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法及其在社会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8-01-22刘彩梁丽军
刘彩 梁丽军
[摘 要]研究型教学法适应了我国的教育发展趋势和改革要求,通过对研究型教学法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介绍,结合学科特点和内容描述了研究型教学法在社会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研究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建议,旨在提高社会医学本科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学习;社会医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1-0076-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大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研究型教学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而提出的[1]。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一门交叉学科,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的确立,传统的医学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战。医学模式作为一种医学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医学实践的方方面面,医学相关教育也不例外,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教学方法,探寻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正是为了顺应医学模式的要求,以及面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各种新问题,我国提出了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从而使健康的内涵逐渐扩大。这不仅丰富了社会医学的教学内容,为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且对社会医学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医学的教学模式因此需要与时俱进、与之相契合[2]。本文对研究型教学的基本知识进行了阐述,并结合社会医学的授课实践对研究型教学进行探索,以期对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有所帮助。
一、研究型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一)内涵
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3]。研究型教学可以追溯到19世紀,由德国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改革家洪堡提出的大学教育应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思想[4]。从教师的角度讲为研究型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则为研究型学习。
(二)特征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教研相长
从时间上来讲,教学与科研是矛盾的:科研需要精力与时间,教学也需要精力与时间,但一个学者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在精力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和科研都需要提高的背景下,我们就需要寻找两者相互促进的正确模式。但从内容上说或从本质上说,教学与科研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科研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5]。我们所谓的教研相长就是认为,教学和科研是能够互相促进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教学都能有这种效果,只有研究型教学才是促进这两者相长的最佳教学方式。在研究中寻找教学的脉络与“增光处”,能够给予学生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基础知识,而通过教学能够找到研究的本质和目的,在教学中挖掘研究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研究型教学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以研究为本,将课本中的知识融入研究活动中,让学生充当主角,体验感知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认识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居于主体地位。
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以往传统教学方式的作用和角色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里的教师需要担任引导者和设计者的角色,不再是课堂上知识的讲授者和传播者,而是教学研究活动中的设计者,把握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总体方向和关键点,当学生出现问题寻求帮助时,给予方向和方法上的指引。教师转变角色,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位于学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其他方面的能力。
3.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在课堂设计、内容规划等方面。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都适用于研究型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研究型教学方法的特点和要求对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总体设计,根据内容设计针对性强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当然,这对教师在课程性质、课程总体内容的把握和设计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学情预测能力,处理研究教学活动中出现各种情况的应变能力,以及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适时进行引导的能力,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路线,自主地找到基础内容的脉络,从而到达教师想要他去的地方。
二、研究型教学法在社会医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传统的基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空间,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也未能充分凸显出社会医学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应用性的学科特点,因此,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现以“社会资本”和“社会医学研究步骤”相结合的内容为例,介绍研究型教学在社会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对社会资本的基本内容进行讲授
将教材中关于社会资本的含义、发展历史、测量和社会医学研究步骤等基础内容先向学生进行介绍和讲解,以此为基础开展后续的研究型教学。
(二)对学生进行分组或由学生自由分组
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分组和学生自由分组各有好处,但在本课程的授课中,我们比较推崇前者。因为这样可以保证在每个小组既有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也有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既有理科生又有文科生,既有男生又有女生,实现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大致相当,以便于学生开展互相交流学习。要求四五个学生分为一组,全班一共四十八个学生,可分为十个小组。可以采取一些有趣的分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比如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基础设计抽签分组的方式,先用小纸片和盒子作为道具,让抽到同一个数字或同一个字母的学生作为一组。
(三)以社会资本为基础,提供两个选题方向,教师以具体题目为例讲解研究型学习的大致步骤后由学生自由选题定题
