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汉江新源

2018-01-22常崇信

生活文摘 2017年5期
关键词:河源汉江秦岭

汉江源头不在陕西宁强而在陕西太白,你一定会感到惊讶!这一颠覆性的结论与古人和现代人认定的汉江源大相径庭,不少人会产生迷茫和不解。两千余年前,古人认为汉江源在嶓冢山漾水,现代人则认定是玉带河,今人又论在太白。新河源何故北移百余公里呢?事实上河源理论的发展完善,现代测量技术的进步,地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把过去认为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让河源地理更准确,成为趋势成为可能。

一、质疑前人河源

河源,顾名思义,就是河流的源头,是河流第一滴水,产生第一缕涓流出发的地方。随着社会和经济进步,人类认识河流规律被进一步掌握并不斷准确,这几乎是世界认识河流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国外是这样,中国也不例外。中国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在几千年中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河源位置多次发生变化,总体趋势是向上游移动,并不断使河源位置更准确,汉江作为长江的第一大支流也同样如此。

成书于唐虞之际,据说是大禹、伯益而著的《山海经》中说:“汉水岩附鱼之山,常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阳而蛇卫之。”附鱼在何处,现代人至今不知其确切位置。《尚书·禹贡》中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水”。这是最早关于汉水源头的记载。“漾”和“汉”都是河(流)之名,一个漾水,一个是汉水。嶓冢山的漾水,史籍记载有二处。一处在甘肃天水市齐寿山,此漾水为西汉水,它是嘉陵江的源头之一。另一个漾水是陕西宁强嶓冢山下,曾称为古汉水的源头。古人对汉水源头在何处,几乎争论了2000多年,直到唐宋时期才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即汉中嶓冢山为汉江源头。当代最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持此说法。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川陕抗金战争期间,多次在驻地周边考察,留下了嶓冢之山高插云,“汉江溜溜日东去”。“嶓冢山头是汉源,故祠寂寞掩朱门”的诗句。现在人对汉江源的认定发生了变化,2009年出版的《中国河湖大典·长江卷·下》表述:汉江有北、中、南三个源头,北源为沮水,中源为漾水河,南源为玉带河,何处为汉江正源呢?古今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古人把位于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漾水称为中源,认为是正源。由国家长江委编纂的《长江志》,按河流唯远原则,把发源于陕西凤县紫柏山西部的沮水认定为正源。1942年,宁强人提出玉带河为汉江正源。1979年出版的《辞海》的表述为:北源玉带河出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东流到勉县和褒河汇合后称为汉江,玉带河河源在宁强县阳平关镇曹家垻村。

史籍记载的汉江河源和当代关于汉江河源的记载表述和结论,按现代河源理论中干流唯长、水量唯大、河流顺畅、海拔唯高等原则,并不完全符合。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但按现代河源重新审视河源,应当是当代水文,水利等科学家和水利工作者的责任和不二选择。于是陕西省宝鸡市水利、水文工作者,从21世纪初,特别是国务院发出“全国水利普查”通知后,就把汉江河源调查当作自己分内的业务。把目光盯在符合“四唯,唯大(水量),唯远(长度),唯顺(河流顺畅),唯高(海拔)”条件的秦岭南坡褒河源头的地区,开展了缜密的普查和调查。

二、中秦岭西段新汉源区

秦岭是中华龙脉,横跨甘肃、陕西、河南、四川、湖北、安徽等省。地理学上把秦岭分为西、中、东三部分。嘉陵江干流以西为西秦岭,嘉陵江以东到华山为中秦岭,华山以东至大别山为东秦岭。按照“四唯”褒河源符合作为汉江源头的基本要求。褒河流域在中秦岭地带,河源在凤县、太白两县交界相邻区域。现代地理科学技术已相当发达成熟,现代航拍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把河流水系记述得细如发丝般准确,把河流走向,海拔高度,河流水量等反映得确确切切,借用现代化的地理信息系统,准确定位汉江河源不应该成为问题。中秦岭西的代王山,海拔2598米,是历史上称为大散岭的一部分。代王山秦岭主脊南坡东峪沟凉水泉是嘉陵江的正源。代王山秦岭北麓是渭河支流清姜河的源头神沙河,代王山的秦岭主脊的中曲河,是褒河流域最西的河,与嘉陵江流域相邻,它是褒河的西源。秦岭主脊南文公庙海拔2317米处以下,是上河(红岩河上游也称虢川河),此河几乎正北向南流到塘口村后成为红岩河上游一段也称虢川河,它是褒河的中源。太白县城东南,海拔3476米的鳌山南麓,海拔3000米左右处,孕育了另一条褒河的源头——太白河。太白河为西南走向,它是褒河的东源。这三条褒河源头的河流,在江口镇前汇入传统观念上的褒河。

