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插图,图例谈别样美丽
2018-01-22朱兴涵
朱兴涵
摘 要:由于英语的特殊性,在英语课本中,都会有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而设计的插图。这样做不仅博得了孩子们的关注,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就有效利用英语教材插图展开讨论,希望可以给一线英语从教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英语;教材插图;有效利用
一、以图为背景,用图来创设相关语境
对于语言学习来说,融入其环境是最重要的一点。关于这一点,我们没有能力提供条件时,最好的方法便是通过图画的内容来让学生了解并记忆本文的内容及用法。这样的方法可以说是非常直观并且最有效的。所以良好语境的创设离不开图画作为背景的表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教材中需要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乐器时,便会有一个音乐聚会的图,图中有guitar,drum等乐器。几个人人由此发问Can you play the guitar? Yes, I can.这不仅让学生认识了乐器,更让学生知道演奏乐器中必须要有the,而且非常直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将这个图拿出来,跟学生一起看,随后便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但是如果直接给学生教这些内容的话,学生一定会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插图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可谓是画龙点睛。不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用图来作为依托,搭建好学习平台
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们需要给学生搭建新的平台来了解并引入新的知识与内容。用巧妙的方式和生动形象的图画来表达所需要掌握的东西。比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根据课題内容设计一个情景。例如,要了解现在进行时,那么可以让两个人看图说话。What are you doing?I am reading a book.既然学生知道了该时态的使用情景并将进行时态的变化记忆下来,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进行时态的结构记忆。老师可以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有印象较为深刻的了解。通过这种平台,可以让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示,并且借助插图这个平台来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果和最高的学习效率。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好的一个平台,让教师更省力也让学生学习有了更大的兴趣。这个平台建立相对较容易,让学生更加亲切地了解认识英语。
三、从插图入手,让教材中的插图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充分发挥合理的作用
1.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更有效地理清所学英语教材的脉络
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图都是按照一条主线贯穿下来的,有特定的主旨。学生可以根据本单元的主线,清楚所要学习的主旨。并且由领会到的主旨,记忆所需要学的东西,会更加方便快捷,从而在脑海里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2.相关插图的使用,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所以学生的预习在英语学习中显得至关重要。然而教材中将所学知识融入课本插图中,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将所要学的知识一目了然,预习效果也将十分良好。这样大大提高了英语学习的效率。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的听讲会变容易很多,而对于老师来说讲解也会变得很轻松。这种方式真的十分高效。
3.利用插图导入新课,为学生直接进入文本提供很大的便利
我们都知道插图说白了就是图画,而图画多彩的颜色及画面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由于其内容较为连贯,以故事为主,让学生直接进入文本,更好地了解故事内容,从而掌握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记忆需要掌握的结构,很好地利用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来。
4.通过补充插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教材本身制作的原因,教材中插图的数量有限,这就导致有些故事内容并未完善。所以可以通过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来将后面的情景自行构想出来,这不仅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更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甚至将这种方式也变成一种习惯。
5.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可以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
在英语教学中,插图的问题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记忆和英语教材内容的理解,更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分析和评估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文本问题设计的能力,通过有效的问题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同学们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将知识回顾,而且是带有自己对的理解与思考,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还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孩子们提高成绩的愿望,并且可以通过这种有效的手段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的学习,将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总之,对于英语来说,生动形象地对其进行表达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插图在英语的教学中起了非常广泛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地将英语知识生动地融入教材里,更是将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与英语的距离被拉进,时刻都会有一种亲密感。只要有亲密感,且搭建好的平台,那么英语教学的目标会更加容易达到。
参考文献:
[1]王春华.小学英语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1).
[2]殷希萌.利用插图辅助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方法谈[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