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变: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8-01-22尹从昭
尹从昭
摘要重庆市江北区洋河花园实验小学通过构建特色“畅游课程”,探索学校特色发展之路。一是从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发,明确学校培养目标,基于学生需求系统设计实践课程:二是发掘新的课程资源要素,遵照质量标准,形成培养“六一”好儿童的“5-N”畅游课程体系:三是成立“五游”教师工作坊,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助力课程“群落化”实施,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
关键词核心素养:特色课程:畅游课程:教师工作坊:“群落化”实施:项目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课程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涵要求,决定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基本内容。在特色课程建设中,如何从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发明确课程目标?如何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课程结构?如何根植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如何发现资源和挖掘“特色”并将其有效运用到课程实施中?本文以重庆市江北区洋河花园实验小学“畅游课程”的建设为例。介绍学校基于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办学追求,从形成特色项目到构建特色课程,进而引领学校走向特色发展之路的实践与探索。
一、问题导向:寻找孩子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节点
特色课程的要义之一就在于个性的引领,因此,特色课程要具有独特的课程框架。如何建设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我们从以下两个问题的追问开始。
1.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子?
我们从校园文化的追问开始,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洋河”孕育着“水”的文化,教育如水,我们从“水利万物而不争”中感受到:利,就是滋养、滋润,体现了水对世间万物的成全。因此,“成全是一种教育”的想法在校园中产生。“成全教育”逐渐成为我们的核心价值。我们由此凝练出“成全每一个孩子”的办学理念。提炼出了“成人之美”的校训。我们希望让学校变成儿童畅游世界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多彩的世界和多元的空间中找到自己适合和喜欢的颜色与位置,这是我们持久的价值追求。
结合当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以及“成全教育”的内在要求,我们将学生小学阶段“现实的我”与“可能的我”定位为大气、担当、尚学的“六一”儿童,即拥有“一身好品德、一些好技能、一堆好创意、一套好习惯、一群好伙伴、一副好身板”。让经过六年成全教育熏陶的每一个洋河少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持续的自主发展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参与能力。实现“基础性发展”“自主性发展”“创造性发展”。
2.究竟要给学生什么样的课程?
孩子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孩子的成长路径是多向度的。什么样的课程才能真正服务于我们的培养目标呢?起初,我们将“阅读”作为特色课程建设的唯一取向。在实践中。我们慢慢感觉到仅仅“阅读”这样一个项目太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于是,我们进行了全校“学生学习现状”问卷调查,共發放问卷1055份,收回问卷1025份。通过问卷,我们了解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突出表现和不足之处,调查了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社团、活动,并收集了师生对于活动开展的若干建议。
根据调研。我们发现。学生最喜欢的前五个社团依次为“遥控赛车”(62%)、“水墨画”(61%)、“篮球”(46%)、“3D”(45%)、“课外阅读”(45%):最喜欢的九种活动依次为:野炊(85%)、“2+2”活动(82%)、游园活动(79%)、篝火晚会(63%)、远足(62%)、综合实践(62%)、书画节(56%)、艺术节(53%)、生日晚会(50%)等。学生建议增设的社团包括了语言类、健体类、实践类、趣味活动类、艺术类、科学类、益智类、信息技术类等方方面面,比如:有的学生将跳蚤市场、养动物、植物栽培等都列在了其中。我们同时对教师的特长进行分析,整理出了教师可以开设的课程门类,并将其与学生的需求进行对接。
二、需求导向:基于质量标准持续改进课程结构
特色课程建设的过程。不是对原有课程的简单改造,而是不断发掘新的课程资源要素,为解决某一主题的教育问题,创造性地呈现的过程。因此,基于需求导向。特色课程建设才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1.基于学生需求,系统设计实践课程
学生的需求就是课程建设的风向标。根据上述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动手实践和体验性强的学科、社团、活动都非常喜欢。与此同时。我们从“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得到启发,便将孩子们喜欢的项目。按照领域分别归纳为“游文、游艺、游戏、游历”四大类别。基于学生的需求建设了包括语言文学类、数学思维类、外语类、生活趣味类、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等七大类若干门大小课程的“四游”课程体系。游文是学校原有的“系列阅读”项目的传承和创新:游艺指向“艺趣积淀素养”,通过“2+2”艺术课程(重庆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推广的体育艺术科技“2+2”课程。旨在让在校学生掌握并擅长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一项艺术特长、一项科技特长)来实施:游戏指向“活动强健体魄”。通过“2+2”活动课程来实施:游历指向“体验增强知识”,通过DIY实践课程和STEM课程来实施。由此形成了引导师生追寻“可能生活”的“12345”“四游”实践课程模式。
