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趣课堂,回归儿童数学学习的本真状态

2018-01-22杜建军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智趣理趣情趣

杜建军

摘 要:“童趣课堂”是“有意义”的课堂,也是“有意思”的课堂。“童趣课堂”应当充满着乐趣、智趣、情趣和理趣。教学中,教师要站到“儿童立场”上去,引领儿童用“童眼”观照,凭“童耳”倾听,以契合的方式顺应儿童数学学习,让儿童数学学习成为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历程。

关键词:童趣课堂;兴趣;智趣;情趣;理趣

总的来说,本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数学教学要“有意义”,即数学教学蕴含“数学味”,能够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二是数学教学要“有意思”,即数学教学蕴含“儿童味”,能够让学生主动投入数学学习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意思”比“有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只有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才能成为一种可能。无论何时,学生永远位居课堂的中央。“童趣课堂”赋予儿童数学学习以趣味、感觉和意思。因为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有智慧、有情感、有思想,因此“童趣课堂”应当充满着乐趣、智趣、情趣和理趣。“童趣课堂”就是让数学教学回归儿童天性,回归学习本然。

一、乐趣,让数学“童趣课堂”有宽度

“乐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童趣课堂”首先是一种“乐趣课堂”。只有儿童愿意学习数学,对数学产生了乐趣,才能形成数学学习的恒久动力。只有当学生喜欢数学时,才能对数学“心向往之”。只有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乐此不疲、欲罢不能时,才能“入乎其内”。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乐趣,才能驱散“数学恐惧症”。

教学《分数大小比较》,如果纯粹让学生比较分数,学生感觉比较枯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用多媒体动画创设一个故事情境:话说炎炎夏日,唐僧师徒四人走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酷热难耐。于是,唐僧让悟空去化斋。悟空找了一个大大的西瓜。八戒见了,喊着闹着要悟空分一个大的给他。于是,悟空说将西瓜的■分给八戒,自己分西瓜的■,八戒高兴极了。但是当八戒真正拿到西瓜时,顿时傻了眼。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呢?■和■比,哪一个分数大一些呢?学生的学习乐趣、探究分数大小的好奇心以及对分数大小比较的求知欲被有效地激发了出来。

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曾经这样说,“儿童需要学习‘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什么是“好吃又有营养”?笔者认为,当数学知识本质被揭示出来,当数学知识本质被学生理解时,这样的数学就是“有营养的数学”;当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时,这样的数学就是“好吃的数学”。“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立足于数学教学的两极,一极是数学,另一极则是学生。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兴趣是入门的向导,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数学奥秘。

二、智趣,让数学“童趣课堂”有深度

“趣”是形声字,从“走”从“取”,本义为“跑着去取东西”,引申为“兴趣之意”,因为“跑着取东西一定是急着需要或是特别喜欢的东西”。“趣”为知之始,因此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获得各种趣味,如乐趣、情趣、志趣、妙趣、理趣等。“智”,从“知”从“日”,“知”即知晓,引申为“触类旁通”;“日”为阳光,也就是光亮的意思,引申为“明察秋毫”。智趣,就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领略到数学智慧、数学好玩。“智者自明”,从“玩”中,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智趣。智趣,让数学“童趣课堂”有深度。

教学《7的乘法口诀》,教师可以出示图谱(如图1):

○○○○○○○

○○○○○○○ ○○○○○○○

……

○○○○○○○ ○○○○○○○ …… ○○○○○○○ ○○○○○○○

图1

这样整齐的排列,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他们有的用手比画着,有的用小嘴小声地念叨着,还有的皱起了眉头。显然,学生进入了深度学习状态。片刻,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了!”“老师,我看懂了!”“老师,喊我回答!”有学生索性就说出了想法,“第一行1个7,第二行2个7,第三行3个7,……第7行7个7”。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学生针对“密码图”列出了算式,总结出了“7的乘法口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地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巧妙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领略到数学之神奇。

数学本身是抽象的、逻辑的、理性的、思辨的,这样的数学直接“教”给儿童,儿童是要吓破胆儿的,从此以后他们会远离数学而不敢亲近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数学知识包裹起来,最好还带有一点“甜味”,从而将数学智慧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数学愁儿”才能变成“数学粉儿”。

