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视域下对90后高职大学生价值观与思想道德研究概念辨析

2018-01-22姚志坚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高职

姚志坚

[摘要]“90”后群体与其他年代的群体相比具有既有明显差异又有内在联系的特征,他们出生、成长的环境与过去任何年代都不相同,思维方式、做事方式等与前辈们有很大差异。高职院校的使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重点服务当地经济。价值观可以反映个人和群体的普世价值。道德受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制约,能约束群体的行为和价值评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90”后等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对培养合格社会建设接班人十分重要。

[关键词]“90”后;高职院校;价值观;道德;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2-0049-04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2.024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任何教育对策都应该针对特定的群体,了解特定群体的整体特征及时代背景、身处的环境等,能帮助研究人员进一步理解研究内容的真实意义,对展开相关领域的研究能起到有的放矢的作用。对于“90”后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价值观探讨,明确相关概念对开展研究大有裨益。

一、“90”后群体特征

“90后”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具有非常突出的个性。在90后的一代里95后更加有朝气、更喜欢挑战未知领域的新鲜事物,所以被人们称为是“玩得精彩但又有所作为”的新生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不断发展,90后在思想上以及观念上都与前辈们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很多人对90后有这样那样的指责,但在这群体身上散发出的多元社会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肯定。同其它时代相比,他们的家庭情况、教育条件、社会底蕴、人文素质等都具有更突出的表现。

90后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就享受着比前几代人都优越的生活环境,或许因此也使他们与上代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代沟。他们喜欢新潮的事物,他们并未亲身感受过政治上的动乱和历史的晃动,更没有接触过规模浩大的经济波动。因为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约束,他们一般都是独生子女,除了父母,在他们的心里把亲情看得很冷淡,在如此生长背景下,相对于前几代人他们中少数一部分会感觉到孤单。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我国的经济早已融入全球一体化,世界各个地区的产品都争相打人中国市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更加频繁,新事物不断出现。年轻的90后很容易掌握新鲜事物,而且在审美的角度和价值取向上也同前几代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正稳步迈入现代化,人对社会的贡献价值也正逐步体现。在本世纪初党和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这个时代下成长的90后一代对个性发展的观念会更加突出和强烈,他们越来越关心社会共同价值,越来越厌恶人性和人格的丑化。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形式逐渐由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以往通过单一形式进行的文化流传最后形成的也是趋同的大众化的人格;然而现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的文化传承使得社会产生价值差异,也使大众形成了自律性的人格差异特色。大众化顾名思义它的人格特色具有很大的共性,但是自律人格凸显的便是更具个性。对于90后一代他们是挥洒个性的新青年,这种个性突出表现在他们的穿着和打扮上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等方面。

90后的家庭与传统形式的家庭而言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超越,就拿他们的父母来说,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就有了很明显的变化,90后的父母们更提倡自主性和开放性,很大一部分人追赶的目标是事业的蒸蒸日上和生活的良好品质。因此,90后的父母们对子女的管教或多或少都与金钱脱不了干系,缺少了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这样必定使这个群体形成对等交换的叛逆性格和心理。另外,在90后一代的家庭中离异和再婚的现实也较普遍,这必然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创伤,可能会导致他们更加孤僻、自私和冷淡,缺少了他们这个年纪应该得到的温暖和关心。

90后的一代接受的都是义务教育,在他们读书时期也实行了几次重大的教改,他们也体验了“减负”和培养素质教育的浪潮,但社会竞争的加剧使他们面对的却是更加严峻的同龄竞争,学业也变得越来越紧张,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更多的压力,导致他们中的少数人对学习失去耐心,有的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也把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信息带人了90后的生活中。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互联网使用人数仅有400多万,但是统计数据显示到今年的6月份,通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获悉已经有7亿1000万人次在使用互联网,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高达6亿5600万人次,占比达92.5%。另外,2016年上半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网民平均周上网时长为26.5小时。这意味着,网民每天平均上网接近3.8小时。另外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获得的数据表明,在我国7—15岁的青少年中,7成多的人最少上过一次网。现在在城镇地区有儿童的家庭中有50%以上都接入了互聯网。

