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课堂的“沉默”原因分析

2018-01-22朱斐然

文理导航 2018年1期
关键词:沉默初中历史

朱斐然

【摘 要】当沉默、青春期少年、课堂三者相结合,形成了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历史课堂的尴尬“沉默”。历史课堂有其特殊性,因历史史实纷繁复杂,历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脑力作用的结果,沉默的课堂不仅影响了历史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对初中生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带来危害。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沉默

在语言学上,沉默被认为是空符号或零符号,是无声的语言,是另一种表法与倾诉。在“牛津词典”中给“沉默”作出了这样的定义:①寂静:完全没有声音;②没有谈话:完全安静,因为没有人说话;③缄默:缄口不谈,拒绝回答;④没有交际:互相不通音信的情形,无书信(或电话)联系。当沉默、青春期少年、课堂三者相结合,形成了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历史课堂的尴尬“沉默”。历史课堂有其特殊性,因历史史实纷繁复杂,历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脑力作用的结果,沉默的课堂不仅影响了历史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对初中生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带来危害。

当然,课堂沉默在教学中并不永远表现为问题,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整合他人的观点而表现出的沉思、不作声状态或者学生在课堂问题中积极组织自己的观点被理解为“必要的沉默”。而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中的消极沉默现象,我们将这种课堂沉默定义为:“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情境中,对教师提问,小组互动等教学环节所表现出来的不参与、不做声、不交流、不回应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导致课堂沉默的原因有很多,Chins(1999)认为学生课堂沉默是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学生表现出对教师知识与智慧的尊重,从而避免被同学们贴上“炫耀”的标签。国内学者柴全喜和宋素志(1999)对课堂沉默进行分析,他认为受中國传统的师生观和面子观的影响,在课堂上他们不知道“怎样说”“何时说”才能顾全别人的面子同时又能保留自己的面子,以至于最后保持沉默,什么都不说。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原因值得注意。

1.教师的个人魅力

部分教师语言空洞乏力,组织能力差,教学内容照搬书本或者传统观点,并未与当前学生的实际掌握知识及心理发展阶段相接轨,进而学生不欣赏教师,没有崇拜就没有虚心受教的学生,经过我们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的观察可以看出很多课堂活跃的教师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自信、教学模式新颖、语言幽默、知识讲解易懂、与学生相处融洽,这些都是导致课堂活跃的重要原因。

2.教学理念出现问题

部分教师沿袭传统教学文化观念,过于注重教师权威,严禁学生在课堂上有任何影响教师“权威”的事情,学生不敢发言,导致课堂沉闷,两者距离渐渐拉远。从授课方式来看,常规课堂上历史教师的授课方式主要还是填鸭式的讲授法为主。教师仍旧居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的学习,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从初一到初三,教师采用讲授法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讲授法多提炼讲授知识点为主,学生很少有主动发言的机会,只能保持沉默。

3.提问出现问题

首先,提问内容的不实际、不科学导致课堂沉默。教师提问内容出现问题会导致得不到学生的回应而使课堂沉默,比如教师提问过于浅显,又或者在未给提示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过于难,学生听不懂、看不懂问题及其问题的指向,于是学生选择沉默应对,看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辅之播放视频加深理解时,学生就会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并且他们的发言也是相当精彩,对某些历史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次,从提问的方式看,任课教师多多集体提问的方式为主。当个别提问时,教师一般请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且举手的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这样的提问互动方式并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互动对象呈现出不平衡性,严重打击其他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长此以往,受到忽视的这部分学生容易形成一种懒惰思想,认为老师反正点不到自己回答问题,遂逐步失去对回答问题的兴致,最终陷入沉默。

再次,教师给予学生思考题目的时间过于短暂,比如教师抛出“西周分封制有何作用?”的问题之后,给予学生看书找材料的时间只有几秒钟,导致全班只有学习能力最强的一两个人能够找到答案,继续跟着老师走,其余同学便失去了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最后, 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给予的反馈过于单一,没有给予适当评价。比如这样的反馈常出现在课堂中:“好的”、“请坐”。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得不到对自己回答的评价之后会认为教师敷衍自己、或者认为自己的回答很糟糕,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便不会再跟着教师走,回答教师的问题了。

当面对课堂“沉默”时,教师先不要慌了神,要辩证的看待“沉默”,分析同学们是“必要的沉默”还是“消极的沉默”,最后对症下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沉默”是学生的消极应对,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见证了基本所有的教师使用同一种你讲他听的上课模式也就腻了、累了。欲改变这种模式,势必要让教师的课程创新独到,不拘泥于课堂本身,总之漫漫长路,告别“沉默”,从你我做起。

【参考文献】

[1][英] 霍恩比著,陆谷孙等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6版,第1628页

[2]Chan,S.The Chinese Leamers-A Question of style,Education and training,1999(41):294—304

[3]转引自付艳华.《对外汉语课堂沉默的实化研巧》,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7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沉默初中历史
语文课堂应拒绝“沉默”
如何走出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困境
新历史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不沉默才是金
美高院大法官“沉默”十年为枪开腔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