利用手头的水文资料和从朋友那里索要来的水利普查资料,可初步分析褒河源头的水文状况,并确认褒河源就是汉江源。褒河干流长195千米,比古汉源北源沮水干流长65千米;比南源玉带河长99千米,比中源漾水河长123千米,从流域面积分析:褒河源流域面积3991平方千米,比漾水流域面积大245平方千米,比玉带河流域面积大3181平方千米,比漾水河流域面积大3415平方千米。把这三条河总流域面积加起来为2962平方千米,褒河流域面积仍大1029平方千米。从年总径流量来分析,褒河平均年经流量14.7亿立方米,比沮水多6.4亿立方米,比玉带河多11.1立方米,比漾水河多12.1立方米。原汉江河源的三条河流年总径流量14.5亿立方米,褒河略多一些。

从河源高度来看,新河源在2100~3000米之间,均高于原来的河源高程。

从以上分析,宝鸡市水利工作者S君提出,中秦岭南麓的凤县、太白交界处的几条河流,作为汉江新源区,符合现代河流源头确定的基本原则,应当作为汉江新源来考虑,也就是自然地理。而历史上曾作为源头的古汉源、玉带河、沮水可作为历史文化河源。这一研究考察成果,为汉江新源寻找开启了一扇可借鉴的门窗。这一研究成果被《陕西水利》2013年第4期发表,《陕西河流观察》2014年第1期发表。研究成果被宝鸡市政府评为2013~2014年自然科学奖。

三、首席科学家认定的汉江源

2013年夏季的一天,中科院遥感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河流首席专家刘少创带队,实地考察了汉江古汉源,中源嶓冢山石牛洞,南源玉带河,北源沮水。这次考察汉江源是刘少创等重测全球江河庞大项目的一部分。当考察队到达沮水源头时,发现此河已沦为一条季节河。长江水利委员会编撰的《长江志》中,把发源于陕西凤县柴柏山西部的沮水作为汉江北源,并认为是正源。按河源确定几乎是约定俗成的规定,季节河是不能作为河源的。2003年由地貌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确定“中国汉江生态文化漂流”起点时,基本否定了嶓冢山石牛洞为古汉源的说法,他们把玉带河作为生态文化漂流点,并在玉带河畔立碑“汉江源”之碑。刘少创等考察了玉带河,漾水石牛洞等唐宋以来和现代人们认为的汉江源后,按照河流确定的“四唯”原则,移师秦岭山脊太白县塘口以北的褒河。刘少创的考察队朔褒河而上,来到太白县嘴头镇塘口村,过上河林场继续北上,在秦岭主脊南侧,手掌状的山地上,找到了眼泉水。泉水旁是湿地一片,运用具有长度量测功能的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长度测量后确定,源头坐标为东经107度22分30秒,北纬34度09分38秒,海拔2150米,考察认为褒河源头就是汉江新源头。刘少创对汉江长度重新进行了测算,以新源头为起点,新汉源以古汉源为起点的河长108千米,比沮水为正源的河长20千米,比玉带河为正源的河长41千米。按照这个新数据汉江全长1570千米,其中褒河长208千米,褒河以下长1362千米。新河源确定后,部分河段的主次关系发生变化,原来作为主干的那一部分变成支流,原褒河河床变为主干的一部分。汉江新源头这一结论刊登在2014年9月14日《十堰晚报》上。endprint

