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吉汝村中印边境第一村
2018-01-22赵春江
赵春江
我国西藏的洞朗地区距西藏岗巴县岗巴镇的吉汝村仅百余公里。吉汝村地处中国、印度两国交界处,距离中印边境仅5公里,号称“中印边境第一村”。作者深入吉汝村,亲身感受到中印边境气氛的凝重,并带来了该村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中国吉汝村有三个独具特色的地方
离中印边境最近的吉汝村,把自己深深地隐藏在一个山洼里,但事实上这个村庄并不偏僻。它距离岗巴县城只有13公里,位于从定结县城去往亚东的Z715线路南不到10公里处。
在中国,吉汝村有三个独具特色的地方:一是距离中印(锡金邦)边境线仅5公里;二是这个小村常住人口只有96户,边境线长达30公里,坐望5座7000米级雪山。图中由左往右,雪山分别是:伦布加东、邱布岗庆、邱布亚庆、邱布亚琼、岗庆最昂;三是村子的形状,更是神秘,外观宛如“金刚杵”,不知是先人的有意为之,还是后天的巧合,至今没有人能说清楚。
吉汝村很像一枚隐秘的“金刚杵”
在距离洞朗地区约100公里的日喀则市岗巴县,有一个叫吉汝村的边境村,它距离中印边境线只有5公里,是中国离中印边境线最近的一个村庄。
今年6月和7月,我两次奔赴吉汝村,实地考察了这座极少出现在中国人视野中的神秘村庄。就连在如今资讯发达的网络上,也很少能搜索到吉汝村的有关报道。
其实去往吉汝村的道路并不难行,从日喀则市江孜县到亚东县,再沿着嘎定线(即Z715线,日喀则市康马县嘎拉乡到定结县)一直往西,就到了岗巴县。而吉汝村就在嘎定線的南侧,离岗巴县城的直线距离也就十多公里。
到了吉汝村,我突然有了一个发现:从天空看,这个村庄特别像藏传佛教里的一件法器——金刚杵(在佛教密宗中,金刚杵象征所向无敌、无坚不摧,代表着驱邪镇妖)。我是借助飞行器从高空拍摄吉汝村时,才发现这个秘密的。我知道国家有规定,边境3.5公里之内,不允许无人机飞行,而这个村庄直线距离中印边境5公里,恰好在禁区之外。后来我爬上村后的神山,确信这座村庄的形状,恰似一枚金刚杵。
这座不被外界所知的村庄,隶属于岗巴县岗巴镇,就隐藏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一个山谷里,村子面积很大,沿中印边境线绵延30公里,有7处通外山口。
吉汝村并不偏僻,却隐藏得如此之好。尽管在Z715线南侧就有它的路标,依然很容易被人忽略。究其原因,是岗巴高原把它笼罩了。
在西藏,有一种说法:“两巴一嘎,谁去谁傻”,意即日喀则市的岗巴县、萨嘎县、仲巴县是西藏海拔最高的三个县,环境非常恶劣,海拔高度甚至超过了阿里地区所在地狮泉河镇。
说到这里,岗巴和阿里还有一个缘分,那是1978年至1981年,孔繁森第一次援藏,在岗巴县担任了3年县委副书记,足迹踏遍了岗巴高原的山山水水,包括吉汝村。
在岗巴县工作期间,孔繁森十分重视边境国防建设,与时任解放军某部汽车排副排长的胜洪江成了好朋友。孔繁森结束援藏回山东时,特意绕道四川泸州,费尽周折才找到胜洪江的老家,看望退伍老兵,留下一段佳话。
吉汝村离洞朗地区直线距离不到100公里
应了中国一句古语,吉汝村是“村小势大”。我从江孜县到亚东县,沿着原S204线(现G562线),在嘎拉乡西行,行车约半小时,就到了亚东县与岗巴县交界的山口。往西望,5座海拔7000米以上雪山峰群逶迤西去,其中最高的一座雪山,顶部呈金字塔状,常被人误认为是珠穆朗玛峰或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这一次,我有幸走近这5座山峰,近距离端详其样貌,这个近观的最佳位置,就是吉汝村。
位于吉汝村行政区划内的这5座山峰,最东端的那座山峰与洞朗山口直线距离不到100公里。从地图上看,吉汝村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地处中国、印度(锡金邦)两国交界处,离不丹、尼泊尔两国也不远,与东南端的洞朗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吉汝村的5座山峰,由西向东排列,那座疑似珠峰的三角形山峰,叫邱布亚琼,比邻东侧的叫邱布亚庆,其余几座分别是岗庆最昂、邱布岗庆、伦布加东。吉汝村老百姓喜欢把高的山叫“妈妈山”,矮一点的叫“儿子山”,反映了当地人对山峰的崇敬热爱。
如果你是从定结县由西向东行,沿着Z715线去往吉汝村,那么过了定结县琼孜乡,到了定结县与岗巴县交界的牧村,在东南方向,露出地平线的雪山宝顶,就是邱布亚庆、邱布亚琼雪山了。在这个位置,你也会看到吉汝村前的其他几座雪峰,这5座雪峰是西藏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齐全的定结湿地最东端的水源供养地,也是西藏最肥美、最出名的岗巴羊的出产地。
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夏牧场,培养出了优质的岗巴羊。当太阳靠近北回归线附近,夏季即将来临时,也是吉汝村牧民赶着羊群上山的季节了。
在吉汝村,至少有两个方面,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一个是吉汝村的高山夏牧场,沿着中印30公里边境线,山脊线中国一侧,海拔都在4800米至5100米之间。世界上,有几处海拔在5000米的高山夏牧场呢?
