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自恋文化研究

2018-01-22鲍峥璐刘超

党史文苑 2017年24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

鲍峥璐+刘超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到高校和师生进行交流时,多次强调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的重要性。然而,自恋文化伴随着自媒体悄然而生,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本文从大学生自恋文化的含义、表现加以论述,指出其成因并提出对策,引导他们善纳自恋文化,准确自我定位,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自恋文化 理想信念教育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青年又处在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其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关键。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微信等自媒体快速发展,自恋文化在大学生中迅速流行起来。在其影响下,“我”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部分学生逐渐忽视对他人的关注、对集体的贡献,甚至对理想信念的内涵、塑造存在疑问。然而,自恋也不尽然是负面的,适度自恋对塑造大学生健康的自我价值不可或缺。笔者拟从如何正确认识、对待自恋文化角度作一阐述。

一、大学生与自恋文化

1.自恋。自恋一词已经红遍大街小巷,无论是在地铁上,在办公大楼中,还是在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机里,你都会不自觉听到、看到这两个字,甚至习以为常,它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不难发现,自恋常与“哗众取宠”比如玩自拍、直播失控等联系在一起。不可否认,它具有一定的负面性。然而,对它全盘否定,也不可取。自恋不全是性格缺陷、人格障碍的行为展现,也不是由于自媒体快速发展而滋生的文化现象。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乔纳森·布朗(Jonathan Brown)指出:大部分人不认为自己只具有普通水准,他们认为自己异常出色、独一无二,这就是“优于常人”效应①。可见一般人都会自恋,这是一种普通而正常的倾向。而自恋是利是弊,取决于如何看待自己。

2.大学生自恋文化。从2016年9月开始,“95后”将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按照本科生18岁入学、22岁毕业的大致规律,截取新学年第一学期这个横截面,得到的是18—21岁年龄段,也就是出生于1995—1998年的大学生。2015年发布的《“95后”橙皮书》社交网络报告显示:近70%“95后”是重度手机依赖症患者,使用QQ、微博、微信交流频繁,即使面对面,他们也热衷于在网络上的互动;自我意识强,注重个人隐私,强调自我空间的重要性。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校园生活充满新鲜感,对未来社会满怀期待,渴望展现自己。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不免冲突,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独立处事能力,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易受到冲击而一蹶不振。自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合理宣泄情绪的途径。大学生不仅可以快速浏览信息,与他人互动沟通,还可以作为信息发布者,通过分享自己的“日常”以获得粉丝和点赞,有些甚至以“网红”为目标,来实现虚拟的自我价值。加之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影响,无意识、自发地引起类似的行动,自恋文化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中间得以发展起来。

由此可以归纳出,大学生自恋文化是指:以自我为中心,高度关注自身,意识和眷恋着自己,并以某种理想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思想活跃,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怀疑精神和创造能力,却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二、大学生自恋文化的表现

1.过度关注自我:大家快来看我。从过去“吃了吗?”到现在“你最近又瘦了!”的问候变化,可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们的关注点在变化,将目光投向“美感”、投向精神世界,开始围绕自身展开思考。从广告词“你值得拥有”到电影“私人订制”,再到各大养生、美妆、旅游电视节目铺天盖地,无一不透露着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当代大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重视自我空间的同时,最大的忧虑不是被他人窥视,而是无人关注,其背后隐含着浓厚的自恋文化:为自己而活,渴望在人前表现,需要借助他人来肯定自己。尤其是处于青春期、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赞美,而当现实无法满足时,则容易转向网络,发布自拍就是大学生自恋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他们竭力展现最完美的自己,久而久之,仪式化的自拍终究只能用来取悦他人,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最终,在假象和他人的评价中丧失了自我审视的能力,渐渐失去了自我。

2.忙碌与迷失:你我都是媒体人。当有了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后,人们开始利用每个时间间隙查看、发布信息,太多未经筛选、未辨真伪的信息充斥在生活中,有时在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后,甚至都可能想不起来为什么要关注。刷屏、热搜的信息填满了生活,每个人都停不下来,忙碌而迷失。而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判断力不够,无法清楚地辨别真伪,其实这些制造出来的“美好”可能全都是泡沫,一触就破。离不开手机的大学生,时不时要发个定位刷一刷自己的存在感,花费大量时间来打造自己专属的主页或者空间以获得更多的点击率和点赞,浏览搞笑段子、鸡汤文等来排解内心的苦闷空虚。长此以往,他们沉溺于自媒体构建的美好、虚拟世界,而现实社会中的任何规章、制度对大学生而言仅仅只是摆设,说话做事只会从自我出发,有困难时只会一味索取,更不用提为他人、集体和社会作贡献了。

3.依赖与孤独:消失不见的亲密关系。“从前車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传统社会中,远距离的人际交往是通过车马、书信来维系的,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那时亲密关系一般都圈定在有限的地域里,产生于血缘、亲缘、地域等现实的社会关系之间,朋友圈子小,人际交往范围窄。高度自由开放、互动性强的自媒体打破了心理的、文化的、社会的那些有形与无形的障碍,人们不仅能即时互动,自由地交流意见、表达情感,还可以线上线下一起娱乐、学习。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只要在个人主页上发布、更新,“好友”点击即可得知,并且加以评论、表态和转发。可是两者之间的距离拉近后,真的更亲密了吗?在某种程度上,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以自我利益至上的大学生,他们是没有办法与他人维系长久、亲密关系的,更何况是在能用虚拟身份、不需要掩饰自我的自媒体上。长此以往,大学生自我至上的观念不断膨胀而又依赖他人,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表面维持着“好友”关系,实则内心孤独空虚,最终导致亲密关系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不见。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