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向度*

2018-01-22王富晓

法制博览 2018年24期
关键词:价值观文明特色

王富晓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

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是又一新型的文明,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反思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就自身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问题做出的理性选择和科学回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创造性成果。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已对生态文明的特征、地位及历史意义、生态文明的发展思潮、发展水平、典型案例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向度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生态意识形态,它内涵非常丰富,涉及面很广。除了本身的生态意识形态,还有生态意识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体现。

一、生态经济建设的向度

生态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生态经济建设需要立足我国国情,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遵循自然规律,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向生态发展模式转型,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一)立足国情,走生态文明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根据我国的现状和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新时期,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飞速的发展,尤其近几年,以6.9%的速度稳定增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1992提出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到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到十八大的四位一体转变成为五位一体,再到十九大提出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并出台了史上最严厉的关于环境保护法律等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一方面说明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也说明生态环境问题不容乐观。我国已经在福建、江西、贵州建设了三个生态文明试验区,通过试验区的建设来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及内涵。

(二)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协调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也表明了我们绝对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的,忽略环境的承受能力,建立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的发展方式。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改变,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走一条遵循自然规律、协调发展之路,并且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使人们自己做环境的主人,走经济与生态可持续之路。进一步节能减排,去除落后的产能,不断采用新能源、新技术使生态文明建设遵循自然规律。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念,抛弃以往的大生产、大浪费的不良习惯,建立起适度生产、合理消费的生态观念,走一条与环境协调发展之路。

(三)经济发展向生态发展模式转变

只有不断转换经济发展模式,走生态发展之路才是正道,许多城市已经实现了转型,只有不断走创新之路,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才是正路。例如河南省焦作就成功转型,从最初的煤城到现在的旅游城市走得就是生态文明之路,是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仅仅为了当代而没有考虑下一代,只有不断从经济发展向生态发展模式转变才能更好实现与人类的共生、共存、共赢。我们在开发自然的时候,一方面必须树立保护的观念,有节制的利用和保护。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对污染物经过严格的处理,减少对大自然造成污染。对于无法处理的,应想方设法地把污染降到最低。

二、生态政治建设的向度

生态政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为了协调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需要进行社会变革,变革的其因在于生态,变革的过程则是政治。为了促进生态环境与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健康的发展。从长远看,需要推动生态政治文明的建设。生态政治文明将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到政治高度,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为建设“美丽中国”保驾护航。

(一)健全生态环境责任制度,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健全生态环境责任制度,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个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一方面,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政府官员的考核不单单以经济增长作为其主要的业绩指标,更重要的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也纳入到政府考核体系中,对政府官员的考核不再仅靠GDP,改变过去单单以经济增长作为其主要考核指标,从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综合考虑。另一方面,加强对企业的管理考核,企业落实到个人,如果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就必然受到严格的处罚。

除此之外,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我们不断丰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最初的从197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试行)》到1989年《环境保护法》,到现在的被誉为史上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充分说明了我党在对待环境问题上的方向和力度。处理违法企业进行严厉处理,对于处罚金额不断增大,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环境,青山绿水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

(二)公民参与生态文明保护的重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生态文明建设最终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公民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更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河南省防空办在2017年6月份举行了主题为“生态文明机关先行节能有我绿色共享”的宣传活动,活动通过展板、条幅、倡议书等形式,让市民切实地感受到生态文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并且每个人都能为生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城市建设越来越美好。通过健康出行、绿色消费、光盘行动、不使用一次性袋子等等,从自己的身边出发,使生态文明从思想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随着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也将越来越强烈。通过宣传等活动,使公民自觉、主动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充分发挥NGO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NGO是指以民间人士发起的,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组织,是政府和企业的润滑剂。政府要加强引导,并重视非政府环保组织的重要性,为NGO提供正确的制度保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治向度。

三、生态文化建设的向度

生态思想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保障。生态文化建设包括生态思想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首要树立马克思主义观的生态文明意识,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树立生态文化价值观,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人的思想决定了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去引导人的思想,即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不能忽略自然活动对人类的限制,将实践活动限制在自然活动规定的范围之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观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结合我国的现状发展起来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其他国家的文明消失或者衰落,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深入到人们的价值观中,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片面性,但是始终强调的是人们要在遵循自然的基础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精华是需要被发掘和保护的,使之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

(二)生态文化的价值观教育

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在人们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重视生态文化价值观的多样性上,影响生态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因素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家庭是人出生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可以说是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的一生。学校教育也是重要之地,教师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讲解、校园文化等等一切隐性和显性载体都是影响着对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教育。社会教育对人的生态价值观认知产生着实际影响,这一影响会借助政府或者非正式组织等等。另一方面,在新时代旗帜下,很多智能化、信息化平台的出现,更对人们生态文化价值观产生了无形影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借鉴其他优秀的关于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学习,从而使更多的人受益。

(三)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生态没有国界,走出去,多交流才会进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和实践,中国对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而生态文明中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会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这几年,我们自觉维护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并积极对外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我国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为了重视本国的利益,更是关注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文明理念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绝对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走一条绿色的生态之路。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制定生态文明制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管理经验,自觉地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中,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既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也符合我国国情,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美丽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本文从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向度,分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价值观文明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对不文明说“不”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