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常态课设计的思考

2018-01-22陈薇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36期
关键词:常态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

陈薇薇

〔摘要〕自从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后,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六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年来,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怎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对此作了一些理性思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态课;体验;生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6-0019-03

近一年来,我有幸参加了包头市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坊,在坊主王娟平老师的带领下反复磨课,改变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教育理念到课程设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学习、反思、改变、整理之后,我心中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学生的体验性

体验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课程能否取得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产生了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形式,是体验、感悟产生的基础,但并非活动越多越好[1]。学生也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我们应该想一想,在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高吗?学生到底获得了什么?问题解决了吗?最终所得是学生的自我生成吗?教师认为有用的对学生来讲有效吗?如果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活动,就难以产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如果活动只追求形式的花哨、课堂氛围的热闹,心理健康教育课势必走向形式主义。

我们追求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借助活动这一载体来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只有经历学生主体内在的心理历程,并使学生在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中产生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2-3]。

例如,在“时间管理”的心理主题课中,教师在讲控制时间的方法时,用到一个实验。沙子、水、大石块、小石子,将这些材料放入一个瓶子,怎样才能放最多的东西?之后问这个实验对时间管理有什么启示?学生一脸茫然。因为教师认为有用的东西对学生来讲不一定是有效的。如果缺少内在的积极思维和探究的支撑,整个课堂就显得空洞肤浅,教师生硬地抛出一个又一个结论式的话语,却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一节课下来留给大家的只是热闹的表面,缺少内在实质性的东西。

如果重视学生的体验,应该用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来撬动。可以问问学生“你觉得一天时间够用吗?”“你觉得没有时间干什么?”“为什么会没有时间干这些事情?”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是因为拖延的原因还是安排的内容太多。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梳理、反思、计划、调整。学生能否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一方面取决于活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活动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活动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越能够激发学生深刻的体验情感的共鸣。如果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不贴近,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活动,就很难产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所以,我们教师应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多营造创设让学生亲身经历的体验活动,促使学生去体悟反思和建构。

(二)保持心理健康课应有的中立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同。但是两者之间却不能混为一谈,相互取代,必须有准确的定位。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德育旨在确立个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德育将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人物事迹、法律常识等通过教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形成相应的世界观,在认知情感行动上认同所学内容并身体力行,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充当着教育者的角色。心理教师力图强化学生的自助能力使学生通过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变得更加成熟。所以,心理教师不完全是扮演老师的角色,也不要求学生必须接受自己的意见,他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积极思考、自我反思,从而加强其自知之明与自制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是非的较量,而是得失的探讨。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尽可能保持价值中立,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以深刻了解她的思想行为动机。

以“情绪ABC理论”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例,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情绪,并学会使用情绪ABC理论来调节情绪。教师通常会在导入阶段就告诉学生哪些情绪是有益的,哪些情绪是负性的,所以我们要学会调控负性情绪,引出了情绪ABC理论。这并非价值中立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悦纳自我。如果遵循价值中立,则是引导学生负性情绪和正性情绪都有其积极意义。负性情绪,比如恐惧,对个体生存具有保护意义。情绪的钟摆有效地告诉我们要体验正性情绪必然要具备体验到相同程度的负性情绪的能力,而我们不能改变负性情绪只能适应负性情绪的存在。这样一来让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明白负性情绪也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接纳负性情绪,改变我们的认知,而非改变负性情绪本身来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悦纳自我。

(三)尊重学生的课堂生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否定了直线式课程设计模式,批判预先设计好课程的行为目标,认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不仅可以先于活动,而且可以在活动中产生。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互动,通过活动进行情感交流,使彼此的思维不断地发生碰撞,所以课程目标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所以,心理健康課程不应该是事先设定好的静止物或是一件成品,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学生心理建构的过程就是自我不断生成的过程,自我生成又不断地促进心理建构。所以心理健康课程是一个生成大于预设的过程。

以“手机游戏”为主题的心理课为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弹性的。必须完成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网络游戏,基础目标是培养学生既不回避也不沉溺于网游的意识,拓展目标是懂得怎样避免网络成瘾并结合实际情况提高自控力。在备课的开始注意树状思路的准备,注意多元处理方式和处理学生不同反应的预设。比如说正确认识手机游戏就要分清楚合理的玩儿和不合理的玩儿。不合理的玩儿会带来哪些行为后果,承担哪些相应的责任,游戏成瘾有可能是几方面原因造成的?以及如何正确认识手机游戏,树立什么样的观念,怎样合理使用等等。预设的是主题的几大走向和每个走向下的分支,各分支有不同情况的生成,具体到一个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反应各种可能的应对就要体现与学生聊天对话的功夫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常态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
亟待理性回归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
例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去学科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慕课模式探索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反思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如何上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亲和:常态课的优雅
新课标下农村小语课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