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2018-01-22王春亮

陕西教育·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圆锥学具圆柱

王春亮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中,恰当地使用学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操作,搭建从直观到抽象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立足学生的实际,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学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只有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情绪高涨地投入学习过程。数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探究,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小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学习“可能性”时,我首先提出“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数的和有哪些”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思考,学生得出“2、3、4、5、6、7、8、9、10、11、12”等答案。在此基础上,我再次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你们猜一猜,用两个骰子来掷20次,和是5、6、7、8、9的次数多,还是其他数的次数多?”学生通过分析,认为5、6、7、8、9只5个数,其他还有6个数,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其他数的次数多!”为了验证学生的答案,我让小组代表分别进行实验,通过投掷,结果大出学生的意料。投掷5次以后,5个数的多,6个数的少。这样,学生就自然对结果产生了质疑,由此激发起探究的欲望。

二、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是数学课程改革强调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数学实验可以在这方面大显身手。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文具盒的盖面、数学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等,初步感知面积的意义。然后比较一下文具盒的盒面与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再比较一下数学课本封面与课桌桌面的大小。在此基础上,说一说面积的含义,最后交流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出面积的含义就是“物体平面的大小”。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让学生利用学具,通过拿一拿、量一量、找一找、猜一猜、想一想的方式,感知和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学会比较和测量面积的方法。这样,通过让学生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挖掘和发挥了学生的智力潜力。

三、利用学具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既能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形象感知,形成知识的表象,而且还能通过积极探究,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科学的概念。例如:平面图形的面积、周长以及立体图形的体积、容积等知识的學习,都可以通过动手测量、计算而得出。如《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可先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明确这是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然后让学生往圆锥模型里灌满沙子,再把沙子从圆锥里向圆柱里倒。学生通过操作,发现3次刚好倒满,从而得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这样,就很容易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四、利用学具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理解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可提供给学生一些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纸片,让学生自主操作。学生通过割、补、拼的办法,发现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每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正好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既做到了复习旧知,自主探究出三角形的面积,又初步理解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数学转化方法的价值。

五、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课程改革标准非常重视合作学习。而利用数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4人小组,由组长进行分工,分别进行动手折、动笔记录等操作活动,然后交流讨论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最后各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形成规范的数学术语。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和帮助,也需要教师的宏观调控和耐心指导,因而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密切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endprint

猜你喜欢

圆锥学具圆柱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学包圆锥粽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圆锥计算题,“展开”来思考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