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美荣的剪艺人生

2018-01-22李玉真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剪纸作品敦煌剪纸

在世界著名的石窟艺术与壁画艺术之城——敦煌,有一条吸引游客的文化街。有一名50多岁的女同志正剪纸如神:剪刀在她的纤指间轻快地弹跳开合,千姿百态的敦煌飞天飘然而来,渥洼池的行空天马旋即而至……围着她惊叹的,或者出高价购买的“蓝眼睛黄头发”“黑眼睛黑头发”的人越来越多。

她的名气越来越大。2016年8月,国家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和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等领导亲切接见她,并称赞剪纸中的人物肖像“非常传神”,部长现场与她一同创作,与她合影留念。

她就是朱美荣。2017年,她有了专门的工作场所,挂上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敦煌剪纸朱美荣传习所”标牌。

其实,她是青海油田职工的家属,11年前被聘为油田老年大学剪纸老师。因为她居住在敦煌七里镇的青海石油城,她的剪纸艺术受到了敦煌乃至甘肃省各界人士的青睐,也成为敦煌剪纸艺术的老师。她的家庭被评选为2017年敦煌市十大最美家庭。

她的成果太多了,作品在全国多种报刊发表,被多家电视台录制了节目。就说近些年吧∶ 2008年,由她牵头完成120米剪纸长卷为奥运献礼,被中石油邀请出席北京奥运会。2012年,剪纸作品获得“全国夕阳红兰亭文艺杯”教师组金奖,并应邀赴北京领奖。2015年,《石油工人》等多幅作品入选“中国首届丝绸之路民间剪纸艺术精品展”。2016年9月,应中石油老干部局邀请,参加为青海油田退休职工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剪纸作品专展,她和学员的数十幅作品被中石油公司永久收藏。2017年,在全国工艺剪纸邀请赛中获奖。9月27日的《中国妇女报》,在敦煌“文博会”上,甘肃省妇联举办的分项活动“丝路巧手创意之美系列”之“陇原巧手”,朱美荣和学员们的剪纸作品大展风采。

朱美荣的剪纸艺术作品在民间流传,她的作品已数不胜数。剪纸成就了她,也辛苦了她。60多岁了,还把剪纸艺术干得红红火火。她的剪艺人生,艰辛而执着。

跌宕剪纸缘

1953年夏,正是中原大地花草爭媚、万木葳蕤的美好季节。河南扶沟县崔桥乡,一个怀孕的妇女禁不住拿起剪刀彩纸剪出了窗外的翠枝娇花,贴在窗上、门上。从此,剪纸成了她每天的功课,几岁的大女儿也操刀学剪,乐在其中。当年9月,朱美荣“哇哇”出世了。她睁开眼睛就看见美丽的窗花,扇动鼻翼就闻到彩纸的气息,她的一生注定与剪纸艺术情缘难断。

转眼间朱美荣6岁了。有一天,她在集市上看见一位阿姨在剪鞋花,她站在阿姨身边痴痴地看,久久不愿离开。当父亲得知女儿痴迷剪纸,就给她买了美术书,让她学绘画,嘱咐道她从基础学起。母亲对她说:“心里有,手上才有。”朱美荣似懂非懂地眨巴着大眼睛,开始读书、绘画,拿着小剪刀,与母亲和姐姐一起剪窗花。

上小学了。朱美荣那双小小的手,操动剪刀,就像二月春风,让柳条如丝,燕子若飞。她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美,大家自然选她当了班干部。或许是剪纸的启示,她学会了心中有数,对每一刀负责,所以学习从不马虎,办事一丝不苟。朱美荣当上了三好学生。那是一个积极向上、见贤思齐的时代。学习雷锋,朱美荣爱做好事,连放学路上看见陌生人赶骡子拉车上坡困难,都要伸出娇小的手去帮一把。朱美荣成为党组织的培养对象,十几岁就是预备党员了。

