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出文体的特性来

2018-01-22蒋娟囡

文理导航 2018年1期
关键词:朗读

蒋娟囡

【摘 要】针对选读课文老师置之不理或只让学生划几个词语背诵记忆的现状。笔者认为,选读课文并不等于不适宜上,其实有些选读课文很适宜上,本文笔者就自己上的一篇选读课文——师陀的《说书人》谈谈心得。

【关键词】文体特性;散文化小说;问题牵引;朗读

《说书人》是苏教版必修二的一篇选读课文,有的老师会选择不教,让学生自己去看。而我读了几遍之后,感觉这篇课文值得一教。这是一篇散文化气息浓厚的小说。从文本的整体看,小说选取的内容是通过片段,而不是连贯的情节来呈现,又夹杂着大段的个人情绪化的抒情,而这些恰恰是一般小说不具备的。对于教者来说,教什么和不教什么是个问题。小说的三要素似乎不那么灵光了,情节是断档的,环境也不明显,人物倒是鲜明。这不同于《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样情节取胜的小说的教学。我们知道,教材的内容不一定就是教学的内容,其中考量老师的功力的恰恰是教材内容的取舍、重组、加工、改造,形成合适的教学内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位为通过语言的品味、赏读,来走进说书人的内心世界,进而解读出小说的社会意义。我努力试图找到最佳的进刀途径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丰富、深刻,这应该是语文教学之道。

语文教师应该能够带领学生感受文字的美丽并由文字漫溯到文本深处,进而感受构思的精巧和思想的深邃,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语文教师是知道品味语言、言语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具体的操作方法不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笼统抽象,不知所云。品味语言方面确实能体现教师独特的操作模式和教學功底,对《说书人》这篇散文化的小说,我主要用了两种方法来品味语言。

一、通过问题的牵引来品味语言

语言品读往往通过问题的牵引,引出一些关键词语进行具体操作。比如这节课中的说书人“可怜”一词的解读。我有意识的抓住了说书人的“长衫”,这是一种教学的直觉和敏感。小说中三处出现长衫。第1次,说书人“蓝布长衫,”,第2次,“他的长衫变成灰绿色;”第3次,“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我们应注意到长衫变化背后的故事,写作者其实隐藏了许多的内容,呈现的只是精炼的提取。第一次“长衫”伴随着人物“脸很黄很瘦”,第二次的长衫人物“更黄更瘦,他的嗓子塌了,喑哑了。”第三次的是说“长衫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重复出现的词语往往体现作者独具的匠心。如有老师在上《孔乙己》时,抓住了文中多次出现的孔乙己的手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揭示孔乙己的悲凉人生。那么我们如何解读这里长衫的意蕴?我抓住了长衫前面的三个很直观的修辞词,“蓝布”“灰绿色”和“破”,蓝布,我们知道,民国时期,穿蓝布长衫是一种风尚,像一些大师鲁迅、胡适、闻一多、沈从文也穿蓝布长衫,“蓝布”是在暗示开始说书人境遇还可以,没那么糟糕。第二次的灰绿色,色彩暗淡,暗示生活的不如意,糟糕倒霉。我们读者比较好奇的是想知道写作者第三次会用怎样的色彩的修饰词,这是一种阅读期待。而出乎意料的是,最后的修饰词是“破”,而不用色彩,是不是在说此刻的长衫色彩已经不再重要了,或者说根本看不出是什么色彩了。“破”是一个整体的感觉,不是长衫破,是人在破落,境遇在破落,事业在破落,生命在破落。什么叫品味语言,我想这样做就是品味语言。通过实实在在的抓手,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不玩花里胡哨的,不搞架空分析,真正的体会独特的语言所传达出的情韵意味。还有一个关键词“荒凉”值得细品,我阅读时,感受是文章弥漫着“荒凉”之气。如此一来,学生的课堂体验会更细腻、全面、深刻,这样的课堂也是很紧凑和成功的。

二、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

散文化的小说在教学时,有一样武器不可缺少,那就是很常见很普通的朗读。正因为太常见、太普通了,往往为教者所忽视。我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有目的让学生充分的读文章,抓住一些有特点的句子和段落细腻的品读,把诵读转化为对文字个性化情思的感受,体会语句能传达的丰富的情感,是很见效的。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是不完美,甚至可以说不是语文课。怎样选点朗读呢?就要找一些表达很特殊、最能体现人物感情的语句。比如我紧紧抓住说书人唯一的一次开口说话,这对我们阅读者来说就很特别,为别人说了一辈子书的人,在小说中为自己仅仅说了一句话。“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岂不怪也与?这句话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是写作者挑选了自己认为是最有意义的一句话。而这句话恰不是说书的内容,而是为生活在乞讨,这才是写作者的真正的良苦用心,背后是人心的荒凉。我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范读,细细品味“再请八个”背后的复杂情绪,这自然也能触摸到一些文章的主旨。文字结尾处的大段的抒情确实是朗读的好材料,朗读时,我们注意到,这里称说书人为“你”,属于第二人称,“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而不是前面的第三人称“他”,如果注意了这里的人称的变化,我们朗读时情感是否有变化?你是否感到情感的喷涌和回旋。那又该怎么读?你朗读的情绪有变化吗?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还有几处问句的连续排列。“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桥在哪里?截教的瘟黄阵和隋炀帝赏过的琼花又在哪里?”这些大段的抒情,突出了“说书人”带给人们曾经的感动和无尽的幻想。“说书人”的离世,让我们感到希望的渺茫、心灵的空虚,通过朗读,人生的失落感和荒诞感就出来了,学生进一步领悟小说蕴含的“荒凉”的悲剧意味。

自我感觉这节课整体的教学是简洁有力的,也更明白一个道理:教出文体的特性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课堂要以文本的特性为依托,以语言的教学为核心,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的,真正创造充满生气活力而不是荒凉悲哀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周国平.《教育的七条箴言》(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8(2))

[3]《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朗读
基于朗读样本的高职英语学习者个性化诊断研究
让朗读彰显无限魅力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