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
2018-01-22赖晖
摘 要: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线索,深入探究并论述了渗透式德育教育,并据此发表了一些粗浅的个人见解。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
收复疆土、开府设县、成就了一代盛世的康熙帝曾有一句名言:“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这一观念在现代人看来难免落后,但其中的精华“以德为本”却被一代代的传扬下来,经久不衰,新课程标准下,德育教育更是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笔者对德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 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观念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曾说过:“个人如果单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由此可见,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脱离集体而独立生存,而人们同时存在于多个集体当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以初中生为例,其与家人组成了家庭这一集体,同时又与朝夕相处的同学们组成了班集体,从学生的生活轨迹来看,家庭与班级是与其接触最多、联系最密切的两个集体,其生活在集体当中,理应具有一定的集体意识,因此,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观念是教师必然要进行的德育教育工作,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共产主义理念的奠基人马克思有这样一句名言:“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集体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而“在集体中成长”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正是对这一段名言的体现,笔者在教授“在集体中成长”这一单元时对学生实施了关于“集体观念”的德育渗透,例如,笔者在对“集体生活邀请我”这一课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了集体荣誉感,并培养了其团结友爱、合作共赢的思想品质。再例如,笔者通过对“集体生活成就我”这一课时的教學,帮助学生树立了集体责任感,并培养了其尊重他人、包容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良好道德素质。
在结束了对“集体生活邀请我”这一单元的教学之后,笔者发现班级的氛围悄悄地发生了改变:以前墙角那个没人愿意去倒的垃圾筐,现在总是干干净净;教室后门摆放清扫工具的角落也不再乱七八糟,物品的摆放得井然有序;有了集体活动,同学们都踊跃参加,为集体争光;以前总是扰乱课堂秩序、打断教师授课思路的同学开始认真听讲了……这些变化让笔者感到无比欣慰,这就是学生们在“在集体中成长”这一课的考卷上写下的最好的答卷啊!
二、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教育无国界,相信这句体现巴甫洛夫博大爱国精神的名言警句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怀。爱国教育是一个不朽的教育话题,几乎在每一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在“道德与法治”这一主打德育的课程中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笔者在对“国家利益至上”这一课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更要理智爱国,不要在公开场合说一些过激的爱国言论,更不要以“爱国”的名义做一些损害同胞利益的事情,例如,“钓鱼岛事件”出现之后,国人纷纷开始了对日货的抵制,大街上挂满了五星红旗,人们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与维护祖国利益的立场,这种做法值得肯定,但有一些失去理智的国人对停放在大街上的日本车辆进行了毁坏,最终却损害了同胞的利益,自己也因此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种爱国观念与行为却是极其不理智的,也是不正确的。韩国“萨德”事件发生之后,国人当中并没有出现砸毁韩国车辆的现象,国人维护国家荣誉与利益的方式表现为自发抵制韩国商品、抵制韩国明星、不去韩国旅游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对“乐天商城”的抵制,这些理智的爱国行为不仅体现了国人法治观念的进步,也体现了其爱国精神的发展。教师在教授“国家利益至上”这一课时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的渗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更帮助其树立了正确的、理智的爱国观念。
美国小说家斯马尔兹说过一句名言:“国家之前进在于人人勤奋、奋发、向上,正如国家之衰落由于人人懒惰、自私、堕落。”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爱国观念与主人翁意识进行培养的重要性。例如,在对“建设美好祖国”这一课时进行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树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意识,培养了其在国家建设当中的责任感,并让学生明白了自己当前最切合实际的爱国行动就是努力学习,为以后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德乃立身之本,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首要要求便是高尚的道德素质与思想修养,其次才是对其能力的测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更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谨以此文共勉!
参考文献:
[1]唐书明.民族危机中的文化教育塑造民族精神[J].教育文化论坛,2016(5).
[2]刘岚.给政治老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9.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团结出版社,2015,12.
作者简介:
赖晖,浙江省丽水市,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