1974年,父母援藏,朱美荣高中毕业,随父母去了西藏拉萨。她在商业局做了出纳员。为了扎根在高原,她在那里安了家。高原的人是有情的,气候是无情的。高原反应使她整天眩晕欲吐,胸憋气喘,夜不能寝,昼不安食。在昆仑山口纳赤台西藏运输站当服务员的丈夫陈新田,劝她调离拉萨,好强的她怎么也不肯离开,一直带病坚持工作。可是,直到她怀中孕育了小生命,才不得不辞职来到丈夫身边。那时的她,从未想过职工与家属在待遇上的差别。只认为干不了就走,到哪儿干活都能拿工资。于是,朱美荣以家属的身份参加了劳动,“哼哧哼哧”地干起了打土埂的活。她的孩子没有保住,身体也虚弱了。

这些年,只顾上对抗高原反应,那把心爱的剪刀被冷落了,一幅幅剪纸只是在心里飞过。几年后,随丈夫来到海拔稍低一些的格尔木西藏二车队。虽然海拔近3000米,却觉得呼吸均匀了,脑海里混浊的漩涡变成了清粼的涟漪。再看看,土房多了,人多了,尤其是女人多了,家就多了。家,有家就该有窗花。啊,我要剪纸啦!朱美荣欣喜地翻出箱子底下的彩纸,剪刀轻快地在纤指里开合。倏忽间,春风拂来,妍花开了几朵,小鸟飞来一群。先贴窗户,再贴门楣。这是80年代初,一半百姓一半军人的格尔木,阳刚而简朴。这一家细巧柔美的装饰,吸引了好多姐妹。待办喜事的人来了,“姐姐,能不能给我剪个双喜字儿?”“能!”朱美荣几下就满足了那人的要求。渐渐地,“龙、凤、鸟、鱼、虫”“工、农、商、学、兵”,剪纸往一家家蔓延。朱美荣的剪纸缘,是高原风刮来的,那一帧帧剪纸融进了暖暖的高原情。

剪艺露锋芒

1986年,朱美荣随调动工作的丈夫来到青海油田冷湖老基地运输处。通过考试拿上操作证之后,她在锅炉房干锅炉工。她还是想得很简单,不考虑自己是家属还是职工,想到的是,自己是预备党员,好好干工作,业余时间为单位做点事。做什么呢?当然是剪纸!她为六车队的《简报》剪出报花,还真起了添彩的作用。

企业文化像东风吹出了万千气象,剪纸艺术也成为一景。运输处组织家属剪纸比赛,朱美荣轻松获得一等奖。人们议论着,“嘿,咱这里有个剪纸能人呢!”

1993年初春,朱美荣全家随六车队搬迁到敦煌七里镇石油城,她应聘到工商银行七里镇代办点又做起了财务老本行。可她还是喜欢油田,她又到运输处食品厂干了锅炉工。累是累些,她心里踏实,毕竟这是在自己的大家庭里啊!这时的朱美荣又想到了为大家庭做点事。咱能剪纸,干嘛不给自己的报纸剪些报花?她开始给油田报投稿。

别看朱美荣是家属,她的心胸里总是装着油田,创作的剪纸作品既能紧跟油田发展形势,又有观赏性。她的《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行车安全》,是一位戴着安全帽的年轻女子骑在摩托车上,一位年龄大的女子骑在车后座上紧抱着她的腰,一个孩童在摩托下,小嘴好像在说,注意安全啊!还有一帧《尊老爱幼》,是一位母亲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挎着装满苹果的篮子,孩子正将苹果递给坐在沙发上的白发老太太。这幅剪纸造型活泼,神态生动,富有生活气息。还有不少磕头机、钻塔、汽车等与石油人组合的剪纸,呈现出浓郁的石油情。

从此,朱美荣的剪纸作品在油田报上频频亮相。她的剪纸艺术在油田算是入了“正册”。全局性的美术摄影展览、大赛,自然有人通知她。她频频参展获奖,还参加了青海省美术展览。

