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教学中训练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
2018-01-22柯丽霞
柯丽霞
摘 要:2017年8月,新修订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意见稿中,将思维能力的培养列入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但是,怎样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扭转语文教学的弱势,更好地服务选拔,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在语文课堂上试着以问题为中心,在问题的追问中培养深刻性的思维;在问题的探究中培养独创性的思维;在问题的延伸中促进学生思维的丰富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思维训练
阅读就像游泳。教练可以示范招式,学游泳者却要自己下水实践,不呛几口水是学不会游泳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就像那教练,可以对阅读进行指导、点拨,但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摸索、去思考,在文本的遨游中成长,而不是越俎代庖,用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自我体验。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而老师成为主持人、引领者、协调者。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考,进行相应的思维训练,老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问题,推动课堂教学的进展。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具体如下。
一、在追问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高中的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不应该只停留在浅层的认识上,还要透过现象挖掘文本潜藏的实质,把握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理解作品的主旨,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层层追问的方法,在对文章逐层深入细致的分析中,深入透彻地把握文章灵魂。例如,我在《桥边的老人》(海明威)一文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两个大问题以及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透过浅显的文字挖掘隐含的深意。
(一)老人在桥边干什么?
(二)从全文看,老人的逃生欲望并不强烈,这是为什么呢?
(1)老人在逃难时为什么最后一个走?
(2)老人过去的生活如何,现在呢?
(3)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保,为什么却还念念不忘这些小动物?
通过第一个问题“老人在桥边干什么?”让学生明白老人逃生愿望并不强烈的直接原因是“年老长时间奔波,体力不支”;而在第二个问题“从全文看,老人的逃生欲望并不强烈,这是为什么呢?”中的三个小问题的逐层深化中,让学生明白老人除了热爱家乡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是对过去宁静生活的眷恋、对弱小生命的悲悯情怀,以及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反战主张。在问题的循循善诱中,这篇小说的主旨“对毁灭家园、摧残生命的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就水落石出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和纠正理解的不足和偏差,帮助学生深入文本,真正地把握文本的实质。
二、在问题探究中培育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在2017年的《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提到,探究能力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考纲中首次提到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平常的阅读课上,老师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训练学生的个性思维。
一方面可以借助教材进行训练,教材中所选的很多篇目都是经典之作,充满深邃的思想,带给读者思索。教学时可以进行探究。如学了《离骚》,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屈原在文中多处提到以死明志,最后投身汨罗江,面对屈原的抱石怀沙,你赞同这一举动吗?”学生在分析屈原的性格、理想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再结合补充材料以及过去积累的知识,在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个性思维得到展示。
另一方面,近年来各地的高考中的探究题也可以作为创新思维训练的素材。这些探究题大多综合性强,信息量大,涉及面廣,可以用这些材料训练思维能力。如《二十年以后》(2008年海南宁夏)第14题的探究题:
“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这是一道名副其实的探究题,典型的二元思维。出题人并没有要求考生给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简单结论,而是引导考生在比较、权衡中多角度思考,在理性中思辨。如鲍勃,他是个通缉犯,也是个忠于友谊的人,在他身上既有美德,也有不足。学生在做这样的探究题时,必然会纠结、苦闷、比较、抉择、这是思维的一次历练。
三、在问题的拓展延伸中促进思维的丰富性
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工。语文学科的思维训练,不仅借助有限的课堂教学,还应拓宽课下训练的空间,引导学生课外大量阅读,在课外阅读中甚至是写作中,继续思维训练,做到既立足于课内,又延伸到课外,使思维训练有本可以依靠,又有空间可以拓展,时间上可以连续性。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及补充材料的基础上,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选择某一些主题的相关话题进行研究。如此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结构,提高他们阅读思考的品质和潜能。
例如,在学习《边城》节选篇目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阅读《边城》全书,查阅《边城》的有关资料,阅读有关湖南文化的书籍,在一段时间之后,举办一场读书交流会,可以让学生给这篇文章续写一个结尾,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畅谈。学生为了能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同时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在认真阅读相关材料的同时,还会积极准备发言稿、练习演讲等。这样的读书交流会,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人性美、人情的进一步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了思维的逻辑性、独创性等。
总之,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引爆点、牵引点、激活思维,改变高中语文课上跟不上一个样的尴尬局面,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有效途径。“中学语文教学,要想获得学生的真正重视,取得应有的尊严,不是靠考试分值来撑腰,而是要看它能否使学生在思维上获得发展。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老问题,也只有通过思维的合理、拓展与创新才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