90年代出生成长的青年一代普遍存在着共性的心理问题:理想信念缺失、急功近利、争强好胜、自我意识太强,因此产生了很多过激现象:少年犯罪、网瘾少年、疯狂追星或极端叛逆等,而这些现象如今也成为突出的社会热点。他们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没有全部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所以致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精神世界无比空乏。他们需要更多有关亲情、友情、国情、社会责任等相关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他们需要逐渐去领悟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应该担当起的社会责任。当这一代出生以后,父母的教育、互联网信息的不完全过滤,导致他们存在很严重的分化现象。他们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以及在学校和家里的一言一行,有时完全与在虚拟世界的表现大相径庭,有些行为表现的反差更是让人目瞪口呆。

在社会处于发展变革阶段时,因为存在利益取向的差异导致矛盾和对立的出现,混杂的不统一的社会思潮也逐渐出现,有的提升到意识形态阶段,有的转变为大众心理,还有的逐渐沉淀成了社会潜意识。而青年一代多数是通过交流、领悟、自我调整等方式逐渐地去认识和选择各种社会思潮。对他们而言可选择性比较多,但又因为自身的认识水平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他们身上存在很突出的差异性,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更加关注内部精神世界的探索和价值,而另一部分则更加茫然的关注着外部物质世界的资本逻辑从而导致他们人生观可能发生错乱。endprint

目前影响着90后思想的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全球化趋势、个人独立消费观、实用主义、功利思想等。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把世界压缩成了一个平面,国与国之间的依赖性也逐渐加强。如此趋势下,在西方国家非常盛行的消费观念在我国也同样快速的流传,有些人过度地追求物质消费,崇尚享乐,甚至把这个观念作为生活的方向和人生前进的动力。而实用主义追求的是“有用就是真理”,他们只注重付出行动是不是能收获回报,但根本不注重是不是符合原则;功利思想侧重的是效益,他们倡导追求“幸福最大化”。

对于很多90后来说他们不一定能够十分清晰的解读“马克思主义”、“家国情怀”等理念和思想,也不一定能清楚地区分“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不同,尽管他们在社会以及人生的价值选择上日渐成熟。相关分析表明,90后一代在感性上非常张扬,而在理性上却稍显不足。但是应该看到,他们的责任意识还是很强的,即使有一部分人会由于社会问题或互联网诚信问题担心上当,但仍然有将近50%的青年依然会选择在互联网上去号召给予他人帮助。在他们看来吃喝玩乐并不是消极作为,而是认为这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节剂。网络游戏、恶搞只不过是用来消遣,无需过分恐慌。他们在婚姻、恋爱、消费主张以及消遣等方面的方式是随着社会不断变化而产生的。他们的叛逆心理和行为有时十分突出,所以他们应该更深入的去体验生活、开阔视野。

总而言之,多元化的社会产生多元化思潮,在观念更新速度日渐加快的当下,每种观念都彼此关联但又相互排斥,“90后”在成长成才时期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选择。

二、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的主要定位就是培养出一些拥有相应管理经验且具备合适的应用技术的人才,而非高级的科研者,强调学生要有相应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结构中比较关键的形式,并且在我国职业教育组成中占重要位置。高职院校技能育人的责任重大,需要锻炼、打造出一些可以适应制造、设计、经营管理等生产需要并拥有高技能的人才。按照我国教育部门下发的有关规定,自20世纪末开始非师范、非医学以及非公安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陆续将校名规范为带有“职业技术学院”或者“职业学院”等字眼的学校。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养目标有这明显的不同;前者注重学术型、研究性人才的培养,而后者则偏小应用型人才的塑造,两者都很重要且对高等教育来说是互为补充的。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整体上还停留在专科阶段,而通过了我国教育部的审批之后的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自2008年秋季以来就已经实施了本科教育;然而这样高职的学历目前在我国台湾已经渐渐升高至博士研究生的阶层了。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拿到的是全国通行的学历证书,或三年制或四年制的,其他条件和政策也与普通高校无异。

