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的征程

2018-01-22白银花魏光威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建

白银花+魏光威

引 言

有了革命精神的传承,一支劲旅才能无往不胜。

有了红色基因的赓续,一个企业才能永葆生机。

65年时空流转,变化的是沧海桑田,不变的是血脉基因。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中建七局历经工改兵、兵改工、成为上市企业三次身份转换,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出色完成了国家赋予的一次次伟大使命。

开国建设时期,前辈们从工业项目建设起步,为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修筑了坚实的前沿阵地;

“三线”建设时期,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毅然穿上军装,加入基建工程兵,在西南边陲,在大山深处,为捍卫国土铸就了一道道铁血长城;

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们迎难而上,拼搏进取,脱去军装依然铁肩担道,军魂永驻,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他们审时度势,转型升级,打造差异化“蓝海”模式,发展步伐愈加稳健,发展前景愈加宽广。

65年的发展和跨越,中建七局浴火重生成为建筑行业的领军企业。

这65年征程,是一条不辱使命的担当之路,是一条励精图治的奋斗之路,是一条乘风破浪的扬帆之路。

65年的忠诚和辉煌,抒写着“共和国长子”的责任与担当!

铁肩担道 铸就军魂

沈阳,中建七局的诞生地,一段浩阔建筑历史的起点。

1952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民生凋敝,百业待兴。

为了尽快恢复经济,建工部决定,在沈阳成立东北工程管理局第二建筑公司五处(中建七局前身),加入我国工业建设的大军。

那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年代。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从诞生那一刻就注定与共和国同步的五处,以巨大的热情投身于国家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中。

风雨砥砺,它一步步铿锵走来!

1955年,五处开赴葫芦岛,奉命承建“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渤海造船厂。该厂40栋宿舍楼,12万平方米,没有大型机械,职工们用的是铁锨、瓦刀、小推车,600多斤的预制板,他们一块一块地手抬肩扛,那红红的肩膀似乎永也消不了肿胀。就是凭着这股斗志,他们昼夜加班,3天一层楼,终于在1957年秋将40栋宿舍楼提前交工。

1960年,国家以更名为“辽宁省第三建筑公司”的五处为基础,先后从本埠的辽阳、大连、营口、抚顺等地,以及天津、兰州、上海等外埠地区调入工程处、土石方队、打桩队等,组建了渤海工程局,从各地汇集而来的职工,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渤海造船厂的建设之中。

施工如火如荼,三年自然災害却突然袭来。为了生计,职工们工作之余开荒种地,造船捕鱼,填补干瘪的肚子,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这里悄然滋长!

历经数年,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施工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渤海工程局一路披荆斩棘,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交付的重点建设任务,并为共和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建设精英。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波诡云涌,共和国边疆频频告急!

中苏关系紧张,美越战争升级,印度不断骚扰西南边陲,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

捍卫共和国领土主权,加强国防建设刻不容缓!

1964年8月,党中央迅速决策,在西部和西北地区展开“大三线”建设,沿海一些重要的企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施工队伍革命化、战斗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1965年初,渤海工程局响应国家号召,抽调3200名精干职工,义不容辞地跨越千里,奔赴祖国大西南重镇——重庆,开始了新的国防建设任务!同年7月,以渤海工程局为基础,又吸收了重庆周边部属施工队伍2万余人,组建起了建工部第二工程局。而不到一年光景,这支建筑队伍就扩充到了5万余人。

西南边陲,共和国的重工业基地,兵器工业基地,国家尖端的核工业基地,地域蛮荒,条件艰苦,任务艰巨而又紧迫,一般的施工队伍难以胜任。看着成批从内地转运来的施工队伍,如何有效支配让决策者犯了愁。

“将施工力量整编成解放军,建立一支由军人组成的施工队伍。”负责国家基本建设工作的谷牧同志果敢提出,言语掷地有声。

“将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使其成为一个职业化的施工队伍,可解决地方建筑施工企业因家属拖累较大、跨区调动困难、组织机构较松散等因素带来的一系列矛盾。”这种设想很快得到有识之士的赞同,消息传到了中央。

1966年2月,长沙,初春微寒。

叶剑英元帅详细地向毛主席汇报关于成立基建工程兵的建议。思虑片刻,毛主席肯定地说:“这个办法我赞成。”

一个月后,周恩来总理做出批示:“一旦有事,好处无穷。”

“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基建工程兵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1966年8月1日,建军节,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新兵种——基本建设工程兵宣告成立,第一批组建了5个师级规格的支队,36个团级规格的大队。(注:1980年,部队番号改为团、营、连、排,为阅读便利,以下使用改后番号)

在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下,建工部第二工程局被整编为基建工程兵二十一支队(简称二十一支队),经严格政审、体检挑选出的2万多名员工由此穿上了军装,无限荣耀地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

为使这支新改编的部队快速地实现“由工到兵”的转变,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原铁道兵某营副教导员万华,与从铁道兵挑选的500多名军官一道,被分配到二十一支队各部,担当起了政治辅导、军事训练的重任。而且,这部分军官多数成了基建工程兵中的骨干。万华因工作出色,后升任为二十一支队二0三团政委。

