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舟影鼓鸣——国家海洋博物馆羽人划舟纹铜鼓

2018-01-22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17年10期
关键词:徐闻番禺南越

在国家海洋博物馆的收藏中,有一件汉代石寨山型羽人划舟纹铜鼓,通高49厘米,鼓面直径63厘米,以范铸法铸造而成。云南晋宁石寨山型铜鼓,是战国初期至东汉初期流行于我国南越地区(包括今我国广东、广西大部分区域和越南中北部地区)和东南亚诸国的典型器物,船纹是石寨山型铜鼓的主要纹饰之一。

国家海洋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铜鼓全身铸有纹饰,鼓面中央铸有一太阳花纹饰,周边铸有连珠纹及翔鹭纹,鼓腹部铸有四耳,鼓侧铸有六组羽人划舟图案。此羽人划舟纹图案底部以弧形边框线为舟,船首和船尾均上翘并向下卷曲,船首装饰鸟羽纹,舟上坐四人成一列,均头戴巨大羽冠,船头三人做奋力划桨状,船尾一人做指挥状,羽冠的羽毛似迎风飘扬。

类似的纹饰分别出现在南越王墓西汉羽人划舟纹提梁筒、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的西汉羽人划船纹栉纹铜鼓、宁波出土的战国羽人竞渡纹铜钺等珍贵文物上,具有明显的历史烙印,是南越舟船文化的具体体现。史书载“越人习于水,便于用舟”,我国古代舟船的发展离不开南越族群的巨大贡献,南越文化的羽人划舟图案或生动具体,或抽象概化,展示了我国战汉时期在舟船建造中出现的桨、帆、橹等船舶属具,甚至在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纹铜提梁筒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水密隔舱示意图,为我们研究南越舟船文化甚至我国古船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此外,石寨山型铜鼓还是我国古代南越地区与东南亚诸国海上交往的有力见证。此类铜鼓的分布以云南地区为中心,在我国广西、广东,东南亚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都有发现。铜鼓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往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文化符号的重要角色,是我国古代南越地区与东南亚地区文化交往的媒介之一。

国家海洋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石寨山型羽人划舟纹铜鼓,作为我國古代南越舟船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见证的缩影,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它将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展厅中与今人进行时空对话,向我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超级链接

南越地区的合浦、徐闻、番禺(今广州)等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港口。其中,番禺是南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最繁华的都会,纺织、制陶、金属治铸和食品生产加工都达到了较高水平,通过南海“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将商品运送至东南亚等地。《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番禺一徐闻一合浦是南海“丝绸之路”航线的重要一段——由番禺起航,西汉时到徐闻港向东南亚出发;东汉时,经徐闻转合浦向东南亚出发。在开展海外贸易的同时,文化的交流也成为必然的联系。两千多年以前,铜鼓和丝绸、瓷器等一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东南亚地区,开启了最早的贸易和文化交流。endprint

猜你喜欢

徐闻番禺南越
十举措扶持菠萝加工 徐闻菠萝鲜果已售6成
醉在徐闻的冬雨里
团练与善后: 广东洪兵起义前后的番禺士绅与地方秩序(1853—1858)
工具人也有主角光环
唐诗中的番禺
南越华文文学的“家”与“国”分离书写
赵佗时期南越与西汉的博弈分析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秦汉南越国包装设计
番禺祠堂对联初探
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