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琼南冠冕”陈峻琚

2018-01-22夜泊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冠冕县志

夜泊

海南,按地理分琼中、琼北、琼南。“琼南冠冕”,这真是个大家架势。敢叫板“琼南冠冕”的陈峻琚,其究竟是何许人。“琼南冠冕”会不会是天外飞物?

海南南部就有“月村”这么一个地方。其原属古感恩县,今称佛罗,属乐东。今佛罗村西边,现存破损一间砖木式祠堂,为纪念黄流陈氏六房第五子、佛罗入村始祖陈孜公,由陈峻琚及其四子宏维为首发动而建。孜公原居黄流,后移入佛罗经商,纳佛罗村方氏为妻,传男一璋、一瑶、一琼。陈峻琚为迁崖(黄流)第十一世孙。

入佛罗村采访峻琚直系后裔、第十九世孙陈人豹、陈人邝老人和采访现居于海口的第二十世孙陈运山先生,却发现琼南之冠冕没了踪影。陈峻琚故居已面目全非,如今只剩下几片残墙断壁和一堆破砖碎瓦。西边和南边房子分别为峻琚次子宏纪、四子宏维所建,现部分保存完好。据《陈氏族谱》记载,陈峻琚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卒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时间比以往更无情,历经两百五十多年的房子终于倒了。旁边其子故居,至今已两百多年,虽有些残破,但仍为陈氏子孙居住。陈人豹老人说,“琼南冠冕”他也无法解释,但峻琚及其家属成员《感恩县志》有记载。原先家里藏书甚多,有朝廷赐授的各种木牌匾额、木制竖对联,其中有“琼南冠冕”、“学海渊源”“文启三饒”等匾额、由福建状元胡长龄亲书的竖联“海中珊纲得其树,天上玉堂森宝书”、皇帝封赠的丝绸诰赠文及古董书画,峻琚和其夫人遗像,可惜在文革时尽被洗劫。奇怪为何还有丝绸诰赠文,后查了感恩志和崖州志发现,原来是母因子贵。古代乐东,只有吉大文和陈峻琚得到皇帝的特旨封赠且记载于二志。吉大文曾祖母、祖父母、父母和陈峻琚父母(父陈锡爵为修职郎,其母吴氏为八品孺人)均得到朝廷授旨封赠,诰赠文被录刻于墓碑,并用满汉二种文字写在绸布制成的长联上。

父老無传,访求不易。岁月变迁,世事沧桑,但还是没有将历史的足迹擦去。“琼南冠冕”并不是无迹可寻。感恩县志还遗留下来关于“琼南冠冕”的各种痕迹;在乐东民间收藏家林海平先生家里还保护着关于陈峻琚父子的六块高脚牌。《奉旨特简》、《?平学正堂》、《?州府南海学》各两块。《民国感恩县志》卷十五选举志记载:“陈峻琚,字华国,月村人。气节、文章儒林特出。乾隆丁丑司训饶平,升授教谕。历任十二年,题升福建候选知县。福建道詹肯构匾额颂《琼南冠冕》四字。著有《得其树记》、《森宝书集》,现已散佚。生五子,皆有声庠序。”

陈峻琚只是清乾隆年间岁贡,于乾隆丁丑年(1757年)到潮州府饶平县儒学任职,历任饶平儒学教谕十二年后再擢升为福建候选知县。为何区区一个儒学正堂和候选知县,却被清代进士、翰林院编修、福建道监察御史邑人詹肯构题“琼南冠冕”四字而记载于感恩县志?这福建道詹肯构会不会是弄虚作假?陈峻琚“气节、文章儒林特出”,遗憾的是,限于时代条件,陈峻琚所著《得其树记》和《森宝书集》早已散佚,峻琚的相关遗稿,如今,也没有在任何一本史书里找到记录。舍近求远。关于题写者詹肯构,网上搜索一下资料的确有特别的意义。詹肯构,字华斌,号继堂,广东省饶平县元歌都陈坑畚箕楼人。乾隆四年己未(1739)中式二甲进士,登庄有恭榜,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被皇上钦点?江南道监察史。有历史学家这样肯定詹肯构:“肯构为学勤,立品端,择人而交,诗文高鬯,《经》、《史》淹通。谦恭接物,乐道?经,为同馆所称服。在柏台遇事,持重详慎,非真知灼见不轻纠举,犹不摭拾细故及意气用事高风雅度,为邑典型。”有关传记证明,这个詹肯构是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陈峻琚同龄,其对陈峻琚的身世渊源、来龙去脉一定有所了解知晓或掌握。得詹御史亲书“琼南冠冕”,实为不易。“琼南冠冕”始出詹肯构乾隆三十六年(1771)《饶平教谕陈峻琚寿序》一文,“丁丑冬,华国先生适逢承简命司锋饶阳。先生琼南之冠冕也。”“先生为九龙名族,世代书香,矜气节而能文章,储家修以为廷献。”“余叨居台坦,请假在籍,闲尝登先生之堂,聆其言论,瞻其风采,宛在春风中,尘经为之顿扫。”“余谓先生气节、文章自足千古,以无负圣天子简拔之重。硕德既粹,繁祉用臻。”“琼南冠冕”陈峻琚,其不在高官高位,因为学博极而精,质粹行纯,有治绩、民德之,实为琼南重望。

