多元价值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2018-01-22叶盛
摘要:价值多元在社会转型中表现突出,且其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基于此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假设任由其扩大,则会对我国和谐社会实现,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严重的影响及制约,并诱发极大的价值冲突。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核心价值体系是其精髓,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起着绝对性作用。需通过经济建设实现对利益冲突问题的解决,经文化建设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化,并积极科学认识及重视多元价值问题,在政治建设中密切关注中产阶层社会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引领力及整合力,总体上形成多元共生、一元主导的价值观。本文主要致力于展开探究多元价值观及对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文化建设 多元价值 社会转型 和谐社会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价值观受到各种利益分化及调整的深刻变革,不同价值追求产生于多元利益主体中,使得现如今思想观念领域价值冲突且多元并存的局面。出现的价值观多元化,一方面其间冲突及矛盾带给社会负面影响,造成人们行为普遍失范,价值取向无序化,同时弱化了社会主导价值观导向功能,产生社会认同危机;另一层面,激发出社会活力,同时增强个人自我价值及主体意识。带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极大挑战,同时对人们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产生削弱作用[1]。基于此,在多元价值观互为冲突及矛盾的背景下,应从我国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现代生活现实需求出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有效整合机制,并加强对社会多元价值观的整合。除此之外,其冲突及整合,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必须解决的基础及前提性问题。确立出一个有效、科学的多元价值观整合机制,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同时是实现有效整合根本途径。
一、如今我国社会价值观演变表现
(一)集体向个体价值观演变
我国从古至今依旧为一个忽视个人及个体,崇尚整体及统一的社会,整体价值等凌驾于个体价值之上,强调集体大于个人,主张集体和国家本位。假设有矛盾冲突,总是保全整体及集体利益。基于对社会、集体、国家利益至高无上进行强调的影响下,谁也不敢离开国家集体及社会孤立提出个人自由、利益、人格及自尊。我国人民看重的是个人对家庭、历史、祖国及社会的价值,并无将个人实体视作独立价值,当奉献越多,则人的价值就越高。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体主义或集体价值观,依旧是社会所奉行的,因实行的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及中央集权,从理论上而言,这般价值观针对具体问题或实施情况下,依旧保持整体价值等凌驾于个体价值上,或者是实现二者的对立,单纯强调奉献,不讲回报及个人利益[2]。
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看到西方个人主义这一全新的价值观。人的天性无比宝贵,个人生命、其他权利,以及尊严和自由神圣不可侵犯等等,均是其多重视及强调的,主张以个体为本位,认为人们均是独一无二存在的,强调个性自由及解放。基于此,之前人们对生活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及原则展开重新反思及审视,对“突出”“冒尖”的奋斗精神持鼓励态度。
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极大转变,消费文化日益繁荣,将人们消费享乐的欲望有效唤起。之后的个人均敢于展开对自身利益的勇敢追求,将消费视作自己的人生及工作目的,并且成为关键性社会表达方式,人们生活于一种富裕、宽松、较为自由的良好环境中。
(二)一元向多元价值观的转变
对于我国的皇权及专制而言,一元价值观是其产物,其借助强权或者是政治力量得以推行,同时基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而形成。其追求统一、稳定、整齐、规矩,是长期自上而下强制推行的结果,完全和生活、思想、工作、学习联为一体,会剥夺人们的话语权、独立精神及自由,缩小人们活动范围。整个国家及民族选择各种方式實现对存在差异的铲除。
但是建成新中国之后,社会结构逐渐发展为高度集权政治体制,加之大包大揽计划经济存在于当时社会中,所以一元价值为唯一通行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对任何事物的取舍及判断中,最终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剩下皆被排斥。所以这种大一统价值观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分崩离析了僵硬一体化思维、观念,迅速崛起了多元价值观念,且向着自由、多元发展。认为需习惯及允许不同于自己价值观的事物及人,同时主张理解不同意见,尊重多样化[3]。其基于社会、文化及经济多元之上,变单一为丰富,转变禁锢为自由。而当时社会中一个最显著的进步标志,就是单一向多元价值观的发展,人们欲望获得最大程度满足,摆脱传统社会对人的束缚,行动空间不断扩大。
(三)精神向物质价值观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很长时间,认为精神价值重于物质,极力打击人们追求物质利益。这一倾向受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的现实条件制约,同时受意识形态引导。改革开放之后,人们重视对物质利益追求,致力于调动人们创造及积极性,确立出市场经济,精神万能禁忌被打破。而物质价值观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涨而彻底翻身。
二、基于多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以文化整合为根本的凝集机制
文化深深烙印在民族创造、凝聚及生命力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其对社会成员行为的深刻影响,受到社会成员价值观系统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社会,从古至今均需有支撑自我发展及生存的精神力量,但是其可转化为物质力量。我国的社会利益主体在近些年的多样化,就业形势的多元化,以及社会生活及组织方式的复杂化等等,均对我国主流文化产生极大冲击,使得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其一是依旧受到腐朽没落思想文化影响,另外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中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拜金和享乐主义的渗透。存在的问题使得社会理想信念遭到怀疑,社会主流文化遭受侵袭,认同感淡化、凝聚力下降。基于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确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整合,提供了价值认同基础。
