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建设与关键语言人才培养

2018-01-22余江英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余江英

[摘要]一带一路,人才铺路;实现“互联互通”,关键在于“人通”;落实“人通”,根在教育。我们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规划,既要培养高级非英语语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又要培养高级本土汉语复合型人才;既要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又要抓紧汉语国际传播;既要创新语言人才培养模式,又要注重语言人才培养质量;既要依托校企深度融合,又要充分发挥跨境语言优势,最终努力形成连贯的“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一带一路”;语言人才;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2-006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2.031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一带一路”,需要人才铺路;互联互通,关键在于“人通”。人才铺路,语言先行,“一带一路”建设亟需一批“通多语、通国家、通领域”关键语言人才,亟需提供各种语言产品,亟需保障各种语言服务,亟需整合各种语言资源,亟需提升国家语言能力。李宇明教授(2015)指出,“语言,即思想之舟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重视语言规划,要注重培养语言人才,尤其是要培养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表情、通心语言的人才。”学界也都在撰文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对语言人才的急切需求。不少高校领导也在主动作为,应声开设相关国家官方语言的本科专业积极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例如,2015年3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新增开设蒙古语、泰米尔语、孟加拉语及菲律宾语四个语种教学,为国家储备非通用语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表示:“初步计划三年内再增加10门语种专业或课程,包括马来语、爪哇语、乌尔都语(2015已开设)、斯瓦西里语、乌兹别克语(2015年已开设)、哈萨克语、匈牙利语、波兰语、捷克语、塞尔维亚语”。

然而,“一带一路”关键语言人才培养是个大工程、“慢工程”,需要充分调研,做好规划,并注重质量。首要厘清的问题是,“一带一路”建设亟需的是什么类型的关键语言人才。

二、“一带一路”建设亟需的语言人才类型

在国家“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下,中资企业对不同类型的语言人才需求也必会成倍增长。目前,中资企业至少亟需以下两大类型的语言人才。

(一)属地国本土“通汉语”的复合型人才

走出国门的中资企业必须实施属地化管理,而人员属地化是属地化管理的首要任务。人员属地化使得中资企业必须大量雇佣属地国本土“通汉语”的复合型人才。

其一,中资企业受到了属地国各项人员管理规定的直接约束。一方面,日渐趋紧的签证政策,让中方员工无法外派。例如,2009年6月30日后,印度政府突然改变签证政策,再次收紧对中国人签证的发放,要有所有前往印度施工的技工必须持有工作签证。另一方面,属地国往往对中资企业外籍员工的聘用,有着明确的比例要求,让中资企业必须雇佣本土人才。又如,塔吉克斯坦已经开始试行1:9的比例。

其二,人员的属地化是中资企业实现属地化管理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雇傭属地国员工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属地国员工不仅具有先天的语言优势和相同的文化传统,他们往往比中方员工更善于与当地机构与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外派中方员工的成本往往远高于就近雇佣本地员工。随着国内人力资源成本的大幅提升,中方员工的使用成本也日渐走高。

(二)中国外派的“通工作所用语言、懂项目所属领域”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语言人才一直是我国外语教育改革的一条主线,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外语院校和理工院校就开始尝试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1998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转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首次将复合型人才列为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何其莘,2001)。2015年,教育部又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意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人才。