四、再踏塘口汉江新源

去新汉江源的必经之路是塘口。塘口距太白县城东约八公里地。秦岭主脊向南延伸到红岩河(褒河上游)从鳌山脚下流过,太白县嘴头(虢川)与桃川两镇之间有一个五里坡,古称衙岭,地理上的衙岭“分渭汉”,指的就是这里是渭水的石头河与汉水的褒河分界处就在此岭。塘口村东是衙岭的一部分也是渭河流域(石头河)与长汉流域(褒河)在太白县境内的分水岭。衙者,旧时指官府办事的机关,衙岭是办事机关的分界线,不知此衙岭到底东侧是官府办事机关还是西侧,如今衙岭修公路时在此凿出了一个垭口。垭口石砌墙体上雕塑两条飞舞的大龙,一个是黄色,一个是白色,其意为黄河和长江流域。红岩河上河是衙岭西的第二个河谷,第一个河谷地图上没有标注其名,它是海拔2243米的处发源的一条河。河两岸有草滩、蒿谷堆、东沟等村庄。第二条河谷是塘口的上河,上河的最北端是秦岭主脊,此段海拔2317米。从河流长度,河源地区海拔与高度来看,上河略胜一筹。塘口的上河,河流顺畅得几乎向北向南一条直线。在由北向南流进中,出塘口遇到鳌山北麓的阻挡,潇洒得一个华丽转身,入虢川河成为红岩河的主干。

塘口位于虢川河的右岸,两山间约近400米宽。下宽上窄的喇叭形河谷由南向北逐渐缩窄。8公里河谷,进入上河的河源区了。塘口河谷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很适合于种植蔬菜。无污染、无公害的蔬菜品种多且品质好,产品被销往全国各地,宝鸡、西安等地的超市中,不乏其生产的蔬菜。蔬菜产业的发展,使塘口村近年几乎不种粮食作物了。依靠蔬菜生产的收益,农村的土坯房变成一、二层的砖混结构楼房。不少家庭有汽车等。塘口村已成为富裕文明的秦岭山村。塘口河谷中,过去有两个行政村,一个塘口村,一个上河村,现在两村合一,统称塘口村。塘口村向北依次是荣家店、西巷口、上河村、上河林场等约8个村民小组。4年前,我们来此地考察褒河源时,这里的通村公路才修了一半约4公里,现在已修到上河村林场。上河河谷两侧,绿荫碧郁葱绿,青山苍翠,芳草茵茵,上河水缓缓南流,河两岸蔬菜地绿油油一片。收获拉菜的车流在河谷中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塘口以上的河段是水利工作者常去的河流之一,2016年七、八月间,两次来考察。7月18日,一年中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时段。闷热的天空飘起厚厚的云层。宝鸡市散文家协会组织作家去太白采风,S君这次却离开采风团去一趟塘口,走四年前的探源之路——上河再走褒河源。8月13日,是个周末,S君与四位热心河源的同行们又去汉源头从秦岭主脊迷糊顶,去“绥阳小谷”从汉江褒河源到渭水伐鱼河两河源头间的穿越。

7月18日,中午13时后,天上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秦岭笼罩在烟雾之中。水泥铺就的山间小路上漫上了一层薄薄的水流,路成了集雨面,雨水簇拥着向低洼的地方流去,上河水流顿时丰满了起来。上河林场的白副场长,听说我们要去探汉江源很是热情。他告诉我们,2014年九月份,北京中科院的专家们来寻找汉江源,当时他不在场里,后来知道此事。对上河林场城内能被确定为新汉江源,他是很高兴的。守護着这片青山绿水,其实是深山藏宝呀!当我们请他推荐一位向导进源头时,他不加思索的推荐了塘口八组的余富。

余富我们是打过交道的熟人,四年前在上河林场,就是他给我们介绍了源头情况,领我们进山一段。余富曾是林场请的当地农民工,十多年来就在林场工作。现在他在上河的家中,经营几亩蔬菜田,是养30多牛的牧场主。3个儿子都大了,不让老头子进山吃苦了,他只好辞掉林场的工作,虽说是回到家里帮孩子们干些零星小活儿,但却挣起了大钱,年收入20余万元。白副场长领我们到余富家,家中门开着,庭院里停着一辆拉货车,一辆小汽车,室内收音机响着,就是没有余富和他家中的人。老白与余富的儿子熟,接通电话,问余富在哪里。原来余富这几天帮村外的人收蔬菜装车去了,不在家中。与余富联系上了,听说请他做向导,进一趟山,他很乐意去。余富说,我还可以顺路看看自家的牛群。和余富沟通好了,明天一早把余富从打工的拐里村接到上河林场,一起去上河探源。

