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沙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支持
2018-01-22张红霞
张红霞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喀什 844000)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即获得在社会中生产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换而言之,是指儿童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人[1]2。学龄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学龄前儿童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我国学者199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儿童的社会性是由七个因素组成的,即社会技能、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认知、社会适应、社会情绪。笔者主要从自我概念、社会技能、社会适应三方面进行研究。按照皮亚杰的理论,7岁前的儿童是“自我中心思维”,是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因此,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尤为重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和主要活动方式,也是幼儿进行社会性交往的起点。教育部党组成员郑富芝在2017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启动仪式上强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玩具和游戏材料。恰巧与玩沙游戏的材料来源相吻合,低成本、环保、可塑性强等优点将玩沙游戏推向了高潮。与此同时,玩沙游戏常常需要幼儿之间进行频繁地互动,有助于儿童协商、等待、分享、互助、合作等良好行为的形成。因此,玩沙游戏作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支持是值得肯定的。
一、玩沙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一)玩沙游戏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
玩沙游戏以集体玩耍的时间居多,不论是小班的平行游戏还是大班的合作游戏,都会与同伴产生交集。“自我中心”在年龄越小的儿童身上表现得越明显,通常在玩沙游戏中发生的争抢工具的行为,也是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诱发的。在游戏过程中儿童认识并区分了自己和他人有愿意或不愿意的不同观点,儿童逐步理解“我”和“你”的区别。最终在自己的协调、同伴的帮助或老师的调解中化解矛盾。只有知道了自己和别人观点会不一致,才会逐渐改变自己的观点,并在矛盾冲突中学会协调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会理解别人,慢慢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
(二)玩沙游戏可提高儿童的社会技能
主题式游戏在幼儿园玩沙游戏中是一种崭新的尝试,尤其是对大班幼儿受益颇多。比如以主题游戏《我们的公园》为例,这是一个合作游戏。首先,分小组推选一名组长,或者用划拳的方式选出一名组长。在这个选组长的过程中幼儿需要遵守规则,不可能谁想当组长就能随便实现。组长需要民主选择或者划拳来公平抉择。其次,组长分配工作,一个挖坑、一个打水、一个修路、一个收集辅材等等。如果有幼儿不服从安排或者觉得不能胜任,组长和组员就得商量,采取这次打水、下次修路的轮流方式,或者一起打水、一起修路的互助方式。最终达成共识,一起合作游戏。再次,开始修建公园,在建构的过程中,难免不小心把沙子弄到同伴的身上了,难免需要同伴传递一下材料等等。儿童很容易在这种情景下学会使用“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最后,当《我们的公园》在这一小组的齐心协力之下,光彩夺目地屹立在沙池里时,孩子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去向其它小组成员、老师,甚至放学时来接自己的家长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内心的喜悦。总之,简单的一个主题游戏活动,就能汇集商量、轮流、互助、礼貌用语、分享、合作等社会技能,从而在玩沙游戏中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玩沙游戏可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儿童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是儿童对社会环境及人际圈子的认知与理解,以及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应对态度。还是以《我们的公园》为例,比如,当组织分配任务时,有孩子不服从,组长需要用商量、退步的方式解决,达到让这个小组的儿童都乐意合作建构。如果后来该孩子还是不听从安排,那么就可能遭到同伴的排斥或者冷落,最终促使该孩子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再如,当提水的幼儿不小心把水溅到同伴的身上时,有时一句“对不起”就化解了,有时可能会招来哇哇大哭。组长或成员采取了安慰、说笑、寻找干衣服等补救措施,受委屈的幼儿依然不依不饶的话就很难得到大家的喜欢,这个自然结果会让该幼儿改变应对态度,从而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得到增强。又如,当构建拱桥的过程出现瓶颈,沙子垒到一定程度就总是垮塌,甚至想放弃,这时老师的恰当介入,让幼儿仔细分析垮塌的原因从而解决垮塌问题,即使有自暴自弃的行为发生也会得到老师的及时关注,从而正确引导,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总之,玩沙游戏是充满挑战的游戏,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挑战,玩沙游戏可以为幼儿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基础。
