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新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2018-01-22张晨生
张晨生
【摘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必要手段。如今,知识经济在不断发展壮大,各国的教育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被广泛应用,生物学科是发展较为迅速的课程之一,生物学内涵丰富,知识网络较复杂,非常适宜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是大势所趋,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高效的创新教育,是广大教师正在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对高中生物教学如何实行创新教育进行探析。
【关键词】创新教育 高中生物 研究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1-0176-02
一、提高教师素质
创新教育主要的执行者是教师,教师对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自身知识储备、文化素养等与教书育人的能力是息息相关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引用创新教育的方式,需要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个人教学能力,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可对生物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创新教学意识,传递创新教育的思想,增强教师本身的创新教育的能力,不断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以提高教育的成效。教师本身需要身体力行,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自身开展渗透创新教育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实践经验来教育学生,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兴趣,与学生一起创新探索,为社会提供创新型的人才。
二、营造创新氛围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一味的灌注理论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现代社会急需创新型人才。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潜能,需要恰当的引导才能激发人的无限潜力。教师在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恰当的营造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学生以朋友的方式进行相处,对学生多加提问,不仅是优等生,还有各种层次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创新鼓励;课堂上针对一些生物问题适当地进行小组讨论,小组竞赛;对于一些生物实验,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亲自实践,通过切身体验,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领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生物科学是一门探索性学科,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新的现象发生,这也是创新的间接效应。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实践的先导,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思维,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不是一味的教导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勇于探索,培养其创新意识。只要学生自主学习,对问题看法正确,就要予以正面鼓励。教师在判断学生是否正确时,要有理有据,避免过于片面而造成错误的引导,对于积极创新学习的同学,即使他的见解有错误,也要进行必要的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创新探索,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拓展其思维,有利于锻造学生创新的品质。
四、创新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措施
(一)生物课教学中引用生动案例
对于高中生物这门课程来说,需要学习的不仅是其理论知识,还有其科学思想和科学实验的过程。生物是属于实验科学范畴,它的大多数概念、原则、结论都是来源于科学实验。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引用生动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遗传基本规律”这一课时,首先可以对孟德尔进行介绍,讲解其如何开始豌豆实验,如何观察豌豆的杂交情况,从而得出结论,把实验的基本原理对学生讲解清楚,使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并且从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实验过程中等受到启迪;教师在讲解“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时,可对人体的大致构造对学生进行阐述,在生物实验室内进行介绍更为合理,把人体的各种激素进行充分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激素的具体作用及其在身体内的重要意义,进而使学生对课程有充分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积极地提问有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生物的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单元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学生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引导学生提出一些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激发其创新思维;在学习关于“生物进化学说”的内容时,虽然讲解了一些关于生物进化的基本知识,但是对于确切的理论,国际上还没有肯定的定论,教导学生懂得知识没有限定,要不断地探索创新。
(二)生物教學中介绍最新科技信息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教师教学时,在结合大纲的同时要注意加入一些相关的最新科技,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生物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思维。例如,在讲解,克隆这方面内容时,可恰当的引入成功的案例“克隆羊多莉”等进行讲解,可播放关于“多莉”的视频课件,克隆羊是如何诞生的,生产实践中是如何应用无性生殖这一技术的,使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知道生物学的应用性很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生物世界的奥妙。再如,在冬季可以吃到无籽西瓜,这种现象与生物学密切相关,三倍体及多倍体的获取就是这方面的知识。学好生物学这门学科,对人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帮助,会创造出许多新奇的事物,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讲解更具有说服力,许多生活中奇妙的事情都是应用生物学的原理。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多加鼓励,激发其思维,或许他们就会成为下一个新鲜事物的发明者。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较为有趣,与人体及人们的生活相关性很大,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将创新教育渗入到生物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引导学生们用创造性的思维来学习生物,进而对创新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三)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品质
创新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对世界充满好奇是进行创新的第一步,善于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大胆探索是创新者必备的素养。学生的思维比较纯真,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探索精神,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教师在生物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勇于质疑,敢于言表自己心中所想,不要桎梏于知识结论。例如:研究植物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时,有些学生表示对有些结论有疑惑,有些学生甚至质疑某些结果的有效性,对于他们的质疑,我首先给予充分肯定,他们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们在积极的思考,对于他们的问题,我采取了带领学生进行具体实验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疑惑,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对于大胆提出疑惑的同学给予鼓励。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进行恰当分组,让学生对于生物的一些知识内容自主探索,对一些不懂的知识勇于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组进行讨论,进而锻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endprint
(四)课堂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避免单一灌输的教学方式,积极拓展思维,使生物教学内容更广泛的与生活相关联。对一个问题采用发散的方式进行讲解,串联多方面知识,帮助学生从定势思维转向发散思维。生物课程中有较多的图解,及一些与生理相关的内容,教师可将这些类似的内容作为发散源,拓展学生的思维,对学生多角度的锻炼将会改变学生定势思维的想法。变换角度的理解问题,不仅对生物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对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有极大的益处。例如,进行食物金字塔营养级讲解时就可以采用此种方式,金字塔的形式不仅应用于此,对于生物学其他方面也适用,食物链就可以采用金字塔的方式进行讲解,采用此种方式能帮助学生一法多记,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发散性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极为重要,因一物联想到多物是创新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教师应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形成发散思维。
(五)生物课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据学者分析,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天赋潜能。教师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有义务也有责任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进而为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高中时期,学生的求知欲望较为高涨,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新需求。例如:学习遗传与变异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学生会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对遗传这种正常情况进行讲解,对变异方面,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想想为什么会产生变异这种情况;在遗传图解的分析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部分内容的图解举例,其他相似情况让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潜能无限,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引导,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代科技在不断进步发展,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方式已被广泛的应用,利用多媒体可以更为清晰地向学生们展示知识体系。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生物学的教学,其内容若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将会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例如:学习细胞结构时,可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不同類型的生物其细胞构造不同,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展示能够更加直观,帮助学生更深刻掌握生物学科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深刻理解生物知识内容,直观的展示知识体系,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新事物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为社会输送具有更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五、结束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创新教育通过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来塑造人才。高中三年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思维,进而更深一步的探索生物的奥秘,因此,在高中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徐国栋.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10):58-59.
[2]李百超.浅论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考试周刊. 2015(30):66-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