朱美荣从小受喜爱书法与剪纸的父母影响,喜爱读书,知识面较广。同时,也受民间剪纸艺术的熏陶,作品的题材比较广泛。到了新世纪,她更是尽情地挖掘长期的积累,拓宽视野,创作出了大量的精致作品。比如:名著《红楼梦》中的《十二金钗》《晴雯撕扇》,以及《三国演义》人物,京剧、豫剧脸谱,名画《清明上河图》《八骏图》,以及民俗题材《龙凤呈祥》《百寿图》《老鼠嫁女》《十二生肖》,以及在临摹的基础上创新各类风景民俗、吉祥祈福剪纸。她的思路一直紧连着油田,她还创作了《油田职工大显身手》等大量蕴含“油味”的作品。朱美荣剪纸才艺在油田引起广泛关注,记者、作家采访她的报道多次登载在油田报刊上。

一位河北人说,我过去只知道咱蔚县的剪纸大师王老赏厉害。他嘴里哼着,手里刻着,《回荆州》《斩黄袍》,人家唱哪出戏他就刻哪出的戏人窗花。咱的朱美荣不靠刻,是靠剪,古代的、当今的,生活的,油田的,内容比王大师多啊!

2006年,53岁的朱美容受油田老年大学李校长之邀,当上了剪纸老师。走上讲台有些紧张。不过,当她拿上剪刀和剪纸,气韵立即凝聚在手上,艺术作品很快就一帧帧飞到桌面上。这是盲剪。每一下都从心里涌出,不偏不倚。学员们看呆了。她讲课,再做示范,最后布置作业。这算是旗开得胜。等下一次上课,几十个学员,包括70多岁的老太太都交了作业,她再一一评讲。

这是多么快乐的教学相长。尤其是看见那些非常有灵性的姐妹剪出好作品,她禁不住想放声笑一回。油田的剪纸艺术,开始形成“气候”。朱美荣的眼前出现了美丽的彩虹。

再难也不倒

有一天,彩虹忽然消失了,阴云过后是急雨。婆婆患了癌症,需要钱。当剪纸老师课时不多,工资不高。丈夫工伤后买断工龄,有些钱,可是靠那点钱治病不够,怎么办?而且用那钱治病,一家人的生活怎么办?

要顾婆婆也要顾家中其他人。这个孝顺儿媳慈母良妻开始想办法。一位朋友说,“蚂蚁在洞外隆起小土堆,自己给自己挡路。骏马在马厩里转圈,自己不敢出去。你有一技之长,你可以去敦煌城里卖剪纸嘛。”对呀。夜晚,朱美荣拿起剪刀剪纸去了敦煌文化街。本文开头写的情景出现了。她的剪纸艺术不仅吸引了游客,连美术学院的专业人士也睁大了眼睛,赞叹不已。朱美荣的盲剪真是太出彩了!中国人买,外国人也买。一个月,收入了一两千元钱。接着,她又在七里镇石油城一个市场开了一家朱美荣喜庆工艺美术品小店,虽然两月就关门了,但是,她凭自己的真本事挣了些钱,也挣回了自信心。

她还在找门路。因为三女儿跟二女儿一样考上了大学,也需要钱。她到敦煌县打听,有了,摘棉花。天不亮她就起床了,随便吃点东西就赶往棉花地。人家一手摘,她两手摘。中午人家吃饭去了,她还在摘。累得腰酸背痛,可她很高兴,200斤棉花交上去,又挣钱了呀。

身形瘦小的朱美容,却有极大的能量。她晚上又去敦煌城文化街。

好一个难不倒的朱美容!

2007年,得肾病的大女儿病情加重,必须换肾。心忧啊,女儿能不能承受?急需钱怎么办?而前两年婆婆生病已花了六七万。女儿要做这么大的手术,她与老伴拼死拼活也挣不了那么多钱啊。

这是一个爱比海深的家庭,这是一个坚强无畏的家庭。朱美荣和丈夫提出将自己的一个肾换给大女儿。所有孩子都愿意捐出自己的一个肾。最后父亲的肾符合指标,可以换给女儿,这在油田尚属首例。这事让太多人震惊。捐赠的,帮忙的人都来了。老陈,铁打的汉子,如愿以偿,左腰留下了约一尺长的刀痕。这刀痕是无私父爱的永久标记!