18日的雨下,19日凌晨停了。早晨起来虽然云层还很厚,但没有落雨滴,我们悬着的心放下了。不下雨,就可以进源头了。昨天的雨很大,今天虽然雨停了,但道路湿滑强行,雨淋在草木上露水很大,走山的路肯定不好走。去县防汛办,找几套雨靴、雨衣穿了起来,去拐里村接上余富,和Z君等一起向源头出发了。

上河的植被很好,下了一天的雨,上河的水大了,却还清澈。河道两侧一米多高的蒿草,把河床紧紧地围屏着,河畔被昨日降雨洗涤过的草木,蔬菜等绿茵茵的,河水在绿草的簇拥下,哗哗向南流淌着。余富做向导,走到山路前头,在放牛人和采药人走的小路前行。过去村上的人都住在上河的下游塘口附近,人们进山去放牛,耕田都是向北走,走上坡路,所以就把向北走的河叫上河。上河在林场以北,第一条河流叫车长河,发源于秦岭南麓,从左岸汇入主干河流。从上河林北行约500多米,右岸,左岸两条河流成“Y”字形。右岸的河流出自百草沟,当地人称其百草河。从上河左岸与主干汇合,当地人把主干上河称作西沟河。沿西沟上行约1公里多,上河主干(此段称西沟)右岸是汇流的金长河,因有人在河里采过金子,就叫作金长河。流水的山谷叫金洞沟,从金洞沟流出来的水,汇入西沟河,形成上河的主干。一条围栏挡住了前行的路,行人只能越围栏而行。老余告诉我们,这是上河村的人为自己的牛群不乱跑而设置的围栏。围栏后是一个宽敞的山地草甸,放牧着余富的30多头牛。老余的几十头牛就在这里牧放着,一个星期老余上来检查一次,其余时间,牛自由的活动,饿了吃吃草,渴了喝源头水,夜晚牛群挤在一起休息。秋末冬初,老余把牛收回圈里养着,或追肥作为肉牛出售。河谷的水在草甸里乱流着,一会儿在草甸中间,一会儿又流到两边的山崖旁。放牛人踏出的小路,在不高的草甸间延伸,像一条土黄色的蛇,在绿草间探着头儿。过了这片草地两边的山又窄了起来,向一块靠拢,河水在山间流淌。

向北再行1.5公里左右,一座小庙掩映在青翠的山林中,一处哑口缓坡上的庙叫文公庙,高不过2米,长不过2米,宽1米左右,不如农村富户人家的鸡舍。庙虽其貌不扬,却都是全部石质材料砌成、墙石、房檐、屋面,清一色的花岗岩石材,而且雕刻精细。两侧的山墙石材上,雕刻的花瓶花卉的样式大方而别具一格,工艺精湛。老余说,这庙少说也有200多年了,进山的人都在这里敬拜它。仔细端详,小庙内有一瓷烧的小神像,如孩童玩具般大小,谁人给穿着红色的衣服? 一个小香炉上,香插在香炉中,看来刚刚有人敬拜过。文公庙是纪念唐代大家韩愈,韩愈是唐代政治家、文化人,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对皇帝迎奉舍利大加抨击,因多次痛斥佛不可信而遭贬,受尽颠沛流之苦。韩愈作为政治家、诗人、钟情山水,热爱大自然。太白山多韩愈父子庙,少佛家寺院,形成道强佛弱的宗教格局,可能与人们尊重韩愈有关。endprint

告别文公庙继续向北前行约1公里,山间的草甸上有稀疏的灌丛,灌丛被溪水围绕,流过一片湿地,向导余富前去雪找中科院刘少创等发现的水泉,却没有找到。4年过去了,泉水周围的环境变了,泉水湮没了,也有可能,也许我们并没有找准位置。用4G手机测地理坐标,也因山中无信号而没有结果,泉没有找到,哗哗的水声却响满寂静的山坳。我们继续遂水流而上,稀疏灌丛前是一块形如鱼体的山坳略带微坡的山间空地,空地中长满水艾草有没人之高。高高的水艾草长得齐刷刷的,一片翠绿,叫不上名字的草本植物开着黄色的花朵,点缀在一片翠绿的山坳中,翠绿之中的黄色花儿在秦岭主脊的南坡草地上盛开着,让夏日的秦岭更显得俊秀。秦岭主脊在这一段海拔并不很高,地图上标注2300多米。主脊南坡的山崖石头像一条条北方汉子与周边的棵棵松树相依偎,护卫着源头的这片湿地。可能是进秦岭主脊的人少,原来被行人踩出的小路,被小艾草挤占得几乎寻不见路径。一阵风吹来,摇曳得艾草随风摆动,方可寻见曾经的小路。密匝的草让穿越这片草地多了不少困难,草上的水珠打湿了衣服,高温高湿下行人被水浸透,人们不得不脱掉雨衣轻装前行。余富走在前面带路,他高兴的喊叫着,前面就是秦岭大果梁(主脊),河源到了。

