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瞿秋白的文艺大众化思想及其启示
2018-01-22申耀鑫
申耀鑫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文艺大众化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时,左翼作家为了加强文艺作品与群众的结合所掀起的一场大讨论和活动。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瞿秋白的文艺思想则是最早最全面深入的,是瞿秋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文艺大众化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思想的来源
(一)出身背景
瞿秋白1899年出生,当时正是清王朝走向衰落和灭亡,辛亥革命即将到来风雨飘摇的历史时期。一方面,他家是书香世家,祖上为官。瞿秋白的母亲亲善有礼,父母亲的耳濡目染让瞿秋白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不仅培养了他的文人气质,其中要求文学反映社会,教化群众的思想也对瞿秋白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士”家庭开始败落,家庭的变故让他接触到更多的底层人民,自谋生路尝遍人间冷暖切身体会了底层生活。这些都让他感受到普通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加深了他对普通民众的理解和关注。以上种种都有可能是促使他后来产生文艺大众化思想的因素。
(二)学校教育
读小学时,瞿秋白小学的校长庄苕甫很有维新思想,曾经参与了“公车上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远大抱负。后来他就读常州中学,校长屠宽早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学校积极宣传民族革命,军事操练也在校园里积极实行。瞿秋白在学校这种氛围影响下,也经常和同学讨论世界局势。1917年他考入外交部的俄文专修馆,接受了系统完整的俄文训练,阅读了大量俄文原著,对苏俄文学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后来在他的文艺大众化思想中,苏俄文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学起到了参考作用。
(三)当时形势
辛亥革命时,瞿秋白在周围人中率先剪掉了自己的辫子,幻想国家从此得救。谁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人民依旧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瞿秋白深感苦闷,从社会生活转向了对文艺活动的研究。他广泛阅读了各类书籍,阅遍古今中外。他和同学朋友讨论切磋,文学素养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后来他有机会亲赴俄罗斯考察,切身体会到了当时俄国的社会主义的氛围。因为自己系统学习过俄文,因此更好地接受了苏俄文学的熏陶,观念形成受到苏俄文学的影响也很深远。
二、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思想的内容
(一)文艺大众化创作的目的和问题
瞿秋白所倡导的文艺大众化是指,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大众化的革命文艺。他提出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中心问题是:为工农大众服务,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瞿秋白认为,文艺大众化就应该从群众中来,并用大众化文学服务于人民群众。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艺生活与政治运动斗争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从思想和文艺上武装影响人民群众,才能积极推动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当时急需对群众进行发动武装,因此瞿秋白反对封建腐朽思想,用文艺大众化武装群众头脑,是结合时政做出的合适的举动,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文艺大众化的内容
文艺大众化的内容就是:“为着什么而写”。当时的形势下,瞿秋白分析认为,文艺急需的是鼓动性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能够激起大众的爱国之心和斗争意识,鼓动大家参与到革命的潮流中来。好的鼓动性文艺作品,既不失文学性,又能为革命所用。同时需要的是讴歌工人、农民、士兵阶层的文学作品,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揭露资本主义和绅士阶级的丑恶,用笔尖进行斗争,可以很好的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动员他们加入到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中来,进行中国革命。文艺作品应该引领广大的贫苦群众和接受过知识教育的人一样探求生命的意义,给他们指引斗争的方向,理解人生所在。
(三)文艺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要想实现文艺大众化,必不可少又至关重要的就是向群众学习。瞿秋白认为,实现文艺大众化的先决条件就是向群众学习,文学家必须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研究群众的认识,群众的需要,群众的喜好,为群众服务。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大众独立存在,要和群众紧密结合在一起。瞿秋白阐明了向群众学习的大众文艺思想,在之后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文艺大众化中有所体现和发展。同时他认为,要用具体的实践活动向大众学习。包括开始俗话文学革命运动,创办贴合群众的杂志,研究俗话的运用;开展街头文学,进入群众的生活中,体验学习底层人民的文艺生活,感受到农民和工人的真实世界;开展工农通信运动,得到真实的写作材料,体会到群众的生活,培养群众的意识;开展自我批评运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批评自我,提升自我,开展大众文艺讨论,打开群众对大众文艺的关注局面;学习群众语言,用大众语言表现大众生活,研究大众语言特质,创造新的大众语言广泛传播,进而紧密贴合广大群众的思想,用无产阶级意识武装头脑,共同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三、文艺大众化对当代文艺的启示
瞿秋白的文艺大众化思想对当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有指导和批判作用。当前文艺市场中,文艺门槛低,作品繁杂,需要我们反思和改变。为了创造出更好的文艺作品,我们应该坚持一些原则和底线。
(一)贴近群众
在党的领导关怀下,社会主义文艺在蓬勃发展,文艺作品市场更加繁荣,文艺作品形式更多样,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整个文艺生活繁荣丰富。然而,不同的群众对文艺作品有不同的需求,细分之下,年龄、阶层、职业、品味都是产生不同需求的划分标准。文艺来源于生活,所以文艺创造者要贴近群众,根据不同的群众需求有针对性的创作,创造出有亲和力、感染力的作品,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群众,增强大众文化的吸引力。
(二)不媚俗
媚俗文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流行文化、通俗文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媚俗文化”的问题于“媚”字,即刻意谄媚大众,过度追逐利润。当前的文艺市场,存在许多毫无美感与艺术性的作品,仅仅为了圈钱而创作。这些文艺作品的不断生产,不仅危害了市场,甚至还会影响未形成成熟三观的人们的思想。久而久之人们会减弱对高质量文艺作品的欣赏和需求。文艺作品要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在贴近群众的同时保持清醒,不流于平庸,不媚俗,体现真善美。我们不能完全消灭媚俗的作品,但保持清醒地认识,才能让创作优秀文化的文艺工作者不至于寒心,有动力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形成良好的文艺氛围,带给群众更高雅的文艺享受。
(三)传播正能量
文艺作品有责任传播真善美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中国古话说,文以载道。真正的艺术就是通过作品反映生活,直击人们的心灵,叩问人性的真善美,引领人们追求美好的东西。文艺是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是时代的记录者。文艺应当是弘扬真善美的,同时弘扬道德法律和社会责任感,倡导正能量。良好优秀的文艺作品是积极的,向上的。文艺工作者要时刻心系群众和社会,修身正己,用自身的体验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们的精神不断前进,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