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2018-01-22王鑫

陕西教育·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绝缘体导体振动

王鑫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我们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质疑,重视动手实践和课内外结合,把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空间留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能力。

一、重视探究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以四年级《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例。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猜测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使自己面前的物体发出声音?(准备的物体有小鼓、橡皮筋、音叉、钢尺)学生说可以用敲打、拨动等方法。这时我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同时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的现象。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的同时都伴随着来回往返现象,也就是振动现象,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为了使学生清晰地看到物体的振动现象,我又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想出了把物体放在水里,利用水的波纹观察物体振动现象的办法,并进行了实践,结果确实清晰地看到了物体振动在水面产生的波纹。这节课采用处处设疑的方法,使教学环节步步紧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重视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动脑、动手、动口,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學《蚕的一生》时,我发现三年级学生普遍都知道蚕是从卵里孵出来的,会蜕皮,会结茧,会变成蚕蛾产卵。为此,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蚕卵的外形、蚕的孵出、蜕皮、结茧以及变成蚕蛹、蚕蛾的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养蚕,去观察,去记录,然后让大家把自己的观察所得(文字、图片、视频)进行交流,使大家对蚕的每一个生长阶段、变化过程都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汇报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关蚕的问题。通过动手实践,抽象的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场景,知识的范围扩大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更浓了。

三、重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荷兰教育家费赖登塔尔也认为,学习唯一正确的方法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比如: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我先明确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和作用,告知学生导体与绝缘体是根据物质的导电性来区分的。并拿出一截导线,问学生应该用什么工具来测试导线是否具有导电性,然后提供给学生不同的物质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自己设计实验步骤,然后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大家明白了生活中哪些物质具有导电性,哪些物质不具有导电性,从而归纳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加深了学生对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不仅促进了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理解科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更让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重视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外拓展教学环节,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科学知识,掌握科学规律,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学习了《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后,掌握了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那是不是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已经溶解的物质呢?我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分离“糖与水”“味精与水”,学生纷纷在课外进行操作实践。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地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增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大胆改进教学方式,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实践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绝缘体导体振动
振动与频率
导体杆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剖析与启示
发电厂直流系统接地故障分析与处理策略解析
高频传输线路
静电现象有什么用?
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演示实验改进
山区输电线路防雷装置探讨
振动的快感
一道钟摆快慢问题的错解分析
机械振动易错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