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规范加强青少年德育
2018-01-22胡国光
胡国光
【摘要】孝悌、诚敬、勤俭和自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品修养的要求,也是当今青少年德育亟需增强的内容。它们是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在青少年德育的实践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加强道德教育,以助青少年德育体系的创新发展,最终实现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關键词】传统文化 伦理规范 青少年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1-0096-01
近几年,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加强道德教育,基本上已形成共识。但是笔者认为,在具体的青少年德育实践中,却有一种大而化之的倾向,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哪些更合乎当前中国青少年的特点与需要,以及如何落实在个体行为上,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笔者力图对此问题进行一些理论探讨,提出以下几点作为当前加强青少年德育的重点,以助青少年德育体系的创新发展。
一、孝悌
“孝悌”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理念,是其他规范的源头或核心。“孝”字上为“老”下为“子”,意为子辈孝顺长辈,实现老少两代人相扶相携、亲密无间。“悌”即兄友弟恭,兄弟姊妹亲密和顺。“孝悌”是维护一个家庭和谐幸福的前提,它实现决定于家庭成员的自觉行为。当前我国的许多青少年学生,习惯于长辈无微不至的照顾,缺少或淡化了孝悌意识。学校德育浅化之提倡“回家给妈妈洗一次脚”的地步,说明青少年德育急需加强孝悌教育。
以“孝”之义理解“悌”具有同理,“兄友弟恭”是“父慈子孝”的逻辑推演,因而将“孝悌”归一运用。
二、诚敬
诚敬,即诚恳恭敬,忠厚端肃。如果说“孝悌”主要针对家庭关系而言,“诚敬”则是对个人处理与外在人或物关系的行为要求。“凡人所以立身行己,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朱熹《朱子语类》)。当前许多青少年学生什么都不在意,甚至产生厌世厌学情绪,归根到底是缺乏诚敬心态。因此,“诚敬”理所当然的应当是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内容。
进行诚敬教育的方法途径很多,笔者仅强调要注重概念内涵的前推后延。“敬”的前推是“诚”,即“诚信”,如果说“敬”更多的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诚”则讲求内在的诚心、正意,不“诚”无以真“敬”。孔子曰:“民无信不立”(《论语 颜渊》)。“敬”的后延是“畏” ,即“敬畏”,由敬畏而敬重。康德称有两样东西愈思愈畏,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人并非先天具有向善的德性,人性乃一半神性加一半兽性,《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一书明确说明,要使人发展神性而脱离兽性,好的制度、环境和教育是缺一不可的。孔子主张“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们则提倡畏自然规律、畏法律制度、畏道德理念。反腐倡廉的最终目标是让更多的党员干部额日剧党政国法,从而“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三、勤俭
“勤俭”即勤劳俭朴,是人的道德修养在物质生活领域中的表现。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勤俭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当务之急,也是诚敬教育的必然延续。
前些时,电视上的公益广告说我国每年餐桌上浪费的粮食够养活多少万人,足够触目惊心,由烟台大学食堂管理人员率先发起,曾经形成轰动全国“光盘行动”。说明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勤俭”还是有着一定的良知基础,因此我们应该放胆引导,大力提倡。孔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 八佾》)。相信中国的青少年能够明白功由勤出、富自俭来的道理的。
四、自强
“自强”,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要求的核心,又是我国青少年普遍的追求,当然也就是青少年德育的重要目标。《周易 乾》之象辞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创造发展的基础动力,也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泰伯》)的底气。我们以“自强不息”来引导教育青少年,既可以激励他们奋发有为、学有所成,又可以为生生不息之中华文明赓续薪火。
孝悌、诚敬、勤俭和自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品修养的要求,也是当今青少年德育亟需增强的内容。它们是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我们在青少年德育的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任一点上作为突破口,也可以侧重于某一方面,但在指导思想上务必要有一个系统观念,最终实现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精神建设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普及本)》[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
[2]杨润根著.《发现论语》[M].华夏出版社2008年.
[3]净空法师,陈大惠著.《和谐拯救危机》[M].武汉出版社2011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