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体育需求与高校体育课程演进

2018-01-22李丽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51期
关键词:社会体育演进

李丽

【摘要】社会体育需求有主观和客观的需求,主观需求是自身体育锻炼精神需要和生理需要,客观需求是体育锻炼知识的需求和资源的需求。随着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演进,当下的体育课程内容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休闲体育的融合。

【关键词】社会体育 高校体育课程 演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1-020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迫切,为全面有效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探寻适应时代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确立发展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体育需求。

一、社会体育需求

1.社会体育主观需求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一切行为的产生,都具有心理依据。“需要”是人类活动的激活剂,每个人都因大量“需要”的激励而生活着与活动着。一切社会现象和生命现象,都以社会的需要和人的需要作为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社会体育良好运行只有社会个体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被激活了的需要,才会自觉地参与,体育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组成,成为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1)体育锻炼精神需要

体育产生于以狩猎、捕鱼、农耕为谋生手段的活动;以攻、防、格斗以防卫为目的的武力活动;以跳大神祭祀鬼神的舞蹈活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闲暇时间增多,物资丰富,人们追求建立在物质自由基础上的精神自由,而健康是一切自由的基础,体育锻炼是健康维护重要的活动。

余暇时间的合理利用是促进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从农业发展时期到我国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可自由支配的余暇实践据资料显示由10%增加到50%[1],从余暇时间增多的角度看,用于休闲体育的时间也应该不断的增加,然而,人们余暇时间活动的多样化,体育活动的时间没有增加,反而有下降的趋势。通过对湖南省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活方式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城市社区居民中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竟高达61.34%,[2]可见湖南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人口数量偏低,体育并未成为社区居民余暇生活的首要选择。

人类的余暇活动客观存在着良莠之分,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的余暇活动。余暇时间增多,体育活动时间相对较少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在看电视、玩游戏、玩手机,把自己置身虚幻文化中,无进取意识,精神颓废,疲惫不堪,缺乏奋发努力的拼搏精神。

(2)体育锻炼生理需要

我国历经一穷二白的艰苦时期,忍受国“东亚病夫”的侮辱,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昂首世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的健康,我国人均寿命已由建国初期的50多岁增加到今天的人均76岁,总体上优于中高水平国家,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把全民体育锻炼再次推向高潮。国家要富强、名族要振兴、人民要幸福的“中国梦”在体育维度的内涵是“国民健康”。但国家发展中的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等的变化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

2017年我国健康大数据显示:中国高血压人口有1.6—1.7亿人,高血脂的有将近1亿多人,高尿酸的1.7亿多人,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万—2亿人,血脂异常的1.6亿人,脂肪肝患者约1.2亿人,各类疾病出现年轻化趋势,一年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经费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因疾病而导致生产力丧失,2005年—2015年造成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主流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正真意义上的健康仅3%。

健康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基本,体育锻炼不是维护健康的全部手段,但体育锻炼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据教育部数据公布,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继2005年的连续20年下降,10年后的今天小学生、中学生体质状况出现拐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还在继续走低。这些数据表明,良好的体质才是抵抗慢性疾病的关键。

2.社会体育客观需求

(1)体育锻炼知识的需求

目前,居民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但由于健身常识的缺乏,在进行运动过程中常常存在茫然和疑惑或运动中发生运动损伤,阻碍了居民的持续性运动,无意的削弱了运动的积极性,而影响了后续的锻炼效果以及运动热情。

社会体育体育锻炼的形式可分为个人锻炼和公益性的社区健身站点以及商业性的健身馆等。以湖南省城市社区居民为例,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以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的约占40%,与家人一起锻炼或个人锻炼的约占45%,参加单位或社区组织的锻炼约占11.5%,到健身馆锻炼的人约占3.5%。[3]以上锻炼形式表明较多的居民锻炼是无组织、无指导下的行为。体育锻炼是身体直接参与对身体器官系统功能的维护,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有的锻炼都必须以人体功能结构为基础,讲求科学锻炼原则、天人合一的法则,任何违背锻炼原则、法则的锻炼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后果,如:“跑步膝”“跑步踝”,甚至累及内脏器官、血管或神经系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4]

社会体育知识一方面来自学校体育知识的内化,一方面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的每千人配备2-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總数至少为65万人。目前我国总人口13亿多,平均约4000人拥有一名社会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规模成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瓶颈。