多元家价值观呈现于当前社会中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在思想上提供给人们价值观以前所未有自由度,同时实现对多种价值观的对比和思考。然而,在矛盾、众多及复杂价值观面前,人们会产生价值观迷惘及思想的迷惑。只有产生可统摄社会成员的“社会共识”,经文化整合,才会获得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同。“社会共识”是社会和谐强大思想基础,是凝聚成员认识文化整合的机制,同时是社会精神纽带[4]。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机性
加速时代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信息、多元及全球化等是的人们社会面临极大的变革。人们用转型期在中国描绘此图景,错综复杂、高速流变的社会景观,是人们所有的强烈感受,除此之外,普遍存在的心理隐疾,是沧桑、焦虑、迷茫、彷徨等。在我国转型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存在这样一个现实,政治价值缺失等社会结构疾患出现。
马克思1867年在《资本论》中提出,现在的社会是可以且经常变化的有机体,并不是坚实的结晶体[5]。马克思观察到,发展到生物学有机体,现代社会的结构形态,是稳定性及流变性辩证统一。从此可以显著看出,社会为一个鲜活生命有机体,并不是僵死的机器,其内部结构并非无序运行,却非常复杂。基于此,存在独特的现实意义,用于保证社会“和谐”价值的良性运行。事实上,“和谐”为主体间关系元预设,体现出东方文明强大且独特包容差异柔性力量,同时超越二元对立系统,为不可或缺的古老智慧。
多元是异质化对生存结构的集中表达,同时是原子、个人化的主体结构,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建构的基本前提。现实社会中,多元文化竞相绽放,个体体质获得重视及发展,社会呈现广泛分化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此意義上,认为建构的是一种包容结构,并非“普世价值”,如此目标的达成,需和谐价值方可实现[6]。和谐价值体现出包容及开放的文化结构,超越了个体及二元对立的中心,其是以主动调适直面矛盾,同时以共同体及多元主体对待差异,有元预设理论价值。和分化极速发展的整合及丛化趋势,存在于当今时代的发展中,能够实现更深入及宽广的共识,基于更大能量聚合的基础上,且这一共识形态需实现求同存异。
(三)意识形态上的干预及控制
经多种价值组合构成一个社会的价值观,现实的社会状况及社会体制,对主导化价值观有决定意义。通常情况下难以自发形成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其是需意识形态的干预及控制,并一定政治手段植入其中,有鲜明意识形态性。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受到社会制度基本特征的决定,对于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中,主导价值观的凝聚及科学性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7]。且在当代社会主导价值观众,共享价值理念应当成为基本内容之一。当前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转变,且人口频繁迁移及流动,人们不再有共同的目的及身份,不再像传统社会一般分享较为固定的共同体中价值及文化观念。除此之外,随着此共同体的消亡,当代社会中会形成全新共同体。基于这些不同共同体的立场,当代价值观的引导及教育,方可在最大程度上,其中的文化及价值观念,成员能够实现共享。除此之外,共享价值理念弥散于当前的社会中,体现出积极的所有关系,对观点的多样性及多元性接受及宽容,是其主要意义的体现,便于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相一致化,同时便于确立社会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念[8]。我们基于社会持续的变革中,需把握主流价值观的逻辑发展顺序及历史脉动,甚至于其主旨变迁,坚持实现对价值观变迁的诱因、主控因素及发端的考察,使得在科学理论及社会基础上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保证和谐社会的构建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正确的价值体系想要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需被人民群众普遍理解、掌握及接受,从而为人们自觉奉行及遵守。面对现实之下的社会阶层分化重组情况,需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接受及感知,并在全社会宣传中,内化为具体化的人民群众行为模式。随着向合理性分化趋势推进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基本上形成有代表主流文化、渐进改革方式,甚至于推进民主化中产阶层。我们要基于不断完善现有公民政治参与方式基础上,不断探索出全新政治参与形式,经正常途径及渠道表达合理化的政治诉求,并更好的发展及维护主流价值观,确保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受到多元价值观冲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肖岚.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讨[J].海外英语(上),2017,(02):14-16.
[2]赵璨,焦明,孟高飞等.新形势下高职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成因探析[J].青年时代,2015,(14):242.
[3]韩玉霞,唐琼梓.传统文化对构建"文明河南"的支撑作用研究[J].商,2015,(46):64-65. [4]丁祥艳,管金标.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J].党政研究,2015,(01):35-38.
[5]王雅文.论和谐社会视域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J].学理论,2017,(01):117-119.
[6]刘作建,邓婷.中小学公民教育有效途径研究综述[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6,(04):51-55.
[7]黄玲.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研究[J].卷宗,2017,(20):172-172.
[8]付健,许晓菁,章婵丽等.多元价值观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J].凯里学院学报,2015,(01):11-13.
(作者简介:叶盛,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人民政府;现在是镇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岗位是信访维稳,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