月村人陈峻琚一门三贤,民国感恩志分列儒林、文苑。陈峻琚生五子宏纲、宏纪、宏绅、宏维(德润)和宏统,“皆有声庠序”。子陈德润,嘉庆丙寅岁贡,南海教谕,历任十年,终于南海学署。其“司铎南海,俸满,留任粤秀书院掌教”,因笃行博学而被粤秀书院“院长”邱先德(其编选《唐人赋钞》一书)题赠“学海渊源”四字。孙陈炳敬,嘉庆戊寅恩贡生,博通典籍,弱冠超群,“选任直隶州吏目”。现存两块高脚牌《?州府南海学》是朝廷授于子陈德润的。

陈峻琚先有“琼南冠冕”之誉后被崇祀于乡贤祠。陈峻琚才识出众。早年游学琼台,举明经,历任十二年儒学正堂,因政绩显著,深得朝廷信任而加升为福建候选知县。时因双亲年老未能赴任,而后于1769年返乡设帐传经,服务桑梓。卒于家,寿八十。

归乡后的陈峻琚设帐教读、开凿沟渠、建祠堂等,为民排难解纷可谓不遗余力。旧时佛罗分属为崖州和感恩两地,限于生产力低下,农民看天吃饭。两地境内处处是“望天田”,一遇旱灾,常常颗粒无收。时两县人民不屈不挠地与干旱作斗争,他们或出钱或出料或出力,封江堵河,大兴水利。他们或围塘筑陂,堵河蓄水,或开凿沟渠拦引溪水,或开塘掘井消灭旱患。他们就地取材,或用手戽、脚戽、竹筒、脚踩水车、风车等传统提水工具提水灌溉。但提水灌溉规模小,只好靠天降雨。古代农业除利用自然水或掘井提水灌溉外,筑陂开沟引水灌溉是主要的水利措施。据道光《琼州府志》记载,包括能灌溉几亩田以内的水利设施,崖县27处,感恩县20处。

感恩县志记载的南丰乡(月村属感恩县南丰乡)水利沟渠有红水沟、赤绫沟、玉耀塘沟、邢校沟、白沙沟、增银沟、老郑村沟和东枚沟。这些沟渠多已不存,有的已填平作为农田,有的迄今仍被使用,继续发挥着它的灌溉效益。其中增银沟便是月村人陈峻琚首创开辟。

感恩县志记载,“增银沟,在城南九十里。乾隆三十六年,月村人陈峻琚首创开辟,源接小河,流十余里,灌田二百余亩,利于百姓功莫大焉。” 乾隆三十六年,陈峻琚带领众人开挖十余里的增银沟,筑陂开沟,将白沙溪的水引出,扩大灌溉面积。这一天,他也收到了詹肯构亲书《饶平教谕陈峻琚寿序》。据传,老郑村沟和东枚沟也为陈峻琚所开辟,其逶迤十余里,灌田百顷,惠泽南丰各村。

感恩县志记,陈峻琚“寿八十,崇祀乡贤。”陈峻琚才学、品德为乡人推崇敬重,备受赞誉。其有诗遗传于世:“佛手点缀紫气来,罗裙飘带地生辉。自古人杰英才辈,疑是风流在月村。”今月村已改为佛罗,传说是因陈峻琚诗得名。月村人为报公盛德,在他去世后,于乡村建崇祀祠纪念,并根据诗的首联首字顺字成名,将月村改为佛罗,以寄托乡人怀念之情。endprint

猜你喜欢

冠冕县志
故事
故事
冠冕绮梦
县志里的乡贤
冠冕原来是帝王的礼帽
公主的冠冕
县志
2013年山西省市县志编纂工作成绩喜人
地域文化与民俗表述:对明代广东兴宁三部县志的文本分析
《太原古县志集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