(2)体育锻炼资源的需求

体育锻炼资源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社会资源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经济是命脉,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为社会体育提供物质条件的能力,包括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社会体育社团资助等能力;决定个人社会体育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政治是方向,决定发展社会体育的制度框架,规定发展社会体育的法制基础,决定发展社会体育的现实方针政策。文化是内涵,决定个人的、社会的体育价值观,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体育发展。endprint

我国人口众多,在体育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途径,开发和利用各类与体育相关的人和与体育相关的场地、器材、经费、时间、信息等。

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 1.03 m2(2020年计划人均面积达到1.8m2),有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全开放”与“半开放”比例分别为 14.88%和 14.33%,我国群众健身场馆与竞赛场馆的比率为15: 1,场馆利用率极低。城乡居民活动场所依然主要是公园﹑街头巷尾等非正规体育场所,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是影响人们体育活动参与的第一客观因素

有研究表明: 国家财政在投入竞技体育领域人均100元时,投入群众体育人均为1元,2011年群众体育财政投入占我国体育事业投入额的7.29%,且财政投入存在区域失衡、城乡失衡,致使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公平性、公民合法体育权益也造成损害。

我国是一个56个民族拥有多文化的国家,拥有各自的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是在民族传统体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对当代人们的体育观念、体育思维、体育形式、体育内容、体育评价等产生影响,开发和挖掘民族体育文化,助推社会体育的发展。

二、高校體育课程演进

我国把体育列为学校教育至今100余年,建国60年以来教育部颁布的 3 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1957 年、1961年、1979 年)和 2 部《教学指导纲要》(1992年、2002 年),5部教学大纲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的课程目标,不同课程目标统领下不同教学内容选取。

1957年出版《一般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关于实施大纲的说明》,在内忧外患,经济全面崩溃背景下,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建设人才是体育的课程目标,选取教学内容为体育理论、田径、体操、球类。

1961年印发《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材纲要》,在大跃进生活困苦、各方面自主探索,急需增强民族自信心的背景下,增强学生体质,参加生产劳动和保卫祖国,并通过体育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是体育课程目标,基本教材:田径、体操、武术、理论知识、军事训练。

1979年印发《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在十年浩劫后,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背景下,增强学生体质,精力充沛地从事学习、生产劳动,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承担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光荣重任是体育课程目标,基本教材:理论知识、田径、体操、武术、球类、游泳,根据传统需要、地方特点、专业需要自行安排选用教材。

1992年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在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是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的内容没有明确规定,突破课程内容限制,体育课程内容表现多样性和灵活性。

2002年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在经济政治快速发展,国富民强,人们对追求物质自由为基础的精神自由的追求背景下,体育目标由生物属性目标转化为人文属性目标,体育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开始进入“三自主”阶段,彰显个性,从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体育课程未来发展

(1)高校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体育理论课的价值取向是指导体育锻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健康习惯。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链接纽带,也是学校体育的最后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体育知识才能更有效的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体育理论体系从体育竞赛欣赏—竞赛胜负的判断—运动处方的制定—运动评价—运动保健,从健康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慢性疾病的预防—营养与健康—心理拓展训练。

(2)高校体育课程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

我国有着五千年多民族的灿烂文明,丰富的名族体育文化、其阳阳平衡的养生术、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健康第一”理念的体育课程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挖掘民族体育文化,丰富现代体育的广度深度,民族体育文化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民族自信的精神需要。

(3)高校体育课程休闲体育的融合

休闲是一种积极的余暇活动,它强调是以娱乐身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和完善自我为目的的参与态度,离开了正确的引导,人们会滥用自己的余暇时间,如网络游戏、麻将赌博等,通过体育实现休闲目的,使之成为一种积极、健康的健身和生活方式,如:以娱乐身心为目的的田径、球类项目,游戏,民俗体育活动,攀岩、轮滑等新兴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国祥等.《20世纪的社会进步与人类的休闲体育需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7

[2]梁朱贵.《湖南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生活方式调查》P21[D].湖南师范大学 2015.7

[3]梁朱贵.《湖南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生活方式调查》P33[D].湖南师范大学 2015.7

[4]刘勇等.《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3.6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体育演进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
浅谈中小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演进与创新
成本的内涵、结构及其演进
论我国死刑制度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
基于企业营销理念演进的道德营销探讨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科学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当前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演进及发展探析
上海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职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星系的形成与演进和宇宙的膨胀现象及暗物质与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