而换肾后的药费如流水似淌走。为了确保两个病号的营养,朱美荣将一分钱掰成两分花。她常常在中午12点去买菜,那是别人挑剩下的破瓜老叶子,便宜。这些菜就做给自己吃。母爱的无私具有无穷的力量。朱美荣带着全家人,一天一天地挺过来了。

不知有多少个难眠之夜,她抱着睡熟的小外孙女,看着虚弱的丈夫和大女儿,眼眶湿了。可是想到这么团结和睦的一家人,这么温暖的家,她又抹着眼泪开心地笑了。

长卷献爱心

家里两个病号,孙女才一两岁,要去教50多个学生学剪纸,晚上还要去文化街。虽然女儿女婿和丈夫都齐心为这个家,但她还是愿意多为家里做些事。同时,还想着多为油田做些事。翻了年不是奥运会吗?咱一定要表示表示,搞一个迎奥运剪纸艺术长卷!

这个决心一下,朱美荣就越嫌时间老人抠门了。咳!一天要有48小时多好!她开始设计。她家的客厅小,茶几也小。垫一张捡来的泡沫板,再盖上一张塑料布,这就是她的办公桌。国徽和地图,还有青海湖、敦煌飞天、和谐油田……真不知道有多少初稿是在那桌上完成的。得油田支持,宣传部找了局里的几个画家参与,“鸾翔凤集”,240米的长卷画成了,可以剪了。老年大学李校长组织了一些剪纸班的学生,一起动手。成功了!

朱美荣牵头创作的剪纸长卷,终于为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献上一份心意。油田代表来北京参观奥运会的鸟巢、水立方等建筑场景,朱美荣是唯一的家属代表。

朱美荣心里有了长卷情结。近两年,她又带头剪了两个剪纸长卷。为庆祝55周年石油局局庆,她的剪纸艺术作品有一面墙那么大。

她的剪纸艺术,品位越来越高,她的情怀越来越宽阔。她的剪纸情,深深地融进了油田,冲出了敦煌,走向全国。“著以常相思,缘以结不解。”笔者采访她,她高兴地说:“11年来,她培养了好几百名学员,青出于蓝胜于蓝,她的一些学生比她还剪得好。”她兴奋地说:“换肾的大女儿和上大学的小女儿的剪纸作品都获了奖……”听着她说剪纸,看着她家里到处都是精美的剪纸作品,我知道,她钟爱于这门艺术,一辈子都离不开,一切困苦都不在话下。有了这种境界,一定能让真情更深更浓,让作品更精更美。

作者简介:李玉真,1948年9月出生于重庆。毕业于重庆建专、西北大学中文系、鲁迅文学院。曾任青海油田文学协会常务副主席、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敦煌文学创作研究学会常务副主席,《敦煌》文学杂志副主编等。

著有电视散文《西部女人》,散文集《西部柔情》《在聒噪与静穆中寻找》,中短篇小说集《西部故事》,长篇小说集《西部女性小说选》,长篇传记文学《走出葛峪堡》,报告文学集《边塞曲》,歌曲《失去的为何不追回》。数十篇作品被选入《西部柔情》《女人的秋千》《中华铁人文学奖获奖作品选》等数十本文集。报告文学《残霞如梦》被选入《新世纪优秀报告文學选(2001-2006)》。小说《我的同龄人》获上海《文学报》首届命题文学全国征文一等奖,《西部柔情》获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歌曲《采油姑娘上山来》《石油女性的风采》分获全国新世纪工人歌曲二等奖和优秀奖。

猜你喜欢

剪纸作品敦煌剪纸
剪纸作品欣赏:晨练
剪纸作品赏析
众志成城抗疫情·剪纸作品
大嘴蛙学剪纸
作品二
敦煌画师,I服了YOU
敦煌 敦煌
手工剪纸
于富业剪纸作品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