军旗猎猎,二十一支队成立伊始,两万余名指战员便浩浩荡荡地开赴国防建设的第一线。

“依山近水扎大营”,依照毛主席对基建工程兵驻防的要求,二十一支队机关设在重庆市沙坪坝,各施工团队分布在重庆周围的山坳里。三线建设工程为国防项目,多数位居深山,有的还在天然的大溶洞里,具有靠山、隐秘、分散的特点,只有驻在施工项目附近,才能有效地快速施工,便于开展安保工作。endprint

国防安全迫在眉睫,许多项目要求当年设计、当年开工、当年出产品,任务十分艰巨。二十一支队克服重重困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快速地完成了一批国防骨干项目。

当时部队官兵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住的是搭建的窝棚,树枝荆条编墙,用泥巴一糊,房顶用干草盖上,就成了营房。“重庆的冬天不太冷,窝棚的日子还能撑住,但是一到夏天,闷热难熬。晚上热得实在睡不着,战士们就到宿舍外的水泥地上铺个席子睡。早上起来,汗水浸透凉席,水泥地上还留着一个人印。”时任二0五团政委褚青严回忆道,“尽管那时候条件很艰苦,但是指战员精神饱满,干劲很大,很有觉悟。”

1969年4月16日,二O二团一营二连的200多名官兵,从四川安富镇徒步移防到江津县,承担新的隧洞掘进任务。军令如山,接到通知,战士们便背起几十斤重的行李、干粮和工具,3天急行军400多里。到达目的地后,放下背包,喘息未稳便投入战斗。

当时,他们的营房就搭设在施工隧洞的3公里处,为了赶任务,三班轮流倒,昼夜连轴干,有时气温高达40度,挥汗如雨,没有一个战士舍得停下来。为了赶工期,指战员们甚至7天7夜吃住在山洞里。夜里12点炊事员送饭到工地,有的战士端着碗还没吃完就睡着了……

“那时候一心想的就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吃苦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官兵们施工,即使再苦再累也不讲条件,不计待遇!”回忆起“大三线”建设那段军旅生涯,中建七局原党委书记贾正伟感慨万千,“我们当时开赴工地,干的是地面上的土建工程。我入伍后在电工班,去工地干完自己的工作后,经常去帮战友们推灰斗车运混凝土。”

贾正伟所在的二O三团,在重庆期间曾接到303医院门诊楼的施工项目。有次,已提拔为排长的贾正伟生病住院,出院后才知道他所在的排工期已经拖了半个月。于是,即刻带着两个瓦工班、两个粉刷班赶赴工地。“那可是拼了命地去干啊,一块预制板600多斤,四个人抬着,两个人在墙上走,两个人在搭设的架子上走,一路晃晃悠悠的,随时都有掉下去的危险……”贾正伟回忆起那般情景,仍心有余悸。经过两个星期的连续作战,艰苦拼抢,在一无设备、二无专业人才的情况下,他们愣是按时完成了6层楼的施工任务。

苍茫的巴山松柏森森,松涛声声,也传扬着二十一支队官兵壮美的奉献之歌。

1969年7月,二O三团十连战士徐育太在四川“支左”时突遇山洪爆发,为抢救老百姓的耕牛,光荣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基建工程兵党委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中共党员,追记一等功,并授予他“爱民模范”称号。

1970年5月,二O三团一营在七机部064基地明月江大桥施工中,遭遇山洪爆发。为确保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他们与当地驻军和人民群众一道,经过5个多小时的奋勇抢救,救捞出了大部分物资。然而,二连指导员薛永发、大学生李永军、随军老工人顾兴芝等5名同志却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大三线”建设的英雄赞歌,被基建工程兵党委追认为革命烈士,追记二等功。

这样的感人故事也在其他团演绎着,巴蜀大地的崇山深壑里,必将永远留存着二十一支队官兵数不胜数的动人故事。

进入1970年代后,我国周边面临威胁,中共中央决定,在西南、西北“大三线”的格局下,各省自成体系,进行“小三线”建设,将三线建设深入到中小城市、县城乃至乡村,为我国长期备战奠定坚实的工业基础。

1971年4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在“大三线”搞建设的基建工程兵部分部队,转移到中部地区承担“小三线”建设任务。

二十一支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第一时间做出部署,除留下部分部队坚守四川继续搞“大三线”建设外,其余部队分两批向河南、湖北千里大调防。

“离好、走好、进好”,二十一支队党委要求4个团要“边进点、边设营、边施工”。

出发前,为了妥善安排交由地方施工的收尾工程,站好最后一班岗,二O七团五连在离开四川时,还昼夜加班抢建一项工程,硬是赶在出发前完成了任务,随后又马不停蹄地整理、装车。离别之际,干部战士都是穿着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和驻地的一草一木依依惜别的。

这次调防,支队4个团和支队机关、直属队部分人员,16000多人,加上物资装备,整整装满了49列火车。在千里铁道线上,官兵们仍然制度有序,纪律严明,坚持“天天读”《毛泽东选集》,召开座谈会,举办文艺演出等活动,充分展示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部队作风。