二、支持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玩沙游戏设计模型
幼儿园里的玩沙游戏是教育游戏,是一种学中玩,玩中学的游戏。“放养”的玩耍形式很难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方面取得实效。设计时,应该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情景、主题、混龄组织、家园合作等形式,借助教师的专业化指导,深入挖掘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精髓,促使儿童通过玩沙游戏在“去自我中心”、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三方面产生质的飞跃。为此,笔者设计了支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玩沙游戏设计模型,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支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玩沙游戏设计主要由目标分析、形式设计、辅材设计、专业指导等一系列设计活动组成,具体以情景创设、主题引入、混龄组织、家园合作的形式,使儿童自发做出商量、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彼此间互相支持与改进。其中,目标分析是以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而确定下一阶段需要发展的良好行为品质;玩沙游戏的形式设计主要指的是情景创设与主题引入,进而通过混龄组织、家园合作进行巩固与提升;辅材设计是指根据主题和情景提供适宜的辅助性材料,而不是盲目地追求丰富;专业指导是指教师通过专业的观察,等待恰当的介入时机,通过言语或行为进行提醒或启发,促使儿童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这个玩沙游戏应坚持以儿童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设计宗旨,创设宽松、自由的支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玩沙游戏环境。
图1 支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玩沙游戏设计模型
三、支持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玩沙游戏实施的一般策略
实施是前期设计与动态生成的平衡杠杆。从玩沙游戏中儿童的操作情况来看,儿童的年龄有差异,社会性发展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对于低段儿童情景创设更有效,对于高段儿童主题引入更有利于他们进行探索,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为复杂,对他们社会性发展提出更大的挑战。而混龄组织、家园合作也是在实施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经验,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情景创设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要求第三点明确规定: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2]8。低段儿童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导致自控力差。因此,需要老师创设具有良好社会性行为的情景。尽可能为每一位儿童提供具体的游戏活动任务,调动起全体儿童主动参与到再现情景的玩沙游戏中来。比如在给中小班儿童讲了《拔萝卜》这个故事之后,就可以引申到玩沙游戏中。还可以改编故事情节,比如,小白兔家种了很多的白萝卜(将沙池比作萝卜地,树叶比作萝卜),丰收的季节到了,邀请小伙伴来帮忙拔萝卜。互帮互助、礼貌用语、分享丰收的喜悦等良好社会习惯都融入到该情景式的玩沙游戏中,儿童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这些优良品质。诸如此类的情景还有很多,比如,孔融让梨(沙团作为梨子,自己挑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留给哥哥姐姐吃,学习谦让的品质),生日聚会(用沙子动手做一个大蛋糕,邀请好朋友来举行生日聚会,学习分享的品质),沙地寻宝(将玩沙的工具埋藏在沙池里,一个人藏一个人找,学习轮流的品质)。中小班儿童在有趣的情景玩沙游戏中,既获得了快乐,又促进了社会性的发展。
(二)主题引入式
大班儿童开始出现清晰的搭建意识,作品建构的精细与美观逐渐加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更仔细。因此,科学地设定主题可以增强儿童的兴趣,越是复杂的作品越能对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挑战,社会性能力能在主题式的玩沙游戏中得到增强。借助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出《车来车往》的玩沙游戏。为儿童提供木质积木、落叶、枯枝作为辅助材料。让儿童先回忆街道上车来车往的情景,搭建街道,包括街道两边的建筑。在类似主题式的玩沙游戏中,因为有已有经验为基础,幼儿建构街道并不困难。首先,打来水把沙子混合成湿沙(因为湿沙可塑性更强、更稳),然后,用积木作为车辆和楼房,用树叶和沙子做隔离带,用树枝画斑马线。协商分工、互助合作、分享喜悦、树立自信、礼貌用语无一不在此类主题式的玩沙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因为沙子的特殊性,除了可以安排建构类的主题,还可以设计《沙画》类的艺术主题。仅仅给儿童提供一根筷子就可以在沙子中进行绘画创作。在一次筷子掉入蛋糕圆心内的偶然教育契机中,引导儿童用筷子掷蛋糕圆心,比一比看谁掷得准。充分调动了儿童的积极性,都争先恐后地想玩,经商量决定轮流投掷,每人每轮三次投掷机会。儿童在讲秩序的规范中玩得不亦乐乎,社会性本领再一次得到巩固。
