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公诉裁量权
2018-01-22张瑜
张 瑜
贵州大学法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一、定义
公诉裁量权是执法人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依照法律的规定,对起诉的相关问题进行判断,并做出是否起诉、如何起诉等决定的权力。
二、缘起和发展
刑罚目的观由单纯的施以刑罚到保障人权的转变对我国提出并构建公诉裁量权提供了理论契机。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我国的法制进程开始不断加速,目的刑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刑罚目的的认识不断深化,也促使了人们对人权的重新思考。帮助广大公众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到目的刑并不是以惩罚为主的刑法,而是以防范为主,让人们有一定的警戒不去触犯法律以及告知人们犯法所带来的不可逆的危害。并且人们也慢慢意识到犯罪人员也是有人权的,通过目的刑能够一方面保障他们的人权,一方面能够给予他们重新改过的机会,让他们在未来可以顺利回归到社会当中,成为社会的一份子,为社会和家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目的刑的观念慢慢被人们所接受,使得公诉裁量权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实际的案例审判当中,也丰富了其理论知识的构建。
尽管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飞跃,却也在另一方面导致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矛盾的不断加深,有了矛盾自然就有了不满,而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犯罪,并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犯罪的方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组织化,打击和预防犯罪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司法机关的配合,而各式各样的犯罪现象和犯罪案件使得司法资源开始出现匮乏的现象,普通的诉讼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诉讼裁量权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进人们的视野之中,逐渐成为司法实践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讼裁量权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司法人员和司法资源的配合,一方面要控制刑法的适用。
三、内涵
公诉裁量权得以实行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最大限度的发挥司法资源的效率,让其能够适用在更宽泛的司法范围之内,让诉讼案件能够更快更高效的得到解决。一般来说,重罪的案件相比轻罪的案件占比要更小,但是重罪案件通常情况下解决程序复杂,持续过程较长,有限的司法资源应当被更多的利用到这部分案件当中,这样才能促进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对于那些轻罪或者无罪的案件,能不占用资源的时候就应当将其挡在门外,这样才能发挥司法的重大作用。
公诉裁量权在保证审判效率的同时,还应当充分地保障人权,这一点在整个社会范围之内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审前是整个诉讼过程中对人权危害最大的一个程序,而公诉裁量权的运用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可以让被告人的人权得到最充分的保障,也有利于宣传社会范围内对人权的尊重。
刑罚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让行为人受到惩罚,而是期望通过惩罚这种方式让人们引以为戒,对行为人的处罚是期望能够最大限度的对其进行法制的教育,早日醒悟,改正并回到社会中去,为社会和家庭作出贡献。行为人尽管触犯了法律,但却并不是一定要通过刑法的方式来受罚,刑罚的适用范围应当是在其他手段无法满足惩罚要求之外进行的,这就是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四、正确履行公诉裁量权
一是完善法律制服。正确履行公诉裁量权必须建立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以及司法实践和传统的基础之上,对于目前“适用范围过窄、行使程序繁琐复杂及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完善我国公诉裁量权相关法律制度,使其更加合理、具有可执行度,最大限度保障人权。
二是杜绝一味从宽。任何有损国家和人民安全的行为都应当受到惩罚,以此来达到让人们引以为戒的教育效果,对于一些漏网之鱼,不能采取从宽的态度,可以选择追加起诉来打击这类犯罪行为。
三是防止片面从重。防止一味从宽并不意味着就片面从重。法律是防线,也是尊重人权的基本保障手段,不管是监督机关还是司法机关对于无法取证的,不可盲目的从重处理,切记要将公平公正放在首位。
四是实现诉讼效益。诉讼是带有一定目的的诉讼,对于审判机关司法机关来说,应当结合行为人和社会实际来进行考虑,要保证社会的安全和人民的认同感,对行为人的惩罚要依据其罪行的轻重来判断,一些对社会危害较小的,对他人伤害不大的罪行,可以在结合刑法的目的和被害人的态度从轻处理。
五、结语
公诉裁量权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权这些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优越性,它弥补了诉讼法当中的弊端,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之处,为促进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司法的最终目的是需要落实到实处,而不只是纸上谈兵的技巧。因此,每一个检察人员都应当积极正确行使公诉裁量权,在强化保护国家、社会利益的同时,还应当保障公民的正当权益,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让犯罪行为人也可以得到该有的尊重,否则法律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偏离其保护人权的最终目的;每一个检察人员在审视每一桩案件的过程中,都应当基于法律、道德、价值的综合判断,充分尊重人权,使每一个案件都有一个合法、合理、合情的归宿,切实让人民群众在感受到法律的力量、社会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