部队到达河南、湖北后,各团在新驻地紧锣密鼓地安营扎寨,两三天后,他们就开始组织兵力投入到“小三线”建设施工中。在以后的日子里,二十一支队在河南、湖北等地,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相继建设了一大批重要的國防和国家重点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特殊时期的特殊使命。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这一身军装一穿就是17年。随着一批批新兵的加入,二十一支队越发壮大,艰苦作战、甘于奉献的作风也得以传承。奔西南、进鄂豫、赴冀中,唐山救灾……这支队伍南征北战,餐风露宿,用赤胆忠诚和优良作风赢得了“钢铁部队”“全优工程团”“第一流的基建队伍、建四化的光荣尖兵”等荣誉称号。许多战士因突出贡献,荣立一等功、二等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

风风雨雨17载,基建工程兵从共和国工业建设时期走来,诞生之始便注定它不同凡响的“工兵”身份。

“顾全大局、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吃苦耐劳”,这支历经军营淬炼的建筑铁军,就这样铿锵走来!

搏击“红海” 涅槃重生

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确定了部队要精简整编的指导方针。

基建工程兵作为主要“以施工机械为武器”的特殊兵种,此时也完成了她特殊时期肩负的特殊使命。1983年秋,国务院、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已扩编到50万名指战员的基建工程兵由军转企。endprint

同年9月23日,二十一支队的两万余名官兵,摘下领章帽徽,除一部分转业外,大部分留下集体转业组建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改编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隶属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工程局下设6个大公司,拥有14000余名员工。

就地整编,对于穿了17年军装的官兵来说,有太多的不舍和留恋。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带着对国企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官兵们还是心潮澎湃地接受了改编,迎接市场的洗礼。

然而,改编后很快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当时,企业一无基地,二无项目,设备落后,观念陈旧,人才流失严重……”高耀先(已故),改编后中建七局第一任局长,面对“兵改工”之初的现实,甚感忧心焦虑。

中建七局三公司,这个为唐山大地震灾后重建立下汗马功劳的优秀队伍,集体整编后,奉命迁移到了福州市五四路。

由于沒有基地,许多干部职工只好住工棚、茅屋,甚至有的职工连续7次搬家。1984年夏,三公司在高处的临时住房被一场骤然而至的台风掀了顶,低处数十户家属和两百多名职工的临时工棚,被大水淹过了床面。“我带着局领导班子去福州查看灾情时,只能划着小船进去!”高耀先回忆道。

“其实那时候局总部也很困难,我跟着高局长从南阳去福州慰问,开一辆面包车,路上就走了四天四夜。”时任局办公室秘书的傅忠春说,“我记得走到江西时,天色已黑,错过了便宜的政府招待所,高局长和万华副书记还为要不要住5元的旅店犹豫不决。”

“那时候各公司都困难!”高耀先感慨不已。

据现任中建七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颖回忆,1984年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三公司时,领到的“设备”只是一张用废钢筋焊的三脚架做床腿的硬板床外加一只马扎和一块绘图板,绘图时只能把床板当工作台。

最令人纠结的是没有活干。情急之下,有的公司甚至采用了“杀鸡用牛刀”战术,连建个普通民房的小活也接了下来……

路在何方?这支有着军人血统的建筑之旅决不坐等被市场淘汰。

为了开拓市场,局领导不辞劳苦到各公司挨个蹲点,号召全体职工解放思想到社会上揽任务,“找米下锅”。

靠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能屈能伸的处事态度,不甘落伍的军人意志,初闯商海的中建七局终于打开了局面。

1984年初冬,四公司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中标了河南财经学院的项目,这在整个河南建筑行业引起了轰动。这个一直在山沟里从事国防建设、很少搞民用建筑的单位,中标的可是河南省的第一个招投标重点工程!殊不知,他们正是凭着军人敢啃硬骨头的韧性和对事业的一片赤诚打动了甲方!

“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招生!”四公司的承诺掷地有声。

炎炎夏日,太阳炙烤得人挥汗如雨;数九寒天,滴水成冰,四公司的员工顾不得这些。他们再次发扬军营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连续作战”的铁军精神,昼夜不停地赶工期。

“合格不算合格,优良才算合格!”为了树立公司形象,他们严把质量关,一定要把声誉响彻郑州!

奋力拼搏后是践行诺言的喜悦。河南财经学院12个单项工程、3.3万平方米的建筑安装任务提前完工。该工程不仅打响了中建七局的品牌,还极大鼓舞了员工士气。这项标杆工程,以里程碑的风姿,载入了中国建筑的史册。

与此同时,位于福州市的三公司也传来好消息——他们承建的福建省外贸中心工程一炮打响。这项工程坐落在福州市最繁华的五四路,由办公楼、展厅和大酒店组成,主楼20层,高84米,这是福建省当时最有名气的“大字号”工程。

为了打好在福州市的第一个大仗,1984年春节,三公司的员工是在工地度过的。有些员工已经回家过春节了,但是军令如山,他们接到通知,又日夜兼程赶回工地。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外贸中心的施工现场人声鼎沸,机器轰鸣,三公司用连续作战、敢打敢拼的精神风貌迎来了新的一年……当工程以优良的质量交付使用时,这些钢铁般的汉子一下子成了福州市广播电视上的明星人物。

苦心耕耘,欣然收获!