因为本校的社会医学课程主要面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学方向)本科生开设,所以教师提供的选题主要来自健康和医疗卫生领域,如社会资本与个体健康水平、社会资本与卫生服务利用两个方向,为了帮助学生确定一个小而具体的题目,可以给出实例进行引导,如“天津市社区老年人社会资本对自感健康的影响”。通过对题目进行剖析,告诉学生在选择题目时应注意的事项,并请学生将最终选择的题目提交课堂,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点评和修正,直到确定每个组所研究的题目是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的。
(四)各小组的学生进行自主分工,根据选定的题目设计并实施研究计划
该研究计划需要结合本小组的选题进行设计,包括以下具体内容:检索、整理论文与资料→设计调查问卷→预调研、调查问卷修改、调查问卷定稿→正式调研→问卷回收与审核→建立数据库→数据录入与检验→数据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撰写。
在此过程中,通过检索文献等资料,学生可以对社会资本的概念和测量工具及测量内容有更清晰和科学的认识。在这两部分的内容中,需要每个组的组员进行分工合作,要求提交书面的文献检索过程报告和结果报告。可以对文献进行量化的分析,比如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文献以五年为一个节点进行数量的统计,每五年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研究文献分别有多少篇;或者对社会资本应用的实证研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地点有哪些,研究人群覆盖哪些等,让学生在文献的分析中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科学严谨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亲身参与社会医学的研究步骤,其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教师单向的理论授课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将实证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上,与教师与同学一起讨论,从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五)各小组的学生汇报各自选题的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
要求每个小组对如何制定、实施研究计划及其研究结果的具体内容都要用PPT的形式进行汇报,同时需要提交完整的调查问卷、数据库和调查报告。
在问卷设计、现场调查、数据库建立和数据录入的过程中,需要各小组根据以上文献综述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设计出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面对面访谈的形式收集数据资料,然后根据调查问卷设计数据库。这个过程可让学生通过向教师咨询、查阅文献和参考资料、小组讨论等形式掌握调查问卷设计和数据库建立及问卷录入等基本能力。其中涉及的共性问题,比如调查问卷设计过程中的原则、设计中常见的问题,以及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步骤等,教师可集中在课堂上予以讲解和现场演示。教师以一个例子简单介绍以上内容,比如以“天津市社区老年人社会资本对自感健康的影响”为例,教师首先展示该题目下设计的调查问卷的大致内容,然后给学生讲解设计这个调查问卷前期需要做的工作,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进行自主操作,从而使学生真正提高学习的能力。
在数据分析和调查报告撰写过程中,学生需要先根据教师所给资料对数据分析软件和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及内容有基础的了解。教师先将资料给学生进行自学,然后将在其中发现的问题汇总到课堂进行统一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入一个实例,比如以“天津市社区老年人社会资本对自感健康的影响”为例,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首先对调查问卷中关于“社会资本”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统计描述,然后引入统计推断,并设计统计模型内容供学生加深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把每个实现内容的命令跟相关的操作目的相对应,并将该部分内容发于学生,然后由学生根据讲解内容进行自己问卷的分析和报告的撰写,并及时与小组成员和教师进行沟通。
三、未来努力方向
(一)以知识为基础,适当研究提升知识深度和宽度
作为本科教育,学生始终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而且要研究要创新也要有知识作为基础,所以研究型教学的前提还是要打牢知识基础。许多教师从事的科研对于本科生来讲,还过于专业过于深奥,而且一般涉及的领域也比较窄,这不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总体把握。在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知识基础,即使是在研究型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也要注意对学生总体知识框架的搭建和知识点的定位,让知识具有基础性、完整性和系统性[6]。直接让本科生加入教授们的研究课题,以此来学习基础知识的方法往往效果不好,因为这些课题的研究应该是建立在牢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
(二)根据学科特点、课程内容、学生知识基础和学生学习兴趣设计研究型教学
并不是所有的学科和学科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来开展研究型教学,也不是所有的科研问题、科研成果都适合带入课堂。有些研究即使很有价值,但由于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研究型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学科性质、课堂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兴趣。
(三)重视学生科研方法与思维能力的训练
研究型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相关的知识,更要重视学生研究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教书要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挖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严谨、科学的科研思维与独立思考的思辨精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学习能力,才能在面对各种新问题时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改革教师现有评价体系
每门课程的课时是有限的,而教师在教学中的价值体现目前还仅仅限于用课时的多少进行计算,而研究型教学不仅需要对课程总体内容进行把控,还需要更强的课程设计和应变能力。因此,开展研究型教学比传统的教学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而这些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在现有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下并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导致很多教师的积极性并不高,从而影响研究型教学的有效开展[7]。
四、结语
社会医学是一门医学与社会学科相交叉的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研究型教学可以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角”。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定位和作用,当好学生的课程设计者和引路人,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林海,李虹,袁建美,等.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4-99.
[2] 龚幼龙.社会医学学科建设的进展[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65-66.
[3] 袁方.大学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9):112-113.
[4] 陆登庭,阎凤桥.一流大学的特征及成功的领导与管理要素:哈佛的经验[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5):10-26.
[5] 余秀兰.研究型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双赢[J].江苏高教,2008(5):60-63.
[6] 范秉琳,杨志军,袁建梅,等.“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62-63.
[7] 黃勇樽.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高教论坛,2011(3):74-76.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