其中,“1”即一个主题:以孩子一生的“人格素养”和“学力素养”为培养目标,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2”即两条路径:教人成人。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其知己、明理、达人:教人成事,就是让孩子在课程实践中习得经验,培养孩子的实践创新能力。“3”即三项目标:知己,要明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明理,通过质疑,叩问自然和社会,明确发展之规律,探寻事物之源头,习得为人之经验;达人,忠于祖国,感恩社会,感恩他人。“4”即四项内容:游文、游艺、游戏和游历。“5”即五项核心能力:阅读与表达、实践与创新、体魄与健康、交流与合作、尚美与情趣。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多元课程。如“阅读与生活”“艺术与生活”“数学与生活”“科技与生活”“健康与生活”“社区与生活”等。我们还针对不同年段学生分别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项目(如表1所示)。endprint
2.基于持续发展,整体优化课程结构
“四游”课程实施几年后,我们从市、区全面质量监测中发现。学生在阅读、艺趣、健康等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直接经验的获得,还略显不足。于是,我们将“四游”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优化组合,增加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游创”项目,形成了培养“六一”好儿童的“5-N”畅游课程体系。
其一,国家课程的群落化实施。通过对国家课程的内容删繁就简。我们在教法、学法及思维方式上进行嫁接,实现学科课程的综合化实施,形成“游文、游创、游艺、游戏、游历”课程群(以下简称“五游”课程群),这是学校课程的主干和核心。其中包括由语文与英语学科整合的“语言与文学”游文课程群:由数学、科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创意与实践”游创课程群:由美术与音乐整合的“艺术与审美”游艺课程群:由体育与地方特色游戏、体育健康活动整合的“体育与健康”游戏课程群:由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学校的一些仪式教育、大型教育活动等有机整合的“仪式与育德”游历课程群。
其二,校本课程的项目化实施。“N”是由“五游”课程群生成的项目,是基于学科的体验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存在直接经验不足等问题而做出的补充。比如:游文项目有“畅游书海、体验职业”。游创项目有“沙盘上的学校”,游艺项目有“沿着江河畅游美”,游戏项目有“让我们嗨起来”,游历项目有“带着梦想去旅行”,等等。
三、目标导向:创新实施方式,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
不管是单项课程还是课程群,特色课程的建设都不是特立独行的,它必须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符合学校的课程理念、服务于学校的特色教育,并指向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多年来,我们立足于学校实际,在课程实施中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在课时上有保证。二是在课堂教学上有变革。
1.灵活开课.确保课程实施“有课时”
在实施“四游”实践课程时。我们便因地制宜探索了适合我校实际的灵活的课程实施方式。“四游”课程的实施主要在每周五下午和其他国家课程以外的时段,采用“必修+選修+自修”的形式,按年级或者年段走班实施,也有的按行政班在班级内实施,有长课也有短课,方式可包括微阅读、微展示、微锻炼、微课堂等多种方式。
比如:微阅读的开展有三种方式。一是自主微型晨诵课:通常在早自习之前(8:20之前),在各班级内开展自由阅读。二是社团微型共读课:即星期五的“2+2”活动,包括隔周一次的必修课,主要学习《阶梯国学》等内容,低段还可补充儿歌、中段补充童话、高段补充儿童戏剧和小说:还有隔周一次的社团选修课。三是班级微型读书会:中午午休时间(13:00~13:30),教师带领各班轮流阅读。此外我们还在“游文轩”设立了微型图书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那里进行书籍信息交流、阅读,以及微型戏剧表演等。
2.变革教学.助力课程“群落化”实施
学校将教师按照学科、个性特长,成立了“五游”教师工作坊,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具体的实施团队,共同解读学校《课程指南》,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一起总结、反思和改进,形成了良好的协同作战氛围,提高了课程实施的效率和效果。我们把这种集群式推进的方式叫做“群落化实施”。
其一,“五游”课程群落教学追求“综合性”。学科教师把“综合化”实施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重点关注学科间学习内容和思维方法的相互嫁接与融合。比如:科学教师在上“摆的研究”一课时,用大半节课时间让学生关注不同组之间的数据处理方式。让学生理解近似和比例等数学方法对科学规律发现的影响。此外,教师们在语文课上融入音乐的表达,在体育课上使用科学的方法,在数学课上融入美术的审美等,这些都是国家课程“群落化”实施的课堂教学新风貌。
其二,“N”项目体验活动教学体现“研究性”。在“N”项目体验活动教学中,教师们重点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比如:在游历项目中,学生们带着问题走出校园去参与田园生活,然后再回到课堂上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研究成果,有的组收获了劳动的辛苦与快乐,有的组收获了食物的制作方法,有的组收获了有关陶泥特性的知识。在游文项目中,孩子们带着不同的问题去研究名人传记,从不同角度理解名人性格、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名人对历史和社会的影响等。在游戏项目中。孩子们在创编游戏的过程中。解决所遇到的规则问题、材料问题、与人相处的问题等。每一个项目的课堂教学都是对课程设计的最好落实。
(编辑谢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