很快,一公司承建的平顶山市中原商场,因设计新颖、质量优良,被评为河南省优质工程;二公司承建的中美联营的石家庄显像管玻壳厂工程,科技含量高,被中美专家一致赞扬;安装公司承建的华北油田22万伏电站及输变电站线路工程,被中建总公司和石油部评为优质工程;四公司承建的南阳大厦,被《工人日报》评为“内地的深圳速度”;五公司承建的宜昌市大公桥水陆客运站工程,被中建总公司授予优质工程奖。此外,一大批体量超过亿元的大型项目也花落中建七局。

靠着敢打硬仗、勇于拼搏的钢铁意志,胸腔里依旧沸腾的热血,中建七局这支由退伍军人组成的团队,经十多年的红海拼杀,终于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开始谋划更大的发展。

1997年8月,为了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建七局总部挥师北上,从南阳搬迁省会郑州。

这又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豪迈大跨越!

“现在看来,搬迁是对的。不过搬迁真不容易,我们计划了三次才算成功进驻郑州!”时任局长的孔爱福无限感慨地说。

风生水起正当时。郑州便利的交通,潮涌的信息,人脉资源的广泛,加上开阔的视野空间,很快让中建七局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红海”的搏击激烈而残酷,但七局人坚持“大业主、大市场、大项目”,以及“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的市场营销策略,通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严格控制产品制造成本和工程质量,追求客户满意度等一系列措施,演绎出一个个“现场带动市场”的经典案例。

2011年,阔别重庆40年后,当年的基建工程兵二十一支队,而今的中建七局重回这座山城,很快承接到了当时全国最大规模的公租房项目——茶园公租房。2012年,该局西南公司茶园公租房项目部荣获了本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奖”。仅仅两三年间,中建七局就因良好的口碑,在重庆相继承接到了双溪、界石、龙兴公租房等一批保障性安居工程,总建筑面积达500多万平方米。以重庆为桥头堡,而今,七局人已在云贵川地区承揽了多项工程。endprint

而于2005年初在郑州成立的中建七局总承包公司,这支当初仅有七八十人的年轻团队,在经过了打基础、上规模、上台阶的“初创阶段”,调结构、标准化及履约管理提升的“二次创业”阶段,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旨在提质增效的“三次革命”的磨砺,靠着以质量求生存,“接一项工程树一个标杆,交一方朋友”的市场经营理念,在业界赢得了良好口碑,先后承接了360万平方米的兰州黄河新郡项目、197万平方米的兰州东部科技新城项目,131万平方米的白沙永盛家园二期工程,分别为百万平方米的郑州航空港第七棚户区七标段工程、郑州航空港河东第一棚户区第二标段等一批堪称“造城”的大工程,以及150米的绿地汉口中心、168.8米的洛阳泉舜豪生国际商务中心、250米的绿地沿江一号、258米的迪拜派拉蒙酒店,还有268米的武汉红人CFD时代财富中心等超高层建筑。在整个“十二五”期间,该公司合同额平均增速35.2%,营业收入平均增速35.58%,利润总额平均增速45.60%,发展速度远超行业平均发展水平。目前,已跃升为工程局直营第一,多项指标多次进入中建直营十强。

2017年4月27日,距离中原万里之遥的巴基斯坦拉希姆亚尔汗已是烈日炎炎,在超过45℃的高温下,中建七局巴基斯坦PKM项目三分部的员工们施工正酣,他们在为争夺4月份综合评比第一名努力赶工。项目书记王以敏介绍说,该项目已经在全线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个完成合同签订;第一个完成试验段施工;机械设备第一个清关;建立第一个试验室;建成第一个营地;获评“最佳履约分部”“最佳质量奖”。“感谢中建七局PKM项目三分部全体员工起到的表率作用!”中建股份副总裁郑学选在施工现场动情地说。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

2017年8月25日,一个让中建七局四公司全体员工欢欣鼓舞的日子。经过层层审批,该公司成功晋升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

“十三五”以来,总部由南阳迁往西安的四公司深耕大西北,创造了一个个骄人的业绩。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55亿,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65亿。在紧抓房屋建造业务的同时,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俊杰明确指出:“不转型就是万丈深渊,转型才能迎来广阔天空。”靠此观念引领,该公司近年在基础设施领域全面开花,取得突破。汉中市政综合管廊作为陕西省首批PPP建设项目,打造了兴汉新区的“中枢神经线”;国道310洛三界至豫陕界段南移新建工程项目,是豫陕两省交界的三门峡市“十三五”发展重要工程;新疆昌吉州公路改扩建项目,将为北疆沙漠铺设出一条流金淌银的财富大道;西安综合管廊,也承载着完善古都城市功能、保障城市安全的重任,缓缓铺开;呼和浩特三环路项目首根桩基的开钻、汤河河道治理工程的开工。都将造福万千百姓……

