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探究
2018-01-22马慧萍丁永财
马慧萍 丁永财
摘 要:初中作文教学不仅要从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能力方面提高学生写作基础,更应该让学生学会把握自身思想感情和感悟现实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流个不停。”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书,教师要主动挖掘生活中的写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原生态体验环境,让学生乐于动笔,敢于表达,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联系社会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学观念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探究的现状
1.教学模式过于死板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在指导上存在严重问题,一是指导不到位,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鲜活的写作素材,在动笔写作时无从下手;二是教学过程中指导过于具体,要求学生大范围背诵优秀范文、经典段落,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结合生活自由想象的空间,从而导致学生写作趋向雷同,往往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
2.教学观念的盲目性
长期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作文教学中注重应试结果的后果,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为升学率服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非常重视课文教学,有详细的教学计划,而对作文练习往往不够重视,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指导应试作文的套路和方法上:设计通用的作文模式;为修辞而修辞,大量堆砌华丽语句词汇,重技巧轻感情,严重脱离生活实际。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枯燥的知识讲解将写作本应有的表达情感的功能完全扭曲了。
3.学生习作缺乏个性
当下学生测试卷的作文中,多数同学的作文往往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给人一种真假难辨的感觉。其原因在于,学生拿到题目后不是去认真思考应该怎样构思内容,而是去回想曾经写过或背过的文章,套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应付了事。加之,多年的应试教育禁锢着教师的头脑,教师不得不违心研究所谓的“阅卷心理学”,不断告诫学生如何写出四平八稳的应试文章,于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多有雷同、缺乏情感的。
二、改善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1.改变教学模式
教师指导不宜过分具体或过分详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改变教学模式,作文回归生活,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不仅使学生有了写作的源泉,同时学生也有了人格自我濯亮的源泉。
例如,对“朋友”这一话题,首先引导学生运用顺向思维说出朋友的含义:彼此有交情、感情深的人。让学生举例:同学、邻居老师、父母、陌生人等都可成为朋友。与朋友有关的事,如友谊的建立、增进、破裂、重归于好等事情。然后朗读《藤野先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对亦师亦友的藤野先生的深沉感情,然后又运用逆向思维提问:朋友必须是人吗?这样一问学生的思路又活跃起来。
2.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评判学生作文优劣时,不能仅仅着眼于其结构是否符合考试的常见模式和套路,是否有优美词句,更应该联系生活,体会其深层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在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今天,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只要不违背生活的真实,就应该给予肯定,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例如,在讲解“总—分—总”这一作文结构时,教师可以打破常规,不单单给出这一结构的概念,做抽象的讲解,给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优秀范文分享给学生,以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为例,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温润细腻,让人回味无穷。这种方式使学生对作文教学不再感到枯燥,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3.突出学生个性
給学生一片丰富的天地,积累素材是非常必要的。现实世界是学生习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可以说事事皆素材,时时为契机,处处有学问。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让学生把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成为自由习作的源头活水。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文章题目,结合自身生活经历或经验,有助于提升学生习作的个性。
例如,有一次根据《创新作文》杂志上的一个材料《佛罗伦萨小抄写员》,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表达的训练。学生以好朋友的身份介绍主人公裘里亚性格情况及动作、心理描写,体会主人公替父亲分担忧愁,忍受了几个月的委屈、误解,在最后一次抄写时那种矛盾复杂的心理。当一段舒缓忧郁的萨克斯抒情音乐响起时,师生共同融入这一片真情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许益军.试论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12).
[2]赵洪林.作文教学的指导[J].科学中国人,2015(24).
[3]韩雪.初中作文教学的走向:自主、开放[J].学周刊,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