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影剂外渗的潜在风险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

2018-01-22潘群红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83期
关键词:渗透压外渗造影剂

潘群红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医院,江苏 苏州 215021)

螺旋CT增强扫描是通过血管通路给予碘对比剂以增加局部组织对比度,CT增强可发现平扫不能发现的病灶,在检查过程中需要应用高压注射器注射碘造影剂,而造影剂外渗是指造影剂注入体内后经血管漏至血管外,可产生局部组织刺激,患者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CT检查的安全性以及患者的耐受程度[1]。本研究通过对240例CT增强检查患者进行分析,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产生造影剂外渗的风险因素,并研究其针对性护理对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接受CT增强扫描的2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6例,女114例,年龄15~87岁,平均年龄(49.4±3.5)岁,行腹部、颈部、鼻咽部增强检查205例,心脏、头颅CTA检查35例,240例CT增强扫描患者中发生造影剂外渗1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部肿胀、疼痛、瘀血等症状,其中男5例,女5例,轻度外渗6例,中度外渗4例。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64排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应用数控注射系统及配套注射器进行造影剂静脉注射,造影剂为福安药业集团宁波天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碘海醇注射液。

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穿刺血管、检查部位、碘造影剂、注射速度、渗透压等指标,并积极与患者沟通调查造影剂外渗症状的产生时间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年龄、手背静脉穿刺、注射速度快、注射渗透压高是诱发造影剂外渗的主要风险因素。结果见表1。

表1 造影剂外渗的潜在风险因素分析(n,%)

3 讨 论

目前临床对造影剂外渗的诱因研究并不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造影剂外渗的发生受多重因素影响,为保证CT增强检查的顺利完成,降低造影剂外渗、提升CT增强检查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组研究分析结果认为,患者年龄、手背静脉穿刺、注射速度快、注射渗透压高是诱发造影剂外渗的主要风险因素,上述因素在外渗患者与非外渗患者的构成比比较中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回顾分析可知,老年、儿童静脉细小而脆弱,发生血管破裂的风险较高,而肿瘤患者已进行长期的化疗,血管弹性降低、血管条件较差则诱发造影剂外渗风险升高,前臂小静脉、手背静脉血流速度相对较慢,当高压注射时流速较大,血液回流受阻而导致渗透压升高,也会导致对比剂外渗的发生[3]。结合以上因素总结:应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耐心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以及心理疏导,提升患者检查依从性,避免出现情绪应激反应而影响检查进程与结果,同时应强化护士的穿刺技能以及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选择条件良好的血管进行穿刺,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避免对局部血管产生医源性损伤,责任护士应充分掌握CT增强扫描过程以及造影剂外渗的相关影响因素,穿刺前对高危风险患者进行强化管理;而在发生造影剂外渗时,责任护士应保持镇定,发生外渗时立即停止检查并拔除留置针,在拔针前尽量回抽外渗液,轻度外渗患者无需特殊处理,中重度外渗患者可采用硫酸镁、葡萄糖加地塞米松进行局部冷湿敷,嘱咐患者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组织局部水肿,后配合临床医师进行处理[4]。

综上所述,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发生受患者年龄、穿刺部位、造影剂渗透压与注射速度等因素影响,在CT增强检查时应选择合理的穿刺路径,提升静脉穿刺与注射技术,并注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作为降低造影剂外渗发生率的预防护理措施。

[1] 丁兰英.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血管外渗的风险因素及干预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83-84.

[2] 管 骅.CT增强扫描病人造影剂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全科护理,2015,13(1):13-15.

[3] 张蜀芸.CT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外渗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8):154-156.

[4] 梁俊丽.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分析[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3):26-28.

猜你喜欢

渗透压外渗造影剂
高考生物问答复习之渗透压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化基本概念为源头活水
——2017年渗透压相关高考真题赏析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血浆渗透压测定的临床意义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