近五年来,以中建七局三公司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建海峡,持续聚焦海峡区域的“1+3+N”市场布局,高度重视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伙伴的共赢合作。先后与福建省市政府、金融机构以及战略客户签订了上千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创新投资建设了一批以福州海峡奥体中心BT项目、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PPP项目等为代表的投融资建造项目。坚持对接“高端市场、高端业主、高端项目”,该公司先后承建了“福州最具影响力”的福州海峡奥体中心等福州“七个第一”高、大、精、尖、难代表工程,刷新了公司的发展纪录。截至2017年6月,公司累计承接合同额1892.67亿元,完成营业收入935.76亿元。近年来公司营业收入及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2.9%和35.2%;2013-2016年股东年度投资回报率分别为13.4%、14.2%、9.67%及5.73%。实现了中建总公司对中建海峡再造“组建前两个七局三公司”的发展期许,也实现了全体股东组建中建海峡“升特级、争第一、翻两番”的初心。

“红海”击浪,七局人的施工足迹遍布祖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承建了国家重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公共和基础设施项目数万余项,还迈出国门,在非洲、西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建起了中外友谊的丰碑。一项项工程记录着七局人的拼搏和努力,一份份荣誉记载着七局人的辉煌和荣耀。

2017年,中建七局成为中国建筑旗下及河南省建筑行业唯一一家‘三特三甲(即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暨设计甲级〉、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暨设计甲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暨设计甲级〉)资质企业,标志着企业的品牌更响,竞争的层级更高,经营的范围更宽,企业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敢为人先 拓展“蓝海”

市场总是青睐于战略清晰、勇于突破的企业。

只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风暴袭来,市场经济受到巨大冲击。紧要关头,中建股份公司审时度势,谋划整体“上市”。

这是全球最大的IPO资本盛宴,中建七局抢抓机遇,变全民所有制为有限公司,搭建起了“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架构。由此明确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确立了“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内部管理优化升级”的战略路线,以及“房屋建筑立七局、地产开发富七局,科学发展强七局”的战略方针。

改制伊始,东风送春!河南省委明确提出:支持“黄淮四市”深化城镇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管体制改革。

中建七局闻风而动,于2008年初,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呈报了《关于积极参与“黄淮四市”投资建设的报告》,引起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并很快做了重要批示。

带着“尚方宝剑”,时任中建七局党委书记、董事长贺海飞和总经理陈颖亲自跑市场,率先在周口市找到了突破口。

周口市沙颍河大桥,年久失修,桥两端由两个石墩拦道,车辆无法通行。

作为交通主干道,沙颍河两岸的居民怨声载道,“这座危桥啥时候能修修?”成了当地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當周口市政府找到我们谈承建沙颍河大桥时,他们直截了当地表示财政困难,拿不出维修费!”陈颖说。endprint

“资金的事我们来解决!”陈颖的话让在场的周口市领导吃了一颗定心丸。

2008年7月14日,中建七局与周口市签订了“四桥一路三馆项目BT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一曲政企合作、和谐共赢的美妙乐章开始奏响。

2008年11月1日,周口市建设路贾鲁河大桥、大庆路沙颍河大桥同时开工。2010年1月1日,贾鲁河大桥竣工通车;同年8月25日,沙颍河大桥竣工通车。

“七局和周口的合作共赢是长久的,我们承诺,在周口挣的钱不带走一分,都留在那里再投资,用资本循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陈颖坦露心声。

“BT投融资合作搞得好,你们和周口市政府创造了周口模式,造福了周口市人民!”2009年4月16日上午,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率省直部门和18个地市主管城建的副市长一行40多人,到中建七局四公司施工的周口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考察时,感慨万千。

“七局利用这个现成成果做足了品牌,产生了‘周口效应,辐射到了整个河南甚至外省市,陆续承接了厦门海沧区体育馆博物馆跳水馆、安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淮北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温州鸥海区城市基础设施、福建莆田基础设施等工程。”作为开发周口市场先遣队的核心战将之一,中建七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丁建民回忆起这段历史,不无自豪。

2010年,这一年,分量很重。

在中建七局的积极引荐下,中建总公司与河南省政府签订了500亿元投资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同年8月31日,中建七局承建的郑新快速通道改建工程正式开工。该通道全长30多公里,总投资34亿元,创造了中建七局历史上最大的BT项目、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郑州首单投资项目等多项第一,也标志着中建七局融投资建造业务从地级市走进核心投资市场。

时任总经理陈颖在开工仪式上慷慨激昂:“郑新快速通道建设工程是中建总公司与河南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的首个落地项目,中建七局有信心,又快又好地实施好项目的投資与建设任务,为郑州市经济发展做出央企应有的贡献!”