高职院校培养学术成长成才过程中,除了书本上的原理性知识传授外,更加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运用,强调学以致用,不以理论作为首要学习目标而是强调知识应用的落实,同样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处事能力等多方面共同发展。

三、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针对客观事实还有自己主观行为所进行的各方面评价,是一个人辨别是非好坏的规范,同时还是指引其做出相应决定或者行动的准则,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价值观使人的能动意识具有中心围绕性,能够体现出每个人对于普遍存在的各种事物的看法与评论。独立的个体不但可以认识到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同时也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如何去选择,不断找到事物对自身的价值,努力发展自己,从而完成奋斗的目标。

对于价值观来说,它有恒久性与难改性的特征。在不同的场合、区域及不同的环境中,群体的价值观通常是处于一种恒定的、长久持续的状态。例如,对某一事件的好坏总会持有普遍的看法与评价,在世情人情相对固定的时候这一看法是很少发生变化的。不过,由于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物质的丰盈,人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则相应地作出调整与修正,价值观也就有隨着社会的变迁发生改变。价值观属于一种产生在人的思想或者心中的观念,其形成时间较为持久并且稳定,并且可以始终支配着每个人的所有行为。

哲学的思想构成通常有三种要件,即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这三观相互作用,互为基础。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可以直接影响着价值观,但是经过主观学习后渐渐沉淀的处世价值又能够影响和调整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生而获得的,但以后会在个人成长环境、父母、学校及社会的共同作用下,渐渐沉淀和调整。每个人所在的社会分工角色还有其经济地位会对其价值观形成比较关键的促进因素。同时,透过互联网、电视及广播等方式所传达出来的一系列观点,还有父母、朋友和老师的一些观点和行为,也会对自身造成重要的影响。

价值观根据其特性可分成两种,即群属性与特定性。群属性其实就是类似于大家都追求的真善美的价值取向的观念。但是特定性表达的是每个人对一些客观的事物所具有不同的评价及看法。价值观不单能使人们针对个体行为进行调整,而且还可以影响其对于自身的认识,它可以对每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生活向往起到决定性影响。

价值观可以在动机方面当作一种导向,所有人对于各自行为的动机来说,都会受到价值观的约束。在相同的客观状态下,如果每个人的价值观存在差异,那么他们的动机模式也就不一样,所形成的行为就存在差别,这也说明动机的目标方向会受到价值观的影响,唯有那种通过了自身价值认可的,才可以转变成行为的动机,然后将其作为目的指引其行为。除此之外,价值观还能够体现出每个人对于社会认知与个人追求的情况,因为价值观属于是每个人对于客观环境和行为的一种特有的评价,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在主观意识上体现了对整个世界的认知。

四、道德

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特定的生产形式中产生的,受制于人们的经济关系,同时还伴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而改变。总的说来,是没有永恒的、超阶层的道德的。可是,为了确保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维护社会和平,需要很多人们认可并能遵守的道德标准及原则,就比方说在公共场所不能高声说话、讲求秩序、尊老爱幼、爱护环境、抵制偷盗、流氓等不良行为。虽然这些道德度量规范及原则并不是道德中的主要内容,并且在不同的阶层这些重要性也无可比性,可是依旧能对不同阶层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把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前提条件,对道德行为标准作出不同评判,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endprint

(一)这些统治阶层能把他们自身的道德理论及规范当作基本的论证依据,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以及政治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对自己统治有害的言行进行批判;被统治的阶层则用道德作为工具,提倡将和本阶层利益对立的经济基础进行抗争。道德此时成为了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

(二)对那些遵纪守法的人们的态度与言行进行评价,进而在更大范畴内调节本阶层内部之间的关系,解决本阶层内部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敌对阶层带来一定的影响。道德对于社会变迁来说,要么起推动作用,要么起约束作用。道德在社会作用中所具有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它能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决定,而且还由其服务的阶层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角色及贡献来决定。

