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8-01-22杨思颖
杨思颖
摘 要:审美能力教育,即美育。在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中,美育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小学美术教育除了传授相关文化知识之外,还必须重视综合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学校环境的优美等均是学校美育的体现。而美术教学又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领域,必须高度重视。美术教师担负着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教育的主要任务,并在学校美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美术教育是学校针对学生开展美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绘画的技能,更应该是审美能力的培養与提高。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当将审美能力教育当成小学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积极思考如何将审美教育更好地渗透到美术教学中。接下来笔者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心得进行剖析。
一、创新欣赏课教学方式,传授美育知识
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培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因此,欣赏课作为陶冶学生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美术课堂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美术课堂教学,将美育知识渗透到短短四十分钟的美术课堂中,有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呢?
(一)课前考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确定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针对《多才多艺的李叔同》的美育教学,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参观位于泉州市开元寺的李叔同纪念馆。该馆汇集了许多记录李叔同生平的故事、图片,也陈列着许多李叔同创作的美术及书法作品图片。笔者充分利用这些地方资源,让学生在课前预先了解人物,使其对学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走出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双眼看,动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实地进行课前学习,主动搜集、整理资料,并进行提炼与总结,之后再将自己的亲身体会与疑惑带到课堂中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便能充分绽放,进而实现在新课标要求下,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标。
(二)鼓励“百花齐放”,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
在欣赏课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个别学生在欣赏某些名家名作时,无法产生共鸣,甚至嗤之以鼻,“这是什么呀?”“画得好丑,还不如我呢。”大部分教师在这个时候一般不会理会学生的观点,自顾开展教学。笔者认为,此时,教师应该停下来,听听学生的见解,很多时候学生都有其独到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与其现阶段所受的教育以及年龄阅历有关,教师应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不同见解,并试着从画家的角度来为学生解释为何会有这样的表现手法。例如,在《线的表现力》的课堂教学中,第一课时为欣赏课,笔者给学生放映了吴冠中的《梯田》《狮子林》《松魂》《万里长城》系列作品,学生观看之后反应较为平淡,甚至有学生小声说“好抽象啊,并不好看呀”“我觉得这幅画线条太过杂乱”,我停下来鼓励这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得知学生的审美困惑之后,进一步解释吴冠中先生这系列画作的精妙所在:该画家擅长用线来勾画眼中的景物,线可以流畅、可以顿涩,可以紧密、可以松散,线条运用了浓、淡、干、湿不同的墨色表现,画面布局精妙,用线准确有力,点线交错纵横,繁而不乱,充分展现了中国水墨画独有的线条美感。
二、以校园文化布置为载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育无处不在,不仅在课堂中,更在校园里,在我们生活的点滴处。我们应该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到教室的一角,图书角、黑板报、甚至卫生角;大到学校的办公室标题、办公楼外墙装饰、宣传栏装饰等,均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结合学校的校本文化特色,亲力亲为、主动在校内布置这些美育资源。例如,笔者所在的小学,是一所以国画为校本文化的学校,在校园布置时,应尽可能将国画融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中。如,将装裱好的国画悬挂在各个走廊和过道的墙壁上、在每个班级门口配置一张本校教师的国画作品、用颜料将国画《傲雪梅花》图绘制在学校一楼的外墙空白处、在室内体育场装裱巨型山水画等,使学生在课间的休闲时间都能得到中华水墨文化的滋养,以达到利用学校的校本文化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三、重视手工制作教学
新版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基本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而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新版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手工制作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并最终起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效果。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手工作品,并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六一儿童节等,布置展览学生制作的各种优秀手工作品,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进而鼓励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并在布展交流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
综上所述,作为美术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思考中升华,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岗峰.美育与美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李泽厚.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