位于郑州东南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区内,一座滨河国际新城正在崛起,这座10.47平方公里的田园新城是中建七局对梦想的一次大胆抒写,成为了近年来企业在城市综合开发的典范标杆。

“定位高,前景好。”新城综合开发主体——中建(郑州)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丁雷如此评价这个项目。

这座新城从规划开始,就将环保生态的理念贯穿其中,规划了慢行系统、地下综合管廊、绿化带,必将成为产城融合、宜业、宜居、宜教的现代化、国际化都市区。

2013年8月18日,河南省首条现代化综合管廊——中建七局郑州经开区综合管廊工程,破土动工。

这一现代化综合管廊设计全长5.58公里,呈环状分布在经开十二大街、经南九路、经开十八大街、经南十二路,总投资额达2个多亿。这是一条藏在地下6米的百年惠民工程,中建七局再次向世人证明作为国企的责任与担当。

坚持工匠精神和精品导向,是中建七局永恒的追求。

该局投资建设的福建省重点民生工程——福州海峡奥体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44240平方米,比赛大厅净高27米,座席过万。从2012年10月22日工程开工到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开赛,时间只有短短的733天,且横跨一个春节,两个雨季、两个酷暑。在如此紧迫的工期压力下,七局人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品质较量的“速度与激情”,确保了这座“科技范”与“生态范”十足的综合体育馆完美收官,荣膺“鲁班奖”。

“商丘高铁站的建设,我们七局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建七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丁建民兴奋地说。

2016年,该局承接了一个工程量让三家施工单位都望而却步的工程——商丘高铁站。因拆迁工作难度大,四个施工单位交叉作业,难以协调,加上周围都是垃圾场、污水沟,更难办的是一个月要完成半年的施工量,这让业内人士也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建七局豫东公司总经理雷正和却毫不犹豫地揽下这个“瓷器活”。他说:“中建七局作为大型央企,关键时刻就要挺身而出!”

时不我待,立刻战斗!承担施工任务的七局四公司仅1天就从西安、郑州、舞钢、周口增调60余名项目管理人员、150余名工人及40余台设备紧急支援;在商丘建筑材料生产厂家全部关停,水泥罐车、大货车不让进城区的情况下,项目部人员辗转安徽、山东、河南三省调研,重新确定了4家材料供应商,并向市政府申请到40多辆大车特别通行证;25天内,管理人员每天两班倒,在40度高温下,昼夜不停作业……

8月13日,商丘高铁站保通工程实现通车,项目部用25天创造了一个奇迹……

“房屋建筑立七局,基础设施兴七局,城市开发优七局,科学管理强七局。”在奋进的征程中,七局人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明晰,做强做优做大企业的气魄也愈加恢弘。

2012年新春刚过,大地还没从隆冬中苏醒,中建七局管理层已经开始大刀阔斧谋战略了——

为了将河南的融资建造业务持续有力地开展下去,他们对河南原有的融资建造项目公司进行“区域化”调整和功能拓展,“融资建造公司”升级为“城市公司”,进而构建起统领营销、覆盖河南省内18个地市的新格局;同时,实施“地产开发”,重点发展七局旗下的“中海地产”“中建地产”,充分发挥其在河南、福建的地域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进而将其打造成中建地产系统的劲旅,创造品牌和效益。

经过精心耕耘,中建七局的地产业务快速扩张。目前,地产开发项目形成“6城12盘”规模之势,产品涉及住宅和办公、商业等复合业态,很多项目开盘均成“日光盘”,显著增强了七局地产品牌的社会口碑。

创新驱动 绿色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品质成就未来。

“人人都能创新,事事皆可创新”,这是七局人的创新理念。endprint

65年来,中建七局坚持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突破一个个发展瓶颈,始终保持企业的生机活力。

中建七局的创新发展,首先来自于对经营战略的坚守。《中建七局“3+5年”(2008-2015)战略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确立了将该局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投融资建造一体化企业”“建筑行业高端项目总承包商”“核心经营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城市综合开发商”“中国建筑旗下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骨干力量”的战略愿景。

进入“十三五”,七局人又创造性提出了“三商一体、平台发展;创新驱动、快速致胜”的发展理念,联动“建设服务商、投资开发商、城建运营商”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致力成为“核心经营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建设综合产业集团”。企业愿景不断激励广大员工砥砺奋进,驱动企业不断实现超越。

在明晰的战略规划下,中建七局大力实施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五化”战略,进一步提升企业整合资源能力和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在項目运行机制上,抓好四个100%、四坚持一推进工作,全面落实风险抵押责任承包、强化生产要素集中采购、及时落实过程考核兑现,稳步提升了项目盈利能力;在内控体系建设上,通过建立“大监督”体系以及持续开展核心制度大检查,孕育了企业内生增长的无限动力。

在不少人眼里,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不高。在中建七局,这个观点被颠覆:中建七局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局主编了国家及行业标准8项,参编10项;获得专利授权2000余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8项;获得国家级工法35项,省部级工法227项;创建国家级科技示范工程9项,省部级科技示范工程86项,华夏科技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9项。收获了鲁班奖30余项,国优工程奖50余项,詹天佑大奖2项,全国装饰工程奖11项,安装之星4项,省部级优质工程奖326项……

“中建七局平均每天都有一个专利诞生,这在国内建筑行业都是首屈一指的!”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焦安亮充满自豪。“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我们当初提出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人怀疑,咱们还能搞这个?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从编制标准规范抓起,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稳步向前!”

