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小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探索
2018-01-22赵乘禄
赵乘禄
数学理解能力是指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如何通过数学活动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理解,对数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理解,是数学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問题。有效的数学课堂实践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形式表达问题、多策略思考问题的过程,加深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理解能力。笔者在课堂教学创新学生实践方面,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抓手,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进行了探索,以期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一、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基础
通过分析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数学交流、阅读、动手操作等实践可知,学生要想获得真正的数学理解能力,就要提高认知水平和数学交流能力,丰富数学情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等。教师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把实践操作与数学思考有机结合起来,能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度,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问题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二、创新学生课堂实践的尝试
在数学阅读、交流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善于表达,深化数学理解。通过阅读、交流,学生能理解他人以各种表征呈现的各种有数学意义的文本,能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评述他人的数学思维和策略,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数学见解,反思、修正自己的数学观点,实现对数学的理解与运用。
如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丰收了》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等。在教学除以一位数的算法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问题:“有六捆萝卜,两只小兔子,其中一只兔子说每捆10根,另一只说刚好60根,问平均每只小兔能得到多少根胡萝卜?”在学生读懂教材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围绕算理展开讨论交流,运用表内除法、乘法意义等知识经验进行理解。这样一来,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由乘法运算联想到除法计算,而且结合动手操作,理解了把6捆胡萝卜平均分成两份,实质上是把6个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10,即30。在以上交流活动中,学生专注倾听,大胆表达,独立思考,降低了理解、解决问题的难度。
三、操作实践中理解直观数学
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问题的特点,处理好动手实践与知识教学的关系。在课堂中,教师要关注问题的本质特征,将动手实践、精讲与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相结合,把握好动手操作与知识教学的关系。如在引入新课“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前,教师先让学生开展“分一分”平行四边形的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用一条线段可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什么图形?这些图形的关系怎样?”经过交流和讨论,学生得出结论:沿着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划分,可得到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以上动手实践的操作,为学生下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图形操作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
因此,教师可运用几何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特征与内涵。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一共有多少天》(7的口诀)时,笔者运用点子图、小方格、小圆圈等直观图进行操作实践,再结合编口诀的过程,借助一个星期有7天的现实模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整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口诀的形成过程,运用数线图呈现动态的变化过程,学生加深了对口诀含义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初步推理能力。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理解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形成于学生的自我数学活动中,反映了学生对数学的真实理解。如《确定位置》中,在平面上用数确定位置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教师在操作比较中运用数学思维突破理解的难点,通过作图演示、对比分析,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如某些学生对小数“0.3与0.30”产生歧义,教师可通过图形表示小数,帮助学生认识“0.3与0.30”的差异,并理解小数意义:0.3的小数意义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3份,并表达0.30的小数意义,从中发现0.3与0.30的不同意义,即小数的计数单位不同,它们所表示出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大小相等。
四、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数学情感的培养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同感、责任感,以及审美能力和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喜悦感。积极的数学情感有利于学生更专注数学活动,挑战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创新的精神。如在图形运动的探索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美,体会类似音乐、绘画的乐趣,能使学生赞赏数和形的美妙和谐。通过以上实践,数学教学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思想、有责任心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六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