道德是把精神文明建设视作发展要务、强调把礼义廉耻忠孝节悌作为重要构成要件的一类基于社会基本价值观条件下的非强制执行的行为准则,同时还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公众感知,是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标准及原则。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善举,反之则是恶行。道德所体现的通常都是引导公众向好的一面发展,同时还能够对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以善、恶作为主要依据的道德观,将经过大众流传及个人认知等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辨析,是调节普罗大众与个体内在联系的行为标准。

道德是促使大众向上向上的引路人。其鞭策大众详细地发现个体已有的优点及缺点,要对亲属、朋友,对群体及对整个国家尽职尽责,能正确地指引人们厘清对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准则及规范认识,进而明确个人的生活目标及对自身的行为做出规定。道德能够化解社会冲突。只要人生活在各个群体中,就经常会和其他人产生很多的交集,所以,在所难免的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时就需要经过公众舆论、风俗风情、自信心等特定方式,用自身的善、恶标准去调整社会上人们的所有行为,引导及改正人们的所有行为,让人和人、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完整与融洽。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其培育人们良好的道德观念举止,同时形成优良的包含责任、主动性、耿直及追求美满等观点,让受影响的人变作道德淳朴、目标远大的个体。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不但是一种极为强大的社会力量,而且还是人们最主要的意志力。道德不但能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能拉近人和自然之间距离。这就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但要用良好的态度去面对自然,而且还要调整自己的行为。

五、思想道德建设

道德观包含对于个人素质及行为的原始评价以及整体观点,其整体上表明该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代表社会的人文发展水平;同时,道德观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及社会的进步。就思想道德本身来说,并没有整齐划一的约束标准,其主要依照公众舆论、大众信仰、生活习俗、民族风俗以及教育来发挥作用。无论是在意识形态还是理论基础领域,都要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放在最基本的指引领导地位上来。对于意识形态而言,绝不允许指导思想搞多样性,而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道德建设过程当中从未改变的一个最根本的立场。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客观共存,使得意识形态并未完全统一。然而,认同意识形态存在多样性与抵制意识形态的多样性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切面,要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放在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的突出位置,因此,人们应准确掌握及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識形态发展中各类根本矛盾的理论基础。

思想道德只是多种社会意识形态当中的一种,它可以将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联系进行调节整合。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为培养人们的精神素养并且帮助人们完善人格特点。道德教育当中重要的一点是经过道德教育后培养了人们自发地维护道德品质,并且将道德基本标准变成实际的行动。道德教育把道德实践的意义放于首要位置,能在实践中探析道德基本标准如何转变成个人素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应当积极地鼓励并提倡大学生将理想付诸行动,以此来回应我国对于民众的各类道德标准的约束,将道德教育实际落到每个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以及生活习惯的培养上面。对于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应主要关注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趋势,将服务民众、拥护集体、发扬我国优良传统及民族精神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当成目前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关键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结合他们的思想特征,根据群体需求将现今的道德标准条件紧密结合起来,把青年学生的道德综合素质培养和我国社会发展、民族繁荣结合使命起来。同时,还要坚定爱国主义,将道德培养作为时代的主流,这样才能更加符合党及国家对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

思想道德的发展定要以共同理想为前提,鼓励及团结我国各族的人民创造未来美好生活,这也是他们的政治立场以及世界观在共同奋斗目标方面的具体表现。理想也是具有社会及等级之分的,处于不同年代及时期的民众的理想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作为拥有十四多亿人口的统一的多民族大国,我们不单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想要全国所有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凝聚成一种较大的精神力量的话,这就要求所有人必须都拥有一致的信念。这种信念是集合了所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阶层人士的所有愿望,作为保障所有人民在政治与精神上团结合作,共同面对所有困难,努力为胜利而奋斗的重要精神源泉。有了这一点,不管是否共产党员或者是否马克思主义者、有无宗教信仰以及所有中国人和外国华侨们都可以紧紧的联合一起,投入到具体行动中去,为了我们共同的理想去努力拼搏。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观道德高职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