更让七局人骄傲的是,这些创新均来自施工现场,遇到难题、研究攻关、破解难题,很快投入建设施工,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成为企业加速发展的推进器。

不妨看看中建七局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山西祁临高速公路,祁临路中段沟壑纵横,桥隧相连,地质破碎,素有“地质病害博物馆”之称,建设者积极推广新技术,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许漯特大桥,号称石武客专高铁“第一跨”,要在运行中的京广铁路上建设单跨100米的大桥,下面是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施工时掉下一粒石子就相当于一颗子弹,施工方案经多次论证,确保了正常施工和施工安全;上海三至喜来登酒店工程,地处两条现有地铁隧道的交角处,基础外边线离现有地铁隧道的水平距离仅4米,施工场地狭窄且地质条件复杂,通过研究攻关,成功解决了在软弱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施工对原有地铁设施保护难题;江苏淮安钢结构跨运河管道大桥,为保证运河正常通航,在一侧岸把桥造好,采用拖船拖住一端,而另一端在轨道上滑移把跨150米、高50米、重800吨的桥浮拖移动安装到位,创下华夏科技奖……

“科技驱动发展,绿色引领未来。打造绿色建筑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我们央企不容回避的职责所在。”中建七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颖坚定地说。

由中建七局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企业技术标准《建设工程施工技术标准》,进一步细化了建筑对大气、水、声、光污染的防治措施,制订了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措施,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中建七局的“五节一环保”《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在国家要求的“四节一环保”基础上增加了人力资源节约与保护的评价指标,充分体现了对人和环境的双重尊重。

中建七局还着力打造“绿色七局、智能七局和建筑工业化七局”的科技品牌;主编了《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技术规范》《施工现场临时设施技术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基础数据标准》《钢管混凝土拱桥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参编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等多项国家标准;研发出《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和《装配式环筋扣合锚接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建筑工业化绿色建造体系;安徽省淮北矿业办公中心等多项绿色施工成果获得国家级绿色示范工程奖;武汉阿海珐变压器厂、厦门国际汇金中心等项目获得美国绿色建筑LEED认证……

“传统建筑行业过去完全依靠现场人工作业,不仅资源消耗大,而且对周边环境污染较大。近年来,中建七局通过自主创新,力求改变传统建筑方式,实现工厂化生产和装配化施工,探索出了一条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焦安亮坦言。

你相信吗,盖楼将像造汽车一样,先在工厂定制各种“配件,最后再“搭积木”。“这是真的!”中建七局科技发展事业部总经理鲁万卿言之凿凿,“建筑工业化”正变为现实。

为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又好又快发展,中建七局于2014年成立“科技发展事业部”。同年,启动了郑州、福州、合肥三个生产基地建设。设在巩义市的建筑工业化试验基地在中建系统内率先投产。

2015年6月15日,中建七局观湖国际一期项目14#楼装配式住宅正式开工建设。作为中原地区第一个预制装配式项目,对中建七局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7年7月14日,河南省副省长徐光一行莅临中建七局调研装配式建筑。徐光充分认可中建七局“预制梦想、装配未来”的先进理念,高度赞扬中建七局在装配式建筑方面的努力探索和大胆实践。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中建七局将聚焦科技创新,努力成为国内领先的建筑产业化标杆企业。”中建七局总经理方胜利踌躇满志。endprint

这是七局人的信念,也是对党和人民的信念;这是七局人的担当,也是对社会和环境的担当。

牢记使命 共赢未来

为一种使命而生,为一种精神而生,为一种责任而生。在为新中国工业奠基中,中建七局又注入了“为国家担当、为人民奉献、为民族争光”的红色基因。

65年初心不改,65年使命不怠……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七局人再次像当年驰援唐山一样,积极加入到援建灾区的队列。

2010年8月14日凌晨4时10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泥石流堵塞岷江,洪水倒灌进映秀镇,重建中的映秀镇再遭劫难。

那天晚上,暴雨如注,中建七局三公司援建项目部活动板房紧靠着的岷江,激流翻滚,惊涛骇浪。项目总工程师李文兴一直忙着整理竣工资料,设计验收方案,过了12点才上床休息。

睡梦中,敲门声和喊叫声使李文兴惊醒。“洪水来了,赶快跑啊!”材料员汪晓鸿催促他快走。但没想到,李文兴从宿舍出来后,快速跑向了办公室,“工程资料全在笔记本电脑里,我得把它带出来!” 然而,李文兴抱着电脑刚跑出办公室,双层活动板房轰然倒塌,被特大山洪泥石流冲向浊浪滔天的岷江,54岁的李文兴消失在滚滚洪流中……为了映秀的重生,他把生命献给了这方山水。

2016年6月底,湖北遭遇了史上最强的降雨,群众生命財产受到严重威胁。中建七局鄂州凤凰大桥项目部成立“严家湖抗洪抢险突击队”,在持续强降雨中防汛抢险,昼夜奋战。项目党支部书记杨觉非说:“整体感受就是冷、饿、困、乏,不过一想到能够为鄂州人民多做一件实事好事就由衷感到自豪。”“在这次抗洪抢险中,七局人不讲条件、行动迅速,你们当之无愧是最可爱的人!”当地老百姓对七局人由衷地赞叹。

莫道人情冷,人间有大爱!