长期以来,中资企业对高级复合型专业语言人才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一带一路”建设更是把语言带向更多的国家,推向更广的使用领域,相应地,对语言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语言人才必须有复合型的知识能力储备:(1)过硬的语言能力。中资企业需要更多的面向实践的高级应用“通多语”的语言人才,即,实践应用型语言人才更受欢迎,双语、多语人才更被需要。(2)专业领域知识。语言翻译本身就需要强大的专业领域知识体系作为支撑,项目管理、综合管理及对外联络等工作无一不需要对所从事的领域知识及企业情况十分熟悉。(3)跨文化交际能力。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优秀语言人才所必备的,所有的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与组织协调、与人沟通层面。(4)较高的综合素质。外派语言人才往往身兼数职,而且工作环境多变艰苦,需要面临诸多压力,这就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干型、肯吃苦、乐于奉献的人员方能胜任。面对水涨船高的语言人才需求,高校在有限的培养期内难以达到上述要求,而一些中资企业已经形成了良性的复合型专业语言人才的在职培训模式,例如,中石油所有的语言人才必须在五年内熟悉一门业务并成为业务骨干,否则就面临被解聘;而对专业人才而言,更是每半年就要参加一次语言考试,不合格者就要接受再培训或者被解聘。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一带一路”建设关键在人,语言人才的培养最终也要落实到教育上。美国是实施关键语言政策较为成功的国家,美国关键语言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托与高校开展合作实施各种关键语言教育项目,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关键语言人才的培养,自然也要依托众多项目才能落实落地,而每一个项目的落实都离不开高端的外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人才培养实施路径,笔者且谈以下五点想法:endprint

(一)本土汉语人才培养与汉语国际传播相结合

“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不仅给汉语国际传播带来了新内涵、新路径,也给汉语国际传播规划与格局带来了挑战,王建勤教授(2016)以孔子学院的数量为主要变量分析认为,我国孔子学院的分布缺少战略规划,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相距甚远。其实,不仅仅是孔子学院,还有华文教育、高校“走出去”等其他视角,汉语国际传播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如何借力“一带一路”,以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本土复合型汉语人才为抓手,服务中资企业发展,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本土汉语人才需求倒逼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来华留学经历了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并持续发力。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显示,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4年的377,054人增加20,581人,增幅为5.46%。除了来华留学规模稳步增长以外,来华留学生源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学历生人数占在华生总数的比例为46.47%,其中研究生占在华生总数的比例为13.47%。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逐渐成为来华留学发力点,2015年前10位来华留學生源国排前十位的国家中,就有泰国、印度、俄罗斯、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六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热必将持续升温,现有的来华留学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是否能满足需求,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三)基于校企融合实现高级复合型语言人才的培养

高级复合型语言人才一直是中资企业亟需的人才,而这些关键语言人才的培养终究离不开一线中资企业与高校的密切合作与深度融合。身处“一带一路”建设第一线的中资企业最清楚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人才需求,因此,必须加强中资企业与高校的深度融合,既要求企业要及时向高校传递语言人才需求信息,又要求高校主动与中资企业共同制定复合型语言人才标准、联合开展语言人才培养培训。具体的做法如,高校可聘请中资企业的业务骨干担任课程讲师,中资企业可为高校提供实习实践基地。

(四)努力构建连贯的非英语语种教学体系

语言学习周期长,因此需要连贯的教学体系作为保障,即中小学开设了非英语语种课程,大学、研究所阶段亦有与之相衔接的语言课程,我国的英语早就形成了连贯的教学体系,然而在非英语语种方面,尚有许多工作要做。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提出了“多语种、一条龙、高质量”的要求,“一条龙”即强调的是连贯的外语教学体系。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要培养高质量的非英语语种人才,可在部分中小学试点性地开设非英语语种,毕竟,掌握一门第二语言需要长期的学习。

(五)充分挖掘跨境民族语言优势

我国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南亚的泰国、越南、缅甸和老挝等八个“一带一路”核心区国家共有大约40种跨境语言,跨境语言基本可以互通,是培养“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天然优势。当前,亟需要调研清楚现有的跨境语言人才数量,建立跨境语言人才库,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四、结语

一带一路,人才铺路;实现“互联互通”,关键在于“人通”;落实“人通”,根在教育。我们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规划,既要培养高级非英语语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又要培养高级本土汉语复合型人才;既要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又要抓紧汉语国际传播;既要创新语言人才培养模式,又要注重语言人才培养质量;既要依托校企深度融合,又要充分发挥跨境语言优势,最终努力形成连贯的“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体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