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数学学力

2018-01-22吴芹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苏教版教学方式

吴芹

摘 要:为了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数学学力,在此背景下,笔者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边学边用、边思边学、探究操作等方式,拓宽学习环境,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自我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力的发展。

关键词:苏教版;教学方式;数学学力

数学学力,是指学生借助学校内外的学习过程所获得的数学能力的总体。它包括显性学力和隐性学习,其中显性学力即基础性学力,主要是指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隐性学力是发展性学力,主要是指学生的动机态度、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低段教学时我们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显性学力,让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段教学时我们应重点关注学生的隐性学力,促进他们数学学力的提升和发展。

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学力呢?笔者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实践与体会。

一、在“边学边用”中丰富学生数学学力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源自生活,又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我们不妨挑选一些可操作性的内容把教室搬到室外,教师针对教材内容设计游园课程,让学生在室外一起或席地而坐或自由奔跑,感受大自然的无拘无束,在应用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元、角、分”单元时,我们可以结合义卖活动,把教学课堂搬到操场上,让学生带着学习单(如图1)在义卖摊位前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不仅能认识人民币和运用简单的人民币进行计算,还能在无形中感受到购物的合理性。

《元、角、分》学习单

1. 我为自己购买的物品有( ),数量是( ),用了( )元( )角;还购买了( ),数量是( ),用了( )元( )角。

2. 我为妈妈买了( ),数量是( ),用了( )元( )角;我为爸爸买了( ),数量是( ),用了( )元( )角。

3. 我为( )买了( ),数量是( ),用了( )元( )角。

4. 我一共带了( )元( )角,一共用去( )元( )角,还剩下( )元( )角。

图1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在操场上为自己和爸爸妈妈购买了喜欢的物品,現在我们来交流下大家的购物收获。

生1:我为自己买了一个玩偶,刚开始那位姐姐要价15元,我说能不能便宜一些,最终她同意12元卖给我。我为妈妈买了一根项链花了10元,我为爸爸买了一条围巾花了8元。我一共带了50元,一共用了12+10+8=30元,还剩下50-30=20元。

生2:我为自己买了10本小人书和1本绘本,一共花了8元5角,我为妈妈买了一串珠子花了5元,我为爸爸买了一支钢笔花了6元。我带了50元,一共用了8元5角+5元+6元=13元5角+6元=19元5角,还剩下50元-19元5角=50元-20元+5角=30元5角。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改变了熟悉的教学环境,虽然没有教师一笔一画的教学和学生认真的倾听,但是这能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通过真实的活动体验,与同伴互帮互助、共同分享学习的收获等活动,实现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学力的丰富。

二、在“边思边学”中提升学生数学学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知识的难度都是循环上升的,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可以去探索未知的数学知识。这样既能减少学生在学习时机械地“模仿”练习,还能有效建构起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中的“认识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此时学生已经经历了2-6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编写7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并且自己推理出7的乘法口诀中每个算式的答案。虽然学生在“边思边学”中会花费很多时间,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力。

师:小朋友们,我们在前几天学习了2、3、4、5、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有关7的乘法口诀,想一想我们以前是怎么编写乘法口诀的。

生:我们是去想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几个相同加数加起来再计算。我们在编写乘法口诀时还要把小一些的数放在前面,这样读起来就朗朗上口了。

师:很好,大家已经领悟了编写乘法口诀的精髓了。接下来请你自己来编写7的乘法口诀,并且还要计算出乘法口诀的结果。

(学生先独立编写7的乘法口诀,编写好后再与同桌分享交流,教师巡视学生编写情况并收集典型范例。)

师:刚才大家都先自己编写了7的乘法口诀,现在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成果?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

师:想一想如果你忘记了“七八”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

生:七八,就是说7个8,8+8+8+8+8+8+8=56,或者8个7,7+7+7+7+7+7+7+7=56,或者你记得“七七四十九”,那么再加1个7,就是8个7,即“七八五十六”,又或者你记得“七九六十三”,那么减去1个7,就是8个7,就变成“七八五十六”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提升学生学力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只要教师足够相信学生,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安全感,他们完全有能力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去尝试解决新的数学问题,提升自学能力,而且他们会在错误中摸索正确的答案,并且感受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就能帮助他们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在边思边学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三、在“操作探究”中拓展学生数学学力

具体直观的数学知识可以快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抽象、逻辑性强的数学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力和数学思维的发展。而能够有效连接起具体直观和抽象逻辑的桥梁就是操作探究,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中把抽象逻辑转变为具体直观。endprint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把剪刀、几张平行四边形纸和方格纸,让学生带着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的猜想,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活动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積公式。

师: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吗?老师为你准备好了操作的学具,请你自己试一试。

生1:我把这个平行四边形放在透明的方格纸上,因为这张方格纸上1个格子是1平方厘米,我只要数出一共有多少个格子,就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生2:我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画上对角线,因为是等底等高,所以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我知道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2,所以两个相同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了。

生3:我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左边的直角三角形补到右边,这样平行四边形就变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了。而且我们看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现在长方形的长,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现在长方形的宽,因为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了。

生4:我发现我刚才在平行四边形上剪下一个梯形,也可以拼成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师:刚才大家借助方格纸或将平行四边形转变成其他图形,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机械地计算和应用,而是在探究过程中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综合能力才是学生数学学力的综合体现,才是学生发展的自我生长点。

四、在“边画边说”中促进学生数学学力

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画一画实物图、线段图,可以把抽象直观的题目变成学生直观可见的图,这样的转化不仅提升了数学思维含量,还有效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时,笔者在出示题目后就引导学生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出示题目: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同学们,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生:要算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我们就要知道原来花圃的长和宽,原来长方形的长是8米,那么我们还要计算原来长方形的宽是多少米。

师:要计算原来长方形的宽,你有办法计算吗?请你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生:我画了一个草图,先是两条长边都要增加3米,宽不变,再画出增加的18平方米,那我就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宽是18÷3=6(米)。所以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6×8=48(平方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只要学生能在画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能快速地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提升学生的数学学力,一方面可以促进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另一方面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其实只要教师适当改变教学方式,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苏教版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苏教版与人教A版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