三、情趣,让数学“童趣课堂”有温度

数学是一门有思想、情趣和文化内涵的课程,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情趣”,触摸到数学的内在质感?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情趣性元素融入数学教学内容和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引领学生开展一些情趣性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领略到数学的“光鲜”。在這个过程中,教师掌握一点“投其所好”的教学艺术,适度示弱,用包装的教学内容、幽默的教学语言和儿童喜欢的教学行为激发他们的情趣,进而和学生肩并肩一起感受美丽的数学风景。南京大学数学系郑毓信说,“数学更多的是‘以智怡情”。

教学《长方形的认识》,通常教法是: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有顺序地按照边、角引领学生认识长方形,探究长方形的特征。尽管学生通过这样的对折、通过量角认识了长方形特征,但学生根本不知道也没有体验到为什么要从边、角的视角来认识长方形,这样的学习是一种“被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分层次给学生提供结构性素材——小棒,首先给学生三根,学生发现根本不能围成长方形;接着给学生提供了一根长长的小棒,学生摇摇头;最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小棒。如此,学生体验到长方形有四条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四根小棒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发现,这时还是四根小棒,相对的边还是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为什么呢?他们直观看到长方形斜过来了,四个角都不是直角了。那么,怎样用小棒围,才能围成长方形呢?在自主操作过程中,学生深刻感受到长方形特征的重要性。教师的启发性问题,教师的“装傻”“装萌”,将学生推向学习前台,教学因此显得生动而富有情趣。endprint

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追求生动和深刻。在上述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长方形特征;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受、体验到认识长方形特征的必要性。教师的故意示弱,让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向学生透露出一种神秘的气息。学生全身心投入数学探究活动之中,乐此不疲、欲罢不能,从内心深处体悟到数学之情趣、数学之魅力。

四、理趣,让数学“童趣课堂”有亮度

数学教学不应沦落为抽象的定义、空洞的说教和乏味的论证,而应该成为儿童可触、可摸、可感的学习过程。数学的“趣”不是“噱头”,而是用“轻松”来诠释“庄重”。数学的庄重就是数学特有的理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数学视界引渡学生,让学生在“理”中探求、在“理”中洞察、在“理”中明辨、在“理”中悟识。理趣,让数学“童趣课堂”有亮度。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许多学生根据“2的倍数的特征”和“5的倍数的特征”类推,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然后,笔者举出一个例子143,学生通过验证发现这个例子不成立。那么,一个例子不成立,就能说明这个猜想不正确吗?学生认为,正例越多,结论成立可能性就越大;而反例只要一个,就可以否定结论。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呢?接着,笔者和学生一起玩了两个游戏,一是“看珠辨数”游戏,即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笔者用眼睛看,迅速给出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3的倍数是有特征的,而且这个特征不是看个位”。二是“听音辨数”游戏,即学生在计算器上拨数,笔者用耳朵听,迅速给出判断。在这两个游戏中,学生通过验证,发现教师说的都对,尤其是第二个游戏,更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教师一猜一个准时,“逼迫”学生展开深度数学思考:3的倍数可能与珠子个数有关,那么,珠子个数是什么呢?珠子个数就是“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由此,全班学生都自觉用笔对新的数学猜想展开验证,结果没有找到一个反例。没有找到一個反例是不是就证明结论了呢?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找出一个反例呢?学生的质疑促使笔者展示了“数的分解”,即“任何一个多位数,都是由9的倍数和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组成的”。由于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因此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就是看“这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

“数学”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学科。追求数学课堂的“理趣”,让课堂成为“游戏园”“研讨会”“工作坊”,师生、生生的数学思想、数学灵感将在“玩”中、在“说”中和在“做”中交汇、交融。“趣”因“理”生,“理”因“趣”达,相谐而生。 数学教学要剥开数学之坚果,让儿童领略数学的内在之理。

“童趣课堂”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课堂,是一种让儿童数学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它从儿童“童心”出发,努力追寻儿童数学学习兴趣、智趣、情趣和理趣。让儿童用“童眼”观照,凭“童耳”倾听,以契合的方式顺应儿童数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站到“儿童立场”上,了解儿童心理需求,努力让儿童数学学习成为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历程。endprint

猜你喜欢

智趣理趣情趣
智趣游乐园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智趣羊学堂
智趣羊学堂
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小议诗的“理趣美”
智趣
理趣课堂:有意思与有意义
“理趣”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理趣理念的提出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