对国家,中建七局不忘“共和国长子”的光荣使命,每一次灾难危机爆发,每一次社会责任履行,都有中建七局“大爱无畏”的浩然担当。

对社会,不忘造福民众,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援建希望小学,组织爱心送考,帮扶爱心粥屋,每年承建200多万平米安置房项目,将政府的“民生工程”建成老百姓的“放心工程”。

对员工,坚持“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文化留人”,为每一位员工打造筑梦追梦的平台,与每一位心怀憧憬的员工一起催生更多力量与支持,尽享出彩人生。

在海外,中建七局也努力树立全球责任观念,为外籍员工配备专职随队医生,为巴基斯坦PKM项目外籍员工Roshan Ali患心脏病的妻子捐款80万卢比。

据查证,从有记录以来,中建七局的合同额增长了1254倍,营业收入增长了5538倍,利润总额增长了1076倍,目前,位列河南省百强企业第四位、河南省建筑行业第一位,跻身该省盈利及纳税“双十佳”企业,实现了从“谋发展”到“大发展”、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从“系统领先”到“行业领先”的华丽转身。

如果要问,中建七局如何实现逆势上扬,“强劲”增长?

顺着她65年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这个企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紧跟国家战略的历程,是一道激情燃烧的红色征程,是一条与时俱进的跨越之路。

陈颖董事长坦言:“这些年来,我们的成长得益于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期。当然,我们也很好地抓住了这个机遇期。”

中建七局的基业长青,其实得益诸多——

得益于有一个高瞻远瞩的领导团队,他们能敏锐地把握国家战略发展的动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

得益于拥有一支过硬的队伍,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拼搏创新,上下同欲;

得益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支撑着企业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

但是,中建七局基业长青的根本保障,则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领导,把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

党建兴则国企兴,党建强则国企强。长期以来,中建七局党委始终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清晰界定了各主体在重大问题决策中的职责,在基层单位推进“党政一肩挑”新领导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党群工作“一体化”活动,持续开展“创先争优”竞赛活动,为企业求新求进、改革转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政治保障。李文兴同志被中组部追授为“防汛抗洪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被国资委党委追授为“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局党委获评“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

“企以才治,业以才兴。”中建七局倡导“环境吸引人,文化塑造人,机制激励人,事业凝聚人”的理念,实行“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建设策略,广泛吸纳集聚行业英才,团队也在不断更新、壮大,综合素质越来越高,充满锐气、朝气与底气。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

目前,中建七局拥有员工18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100人,中级职称2500余人,一级注册建造师1200余人,注册造价工程师140余人;近年来,校园招聘6000余人,这些青年才俊已经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基层单位,毕业仅仅五六年的员工,很多都成为了项目部的领导或骨干,这让中建七局更具发展活力,后劲十足。

“咱们中建七局的‘共赢文化很有包容性。”从黑龙江某建筑公司应聘到中建七局的徐继超,现任七局交通公司副总经理,兼任巴基斯坦PKM项目三分部项目经理,尽管常年在国外奔波,但他深为能成为一名七局人而自豪。

在中建七局郑州公司总经理安国辉看来,自己6年前选择加盟中建七局,正是由于七局人把他当“战友”看,也是“来对了”。安国辉带领郑州投资公司,6年来在河南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每年各项指标稳居投资公司前列,忙得好似一台“永动机”,但他忙而快乐着,感到“心里很顺畅”。

岂止是近年加盟中建七局的徐继超、安国辉们“心里很顺畅”,一大批新员工也对能成为七局人而倍感荣幸。“我一到项目就像到家一样,在七局工作,觉得前景光明。”新员工贾大伟如是说。

一名七局员工在日记里写道:“为了梦想,我们把青春挥洒得山高水长;为了梦想,我们用脚步亲吻每一片大漠荒凉……”

这种豪迈,感发于心,更践于行;这种豪迈,让枯燥变得丰盈,艰辛变得甜美;这种豪迈,更让不断奋进的人生,充满画意诗情。

有人说,一个企业如果在信仰上失去凝聚力,再庞大也将如一盘散沙,失去战斗力、竞争力。而中建七局,则在65年的不懈进取中,靠执着的信仰和凝成的企业文化,形成了越来越强大的磁场,而今,七局人“像石榴籽一样抱成团”,并与合作伙伴结成良性的相互发展生态链,正将征程走得越来越宽广。

65年的红色积淀,65年的薪火传承,优秀的红色基因培育了中建七局昂扬向上的共赢文化——“为股东增值,让客户满意,与员工共享,同社会和谐”,在共赢文化的引领下,这支钢铁劲旅在不断壮大,强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中建七局未来的方向,就是努力成长为‘核心经营地区最具竞争力的投资建设综合产业集团。只有坚持战略方向,一张蓝图绘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基业长青。”陈颖董事长在《局庆65周年献词》中直抒胸臆。

既然志在远方,就选择风雨兼程。

中建七局总经理方胜利在2017年的年初工作会上慷慨陈词:“壮丽的事业鼓舞人心,伟大的征程催人奋进。大家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共同谱写中建七局新的辉煌!”

陈颖董事长踌躇满志地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生逢其时,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提升政治站位,强化行动自觉,永葆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在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责任编辑/魏建军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建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新年感怀
落花
艾草
小草
人工智能在中建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及思考
中建钢构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动员大会
杜邦分析体系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三角板“牵手”直尺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