离开满河川的水艾草,跨过西沟河上河,向西北方向行2公里,来到一个秦岭主脊南坡,去当地人叫迷糊顶的地方,是8月13日再上源头,找最早的源之水是主要。一片林带,几个水泉汩汩的流着水,这就是褒河源即新汉江源头的第一缕清凉。我们几个寻源之人,敬畏地蹲在泉边,用手鞠着泉水,如饥似渴的饮了起来。头源的水真甜。喝到汉江源头的水,一路艰辛随之被驱散了。

五、绥阳小谷新跨越

巍巍秦岭是中华龙脊,龙脊两侧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渭河在秦岭北麓的广袤原野上奔流,汇入到黄河的怀抱。汉江、嘉陵江等从秦岭南麓的出发,投入到长江的怀抱。从古到今,人们穿梭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之间,跨越秦岭就成了家常便饭。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在人类尚处在幼年时代,跨越秦岭,行驶在渭水的汉水间就成为人们的一种奢望,也是政治家图谋国家统一, 是老百姓谋求安居乐业福祉的一种行动。人类在两河间奔走就成为一种愿景,成为一种美好的期望。

历史上从褒河流域的汉江,进入关中,再夺取长安曾是三国时诸葛亮谋划的一个大的战略,从现代人的分析研究当时人们的跨越,走的这条路就是褒河这条线。从太白塘口北上,翻越秦岭,先取魏军在陈仓的大本营,再图首都长安。此谋略计划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的八、九月份被提起,其背景为当年春诸葛亮由祁山出兵伐魏失利,于初夏由箕谷沿褒斜道退回汉中,并命赵云烧毁栈道。八月魏明帝率兵,分两路伐吴,鉴于吴蜀联盟的战略关系,担任左将军的诸葛瑾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由于魏兵在祁山重防,褒斜道无法修通,所以做出了出兵绥阳小谷进攻陈仓牵制魏军东进的计划。史料记载,诸葛亮出兵绥阳小谷只是个计划,并未实施。而当年冬由陈仓古道出散关围攻陈仓,也由于魏国守将郝昭的知兵善战汉兵失利不得不退兵汉中。虽然“绥阳小谷”奇袭的谋略并未实施,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从汉水流域到达渭河流域的关中的捷径。也是后来的兵家研究的一个课题。如今大批驴友穿梭在太白塘口与伐鱼河,十八盘之间,走的就是诸葛亮提到的绥阳小谷。

如今不少人从塘口北上,翻越秦岭主脊,进入渭河流域的伐鱼河。爬秦岭主脊的迷糊顶上,北望渭河如条黄色的长龙在秦川大把而蜿蜒,宝鸡陈仓隐约可见。塘口以此上河两岸河谷宽敞,秦岭主脊两侧十余公里山高路险行走困難,如果今后经济发达了,要选择太白进入渭河平原选一条最短的路线,绥阳小谷是最好的一条捷径,是最好的跨流域穿越路经。人们期待,三国时的绥阳小谷,现代人不仅是徒步穿越,而是公路、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工具的代步穿越。这一历史的穿越,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的。

河流是大地血脉,水源是河流文化的起启点。人类文明几千年,与河流结下了难解之缘。人类认识河流和它的源头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世界十大河流,几乎有一半多都存在河流变更,被人们重新认识新河源的历史过程,汉江源2千多年间,河源地几多变化,这是历史的进步,是科学技术和人类认识河流河源的进步;汉江河源的新解,但愿不是尾声而是新的开始,人类和自然界都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发展和前进的。

作者简介:常崇信,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水利作协会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河源汉江秦岭
科学家发现秦岭金丝猴过冬秘笈
广东自然学院河源分院成立
大秦岭 东方的阿尔卑斯山
秦岭作证
叶丽娟作品
千里之外
汉江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
欺负新人系列一
汉江石里的笔墨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