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是一种情怀
2018-01-22乐嘉倩
乐嘉倩
你知道高杆船技是怎样由桑蚕丝织中演变而来吗?你见过被各色天灯萦绕的夜空吗?你听过来自草原单人多声的神奇歌声吗?你知道台湾詠春文化和大陆武学文化的渊源吗……是的,在没有阅读《传承》之前,我对这些传统技艺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品读过后,深感自身知识贫乏,视野狭窄。这一页页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好像是一条条幽静而神秘的时光隧道,带着我走古访今,见证一次次传统与现代的美丽结合。
传承是一种情怀。《传承》的开篇目录就引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道”为开篇,用中国武术、万安罗盘等深刻阐述和表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其后用“金、木、水、火、土”五个框架展示了各具特点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以“和”结尾,更是将本书上升到东方哲学的高度。全书对三十六种传统技艺的古今变迁及传承概况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详细解说。从大陆到台湾,海峡两岸的文明同根同源,不可分割。从钻木取火到海派旗袍,中华文明早已完成从生存技巧到艺术欣赏的蜕变。山川不息,文明不止。这是中华儿女在五千多年的时间里孕育出的沉甸甸的智慧结晶。然而,随着现代化文明的不断发展,许多古老的技艺正逐渐被人们遗忘,落满尘埃。传承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技艺传承的关键核心,便是书中所说的传承人。他们身怀绝技,散落在天南海北,时间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他们对传统的坚守,对技艺的传承。技艺的传承、需要一代代的传承人潜心学习,用心推广。技艺的发展,需要传承人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就像台湾宝石釉陶画的传承人刘铭侮,不仅将以往专用于寺庙装饰的交趾陶研发为现代艺术品,而且在把传统的交趾陶改良为宝石釉之后,又将西方油画与中国陶艺结合在一起,研发出一种别具一格的新式陶艺形式。如何让传统技艺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中发光发热,是值得每一个传承人深思的问题。
除了传承人以外,大至整个社会,小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传承的主体。创造与传承、变与不变依旧是一个炙热的话题。
王词在《烟花那么凉》中说到“我不敢想象,多年以后,当过年只成为炮竹象征性的表演,当空气中弥漫的只是燃放炮竹后硝烟一样的气息,当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看星星,文化传承,我们还剩些什么?”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迷失在回家的途中,人们对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习以为常。如何发现传统,唤醒传统,传承传统,无疑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屏障。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只有清楚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走向未来。而这一切,都需要从传统中找寻答案,从传承中找到回家的路。
(指导教师:郑世荣/编辑:彭宇)
叙说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等的“传承”话题常见,能翻出新意的不多。此文的最大特点是思路严谨、脉络清晰。从“传承”的内核(情怀),到传承的关键(人),再到传承的环境(社会)层层递进、逐一展开,情理交融。此外,令人最欣赏的是文章的首尾相合,堪称妙笔。开篇以排比句式和自问自答的方式,直接道出《传承》一书解决了多少人类的困惑和不解;而结尾则采用名家说法,直接指出《传承》一书无法解决的现状和传承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这种反差对照,形成交错呼应之势,读来令人深思和警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