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作文仿写训练策略研究

2018-01-22曹翠萍

新课程·上旬 2018年10期

曹翠萍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因此,将以“细化仿写教学设计”“有效指导仿写方法”“合理进行仿写评改”等方法为例,浅谈如何提高作文仿写教学效果的策略,希望为其他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仿写训练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仿写;仿写教学;仿写方法;仿写评改

仿写,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过程中最常使用的策略,学生能够通过仿写训练,积累广泛的素材,学习优秀的语言表达技巧和结构安排,最终提高作文的写作能力。

一、细化仿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预演,因此在实际的小学语文作文仿写训练过程中,语文教师如果想要最终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不可缺少的就是要对仿写教学过程进行细化设计。对于仿写的教学设计而言,教师首先应当做的是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写作的过程,以学生的作文认知结构来进行合理的教学过程安排。其次,要根据原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细致的教学过程设计,对写作过程中的仿写素材、结构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以期最大效果地提高仿写训练的效果。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仿写文章进行有效的批评指导和赞赏,在激励学生继续仿写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仿写的水平。

例如,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结构进行仿写主题“助人为乐”的选择和拟定;其次根据拟定的“助人为乐”主题进行素材的审查;再次进行仿写方法的亲身体验,及时了解学生对素材运用的水平;最后,对学生所仿写的文章进行批改。不难看出,教师对作文仿写训练过程进行的细化教学设计,能够使教师掌握好每一个教学的节奏,把握整体的教学进程,更有效地指导仿写课程的过程。

二、有效指导仿写方法

掌握正确的仿写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的教学目的之一,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进行作文的仿写,提高学生写作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仿写的素材以及文章的结构进行合理的指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仿写训练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灵活选择,将同一素材运用在不同的文章当中,在同一文章中选用不同的素材,同时要指导学生对名家之作进行合理的仿写练习,学习其中语言表达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学生所仿写文章的结构进行科学的指导,在被仿写的文章中进行结构的再创造,突破传统三段式的作文结构,使学生的文章增添新颖感,提高可讀性。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以“最难以忘记的事”为主题的作文仿写练习,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灵活的素材选择,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在所选择的素材之中进行结构和文本语言的学习,并在原有结构和语言上进行再创造,写出符合本次写作主题的文章。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仿写方法的有效指导,能够提高学生的素材选择和运用能力,提高文章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能够在学生仿写的过程中进行文学经典语言功底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最终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合理进行仿写评改

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所仿写的文章进行评价和点评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反馈,在进行仿写训练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仿写的质量,教师就要对学生所仿写的文章进行合理且科学的评价,并加以适当的奖惩措施来激励学生主动提高仿写的技能。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单单是传道授业的讲师,同时也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朋友。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对学生所仿写的文章进行肯定的评价,多多鼓励学生。同时,教师也应当对学生的文章进行适当的批评指导,使学生在教师评语的指导下,有效地修改自己的文章,提高自己仿写的水平。

例如,在进行以“景色”为主题的作文教学时,班级内有学生仿照《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文章内容写出《历史名城之北京》的文章:“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它坐落在华北平原的北部,风景如画,更增加了这个城市的风韵……”的内容,教师在评语中对学生仿照《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内容,来描写北京进行了肯定,但同样指出《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文章中的描写更多的是偏向“音乐之都”的主题进行的,而《历史名城之北京》更多的是偏向历史的厚重感,应当注意主题的表达。不难看出,教师使用合理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作文的评改,能够指导学生树立仿写的信心,从仿写中体会写作的乐趣,同时教师的批评指导意见,也能够锻炼学生的仿写技巧,提高写作的水平。

总之,仿写训练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师要想提高学生仿写的水平,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总结教学经验,致力于形成自己的作文仿写教学体系,真正指导学生掌握仿写的方法,做好学生写作道路上的开路者。

参考文献:

[1]陈若凤.“旧瓶装新酒”,美文自然来:小学中年级作文仿写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507.

[2]卢志玉.作文仿写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教学模式建构[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6):72-74.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