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训练
2018-01-22施振东
施振东
一、运用语言与思维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知道,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也是辩证统一的。人们不能脱离语言进行思考,只要有思考,语言就会参与进来。另外,人们经过思考,形成了思想,而要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也要借助语言(口头的或书面的)来具体实施。现行的初中语文教科书,绝大部分课文都是语言和思维密切结合的范本,所以语文教师在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中,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自始至终要紧扣语言和思维这两个要素。因为缺乏语言材料,思维能力是没有办法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性,才能将思维的思想性表达充分。
《新课程语文标准》侧重强调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语言和思维的运用,把语言和思维贯穿于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去。要让学生明确认识到语言和思维所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在教授课文时,运用课文中语言和思维这个重要因素传授给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以及培养他们积极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中结合语言与思维的运用
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过程中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指导听、读来进行的。在听、读过程中、理解语言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共同发展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每篇课文的内容,都要通过语言文字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意图、人物形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通过分析,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并经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例如“鼓励”和“怂恿”这两个词,都有鼓动别人做某件事的意思。但前一个有明显的褒义,后一个有明显的贬义,需要仔细分辨,才能正确使用,不致误用。可见,大部分词的褒贬色彩是需要根据上下文才能正确判断的,这就说明在理解的过程中,不仅要有语言知识作基础,还需要一种意识(也就是人們常说的思维)去积极地参与。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再举一例,如高尔基的《海燕》中有一段文字,里面的“精灵”、“高傲”、“高叫”等词语,如果不加分析,凭直觉就判定它们为贬义,那就完全曲解了原意,也根本无法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理解一篇文章,不仅牵涉到文字、词语、句子、段落等问题,也牵涉到语法、修辞、逻辑等问题,对一些内蕴丰富的作品就更是如此了。
又如,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对藤野先生运用了白描手法,勾勒出作者初识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黑瘦的”“八字须”“戴眼镜”,同时也运用了一系列动作:“挟着”“放在”“使用”“介绍”“说道”等。作者采用了人物的肖像、言语、行动描述,作者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活生生地刻画了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治学、生活朴素的一位学者形象,表现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学者风度。这段文字也体现了语言与思维的运用。
我们只有透过外在的语言包装,在思维的积极参与下,才能真正领会作者那深邃的思想。所以我们说,在指导学生听、读进而培养其理解能力时,对文章无论作局部性或整体性的剖析,无一不贯穿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着语言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所以说,语文教师无论是讲解分析课文时,还是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时,都应该循序渐进诱导他们通过语言文字的材料去分析理解,也要逐步引导他们通过思维训练来培养思维能力。总之,语言训练也好,思维训练也罢,事实证明,两者在训练理解能力过程中始终是密切联系着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三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