这样的高山草甸,有点像内地初春泛绿的柳树梢头,“远看近却无”,它和新疆、内蒙古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迥然不同。远远望去,不可能看见草,甚至是一片片砾石滩,不毛之地。走近了才发现,紧贴着地面,顽强生长着一种灰中泛绿、表面有一层保护膜的草。它们有点油性,极其坚韧,摸上去不是惯常草的柔软,而是有一种割手的锋利,不小心会被划伤;它们耐旱,对雨水似乎没有太多的奢求;它们耐寒,7、8月份是高原最暖和的季节,但晚上常常只有零下五六度,它们全身结了一层冰霜却冻不死,早晨太阳一出来,又是一派生机盎然。endprint
当年我在穿越嘎玛沟、翻越夏古拉山口的时候,当地老村长次旺就告诉我这个常识:高山上看似没有草,牛羊却知道去找什么草。高山的草,牛羊吃一天,等于在河谷里吃茂盛的草两天,因为高山的草坚实、耐饿、营养丰富,河谷里的草发“虚”,不顶饥,吃完一会儿就消化拉出去了。
另一個,是岗巴羊的放养方式。我走遍了吉汝村在中印边境的8个夏牧点,全部是就地取材用石头砌成的房子,石块垒成的羊圈。人口多、设施齐全的夏牧点,锅灶炉子都有,就差没有接电视;简陋的夏牧点,就是一张氆氇铺在地上,堆三块石头烧水,够一个人睡觉的地方。
从6月到7月底,经过一个多月的高山牧养,成龄羊毛丰体壮,此时到了剪羊毛的季节。剪早了,毛不好,剪晚了,新毛不能赶在越冬前长齐。
当我们在热气腾腾的火锅里涮羊肉大快朵颐的时候,谁晓得养羊还有这么多门道。而那些在高山上放牧的牧羊人,每天跟着羊群要走几十公里,雨雪交加,风餐露宿,“卖盐的喝淡汤”,艰辛备至。
一座小小的村庄,让我看到了国家的未来
在一个海拔4850米的小村庄一住8天,没动地方,这在我过去四十多次进藏经历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到告别的那一天,当驻村工作队长索朗央平给我戴上哈达的时候,我内心涌出的不是迅速逃离,而是恋恋不舍。
巴桑次仁请我和他一起去山上放牛的巴桑次仁,是西藏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大三学生,他的妹妹旦增白珍是西藏农牧学院学生。本来我是计划和他们兄妹出去一天的,后来因为行程问题不能不走了,至今我都感觉对不起他们。此前,两次在村里碰到巴桑次仁,他都远远过来和我打招呼。我心里默默地说,巴桑次仁,我欠你一个承诺。
在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尼玛次仁家里,和他面对面谈话的时候,我感觉年仅21岁、开学就是大四学生的他,远比实际年龄要成熟。与很多藏族孩子的成才之路不同,尼玛次仁走的不是内地藏族班这条路,因为升初中的时候,他数学差2分没考上藏族班,这改变了他的求学轨迹,他发誓要在西藏考入名牌大学——他是当年日喀则市考进北京名校的前三甲。
我问到尼玛次仁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在学校有没有什么不方便,比如被歧视?”尼玛次仁不假思索,立刻说:“没有。”他反倒给我举了一个例子:“‘尼玛在网络语言里是骂人的话,我的同班同学都不叫我尼玛,而叫我次仁,其实我不在意叫什么,但充分说明同学们对我的尊重。”
不论男女老幼,每逢村里的节日,村民都要梳洗打扮一番,盛装出席,几乎没有一个人会穿得随便邋遢。
当问到他明年就毕业了有什么志向时,尼玛次仁说:“还是想在北京找工作,那是一线城市,见识和发展空间是不一样的。如果在首都念了大学还回家放羊,就把人生的价值搞颠倒了。放羊不是没有用,我就是父母、弟弟放羊供出来的,他们放羊,正是不希望我放羊。”
放暑假,大学生们就陪着父母上山放牧;放寒假,他们就陪着父母在家里聊天。这是他们对父母表达孝心的独特方式。
恍惚间,我自己仿佛不是置身于连气都喘不上来的喜马拉雅高海拔地带,而是来到了一座充满了书香氛围、好学精神的书院。
在吉汝村短短8天的见闻,那些勤劳朴实的村民,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以及尼玛次仁的一番话,让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