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渗氯化钠联合右旋糖酐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2018-01-22蒲伟
蒲 伟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急重症医学科,重庆 400052)
失血性休克在外科休克中较为常见,是由患者遭受严重外伤,引发大出血,导致其体内血含量过低、神经功能反射的自我防护机制[1]。临床症状主要有:皮肤苍白、心动过速或过慢、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死亡[2]。本研究对114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分别采用高渗氯化钠与高渗氯化钠联合右旋糖酐进行治疗,探讨高渗氯化钠联合右旋糖酐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114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7)与观察组(n=57)。对照组男37例,女20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5.87±4.32)岁;其中主要脏器破裂17例,体内多出骨折19例,复合型损伤21例。观察组男36例,女21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5.96±4.17)岁;其中主要脏器破裂18例,体内多出骨折17例,复合型损伤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失血原因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高渗氯化钠进行治疗,将浓度为7.5%的4ml/ka的氯化钠溶液[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63291]复苏处理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保持滴注速度为15.0 ml/min。观察组采用高渗氯化钠联合右旋糖酐进行治疗,给予浓度7.5%的4 ml/ka的氯化钠溶液联合浓度为6%的右旋糖酐(康臣药业(内蒙古)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44097)进行静脉滴注,保持滴注速度为15.0 ml/min。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s表示,以t检验;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百分比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血流动力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中心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流动力学指标都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血流动力学指标 时间 对照组 观察组心率(bpm) 治疗前 121.32±9.13 120.96±9.27治疗后 128.71±8.31# 156.14±9.98#*中心动脉压(kpa)治疗前 0.09±0.02 0.08±0.03治疗后 0.33±0.02# 0.49±0.12#*治疗前 6.47±1.26 6.38±1.31治疗后 7.47±1.26# 11.82±1.47#*中心静脉压(kpa)
2.2 并发症以及死亡率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52.63%(30/5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4.04%(8/57)。观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近年来,我国失血性休克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对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及时补充缺失的体液,以恢复体内循环,保证器官组织供氧正常。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中心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流动力学指标都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高渗氯化钠是常用复苏液,可以增快体内血量恢复,可使患者体内环境得到改善,但是药效较短,且具有一定毒性,长期用药会导致患者出现一些并发症。右旋糖酐有增强患者收缩力的作用,可以扩张血管提高心脏功能。高渗氯化钠与右旋糖酐联合使用,可以加快患者复苏,增强其抗休克能力,降低用药量,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并发症[3-4]。
综上所述,对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高渗氯化钠联合右旋糖酐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1] 沈彦艳,陆关珍.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的效果及护理质量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08):165-168.
[2] 吕彬林.高渗氯化钠复合右旋糖酐治疗失血性休克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3(06):1022-1023.
[3] 刘 雯,刘延梅.高渗氯化钠复合右旋糖酐在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01(25):52-53.
[4] 张建新,杨亚勤,牛丽丹,等.高渗氯化钠联合纳洛酮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4):4779-4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