(三)混龄组织式
一线教师都比较反感儿童过多的告状行为。然而儿童的告状行为,涉及儿童、同伴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3]。玩沙游戏中也毫不例外,当儿童认为自己受到同伴的侵犯(如把沙子弄到自己头上了,自己的玩沙辅助材料被同伴抢了,自己建构的作品被同伴毁坏了等等),或同伴的某种做法不符合老师的规定(如领取玩沙辅助材料时不排队,在游戏过程中说脏话,游戏结束后匆忙离开沙池带出了很多细沙等等),便向老师告状。经观察发现,混龄组织的玩沙游戏,儿童间的告状行为较少。首先,他们之间会大的让着小的,互相帮助,很多冲突都能自己解决。其次,混龄组织中的儿童因年龄差异导致的游戏水平不同,各自感兴趣的材料也不一样。教师只需准备适应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材料即可,所以因争抢材料而引发的告状行为也少有发生。因此,混龄组织的玩沙游戏值得推广。
通常大班儿童掌握了一定的社会交往技巧,在玩沙游戏中能够把握好交往方式,获得同伴及老师的认可。然而,中小班的儿童还有所欠缺。恰巧混龄组织的玩沙游戏,通过以大带小的同伴榜样法有助于中小班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仅中小班幼儿在观察合作游戏中可以学习到大班哥哥姐姐的社交技巧(如分工合作、分享材料),还可以在不当社交行为和语言(如争抢工具,得到他人的帮助默不作声)产生之后得到大班儿童的提醒与更正。在日积月累中,中小班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家园合作式
家园合作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玩沙游戏的开展也需要家园合作的支持。比如,长久隔代抚养的儿童,由于老人的体力和精力有限,担心沙子弄脏了衣服,忽视儿童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心理需求,不允许儿童玩沙以致同伴交往机会缺失。再如,当两个小朋友在玩沙游戏中发生了矛盾,儿童被告状之后,父母没有了解情况就进行惩罚,或者禁止该儿童再与发生争执的同伴玩耍。儿童因受到委屈而养成孤僻的性格,或者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父母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很难与同伴友好相处[4]。由此可见,玩沙游戏也需要家园合作,进而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家园合作的方式很多,针对玩沙游戏可以组织如下形式:1)关于玩沙游戏的价值和如何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两个话题分别开展一次讲座,使得关于这两个话题的相关知识在家长中得到普及,让家长懂得玩沙游戏对儿童的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扭转家长重知识掌握、轻社会性培养的错误观念,从而让家长乐意接受儿童参与玩沙游戏,哪怕沙子弄脏了衣服、头发,形成洗一洗就好了的乐观心态。2)组织玩沙游戏的亲子活动,让家长朋友有意识地创设诱发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机会,并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正确示范。比如,在构建升旗台时,为了让飘扬的国旗更形象需要一小块红布,恰巧旁边的亲子队准备了红布,于是请自家孩子去同伴处借辅助性材料。这样既可以帮助儿童克服胆怯的心理,又可以观察幼儿的礼貌用语情况。再如,在分工协作时,代理组长安排的某某小朋友去提水,但是自己孩子也想去提水,并向自己求助,这时不妨试试:“妈妈现在正忙着准备材料呢,你自己同某某小朋友协商好不好?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办到。”不管最终是采取轮流提水,或是一起提水,还是只好妥协不提水,这都是一次社会性能力得到历练的机会。如果协商失败,可以帮助其分析原因,为下一次更好的协商做准备。玩沙游戏中的家园合作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当前重知识灌输、轻社会性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因而从小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尤其重要,为儿童成年之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5]。玩沙游戏对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教师科学地进行目标分析、形式设计、辅材设计、专业指导,保证幼儿玩沙游戏时间与空间,在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中促使儿童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1] 韩宏莉.学前儿童游戏[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 袁丽娟,刘晶波.为什么混龄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更少?[J].幼儿教育,2017(6): 21.
[4] 徐仲卿. 结构游戏中5~6岁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5] 温小勇,周玲,王志军. 教育游戏支持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7):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