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创业实践教育瓶颈问题分析
2018-01-22林鸣
摘 要:地方高师院校在发展中不仅包含师范类的专业,也包括一些非师范类的专业,当前非师范类专业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发展中也有一些瓶颈需要突破,尤其是学生在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高师院校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对高师院校非师范类的创业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先分析了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接着提出了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对策,以便更好地推进创业教育。
关键词: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创业实践;瓶颈问题
一、 引言
近年来高校为了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对办学方向不断进行调整。地方高校在办好师范类专业的同时也不断发展非师范类专业。一些地方高师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学生的规模已经超越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数量。但是当前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类专业创业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使得非师范类专业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
(一) 社会及家长传统的择业观念,制约着学生的创业精神
通过近年来对高师院校创业教育的调查显示,高师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较工科类院严重不足。在社会发展中人们普遍认为创业是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资源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对大学生创业并不是那么看好。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一般都希望能够选择师范专业,毕业后能就职于某个学校,及时报考非师类专业,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希望学生能从事职业教育类职业,传统的铁饭碗观念成为学生最终的择业观,这也就成为地方高师院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瓶颈之一。
(二) 师资力量薄弱
地方高师院校的很多非师范类专业在课程上设置的不够完善,学科基础也相对比较差,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师资力量有些薄弱,高师院校的教师队伍主要是集中在基础学科中,非师范类专业本身起步就比较晚,师资力量也相对比较薄弱,非师范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般是专业教师兼职,这些教师不仅在理论方面有些许欠缺,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同时,学校吸纳社会精英参与创业教育的激励政策不灵活,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创业兼职教师数量更少,以吉林省地方高师院校为例,创业教育兼职导师师生比不足0.2%,远不能满足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需要。
(三) 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不能有效整合
当前地方高师院校非师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一般以校内实习、企业实习以及社会实践为载体,实践基地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实施效果。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与学校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相比,现有非师专业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实际接受非师专业学生集中实习的能力不足,非师专业学生集中实践的比例不足学生总数的50%,多数非师基地建成时间短、规模小,建设质量、层次不高。部分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实习多停留于“参观式”实习,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实际工作,无法真正实践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实践基地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够重视,学生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也就被相对忽略。
三、 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对策
(一) 更新教学思想,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地方高师院校在发展中要重视教学理念的创新,明确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办学中心地位,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紧抓高校转型发展契机,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充实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让学生不仅学习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还在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并逐步提炼形成自身办学特色,以注重学生内涵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
(二)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地方高师院校在发展中要不断完善其创业教育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创业文化氛围,提供相应的创业基地让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在创业教学中要能够注重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善,除了要开设大学生就业理论、创新思维方法等基础理论课程,还要开设会计学、企业管理、营销学等经济管理类通识选修课程。将第一课堂与社会实践、学科竞赛、互联网+大赛等第二课堂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创业实践的培养,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要注重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队伍不仅要有具备专业知识的高校教师,还要引进企业的相关专家参与其中,通过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的互补协作,让学生更好地为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要加快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指导教师培养,注重安排教师到企事业、管理部门去调研、实践,丰富实践经验,了解行业现状,掌握专业应用前景,丰富创业经历,更好地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创业实践教育基地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发展中要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尤其是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学校积极争取社会、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多方共同努力来保障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同时,学校利用各类科研平台、虚拟仿真平台、创业园等校内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校内实习创业实训场所,缓解校外专业实践基地不能充分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现状。
四、 结语
高师院校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创业意识单薄,创业动力不足。分析其原因在于学生在学习中对自身专业缺乏认同感,实践基地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校和企业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学生实践训练不充分,学生在创业实践能力更被忽略。地方高师院校在发展中要不断完善其创业教育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创业文化氛围,提供相应的创业基地,让学生进行创业实,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要注重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队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教师,还要能够由企业的相关专家参与其中。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到当前的就业需求。也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姜涛.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02):43-44.
[2]任传华,王子林.浅析地方院校师范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学理论,2012,(35):59-60.
[3]李萍.地方高師院校非师范专业创业实践教育瓶颈问题研究[J].理论界,2011,(11):172-173.
[4]狄利民.试论地方高师院校职业指导的开展[J].沧桑,2010,(06):196-197.
作者简介:
林鸣,助理研究员,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师范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