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以浙江省嘉兴市姚庄镇、王江泾镇为例
2018-01-22胡悦晗
胡悦晗
1 政府主导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世界各国推进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启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研究开始受到学界的日益关注。国外研究的关注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建造“新城”,对19世纪以来以工业化为主导推动的城镇化引发的“城市病”进行矫正。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及战后美国城市规划中的“精明增长”模式由此产生。国内关于城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是从宏观理论层面考察城镇化的模式与发展机制。李路路(2012)等考察了中国城镇化的推进模式,认为中国城镇化的突出特征是政府主导、大范围规划、整体推动、土地的国家或集体所有、空间上有明显的跳跃性,民间社会尚不具备自发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张泰城(2007)等考察了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俞宪忠(2004)等对“城市化”与“城镇化”做了概念辨析,认为“城镇化”模型的基本结构是“城市化”+“乡镇化”,中国应当走一条“教育化+城市化”的新型城市发展道路。赵新平(2002)等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与相关理论作了回顾,认为中国的城市化理论与范式亟需重建与创新。第二方面实证层面,是从中观实证层面考察当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美国学者You tien Hsing(2011)考察了当代中国西北地区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土地政治与资产结构。陈映芳(2012)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身份、城市开发进程中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当代中国的都市运动以及城市社会结构转型。简新华(2010)等运用定性分析和时间序列预测法对中国城镇化水平做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城镇化水平处于总体滞后阶段,未来城镇化还将保持较快发展趋势。
可以看出,已有研究多属于对城镇化的路径、趋势等宏观层面以及城镇化引发的社会问题、社会结构转型等中观层面的横切面研究。对于单个城镇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发展模式的作微观层面的纵剖面考察,在现有研究中少有关注。特别是针对某个省份选取代表性城镇的案例研究鲜有涉猎。此类研究的缺乏不仅影响到城市化研究在微观层面的推进,也使得相关理论层面缺乏与实证研究的相互勾连和回馈。城镇化最终落实到个体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且脱离不了与周边区域经济社会相关联的一体化互动。因此,纵向考察特定区域内若干个城镇的历史变迁、现状及发展模式,具有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等多方面推进城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有两种:市场主导机制和政府主导机制。欧美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尽管经历的阶段有所不同,但大体均遵循了市场主导机制。与欧美国家城市化进程相区别,中国城镇化的推进模式及动力机制最突出的特征是政府主导机制。政府主导就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机关的相应部门对于城镇、城市的设置、规划、建设选址、土地使用的审批、土地功能的改变、规划许可证、工程许可证、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拆迁等事务有着严格的审批和直接决定的权力。在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突出体现了这一特征: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新城的设置、大规模城市改造等都由政府直接运作,包括投资和资金的运作。[1]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制度创新和制度灵活性。而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开发、住宅建设、空间更新等等越来越成为城市寻求经济增长、保持经济活力的重要方式,城市本身也就越来越成为资本及国家的重要的经营对象,国家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主体和主要的发展驱动力,而城市的结构性力量也为国家提供了介入资本市场,支配社会生活的极为有利条件。[2]因此,政府应当如何推动地方城镇化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2 浙江省的试点工作与本研究的个案选择
近年来,浙江省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小城市的发展。2010年底,该省在全国率先作出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战略决策。2012年12月,浙江省委在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会议上提出,“浙江初步考虑建立小城市试点镇用地指标单列制度,争取国家在浙江率先开展撤镇设市试点,将条件具备的镇升格为小城市。”依照相关规定,保持镇级建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委托、交办、延伸机构等方式和途径,试点镇将享有与县级政府基本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嘉兴市位于长江三角州南侧的杭嘉湖平原地区,是浙北地区重要的腹地城市,在浙江省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2017年,嘉兴全市生产总值(GDP)4355.24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67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2309.30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1911.27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1∶53.0∶43.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9396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3917美元),增长7.0%。[4]在嘉兴下属小城镇中,姚庄镇与王江泾镇的土地、人口与产业经济规模较为突出。2016年,两镇公共财政收入分别为58987万元及90274万元,均入围全国前1000位乡镇之内。[5]2015年6月,杭州师范大学城市学研究所课题组成员赴嘉兴调研,考察上述二镇的发展现状及进行对策研究。考察期间,与嘉兴市发改委城乡体改处、姚庄镇及王江泾镇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了晤谈,并实地考察了姚庄镇和王江泾镇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基于此,本文拟通过该次调研所获得的相关资料,结合已有上述二镇的相关信息,对两个镇的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社会保障等城镇化的主要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对策性建议。
3 自然资源、人口分布与区位优势
嘉善县地处浙江省东北部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区,是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交汇处。境内地势平坦,属平原水网地区,全县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温暖湿润,四季分明。[6]姚庄镇位于素有“银嘉善”之称的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东北部,东与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相连,两地边界线长达8公里,是浙江省接轨上海的第一站,东接上海80公里,西依杭州98公里,北靠苏州90公里,总面积30.8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96万人(2007年)。镇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素有“鱼米之乡”美称。境内主要河流有茜径塘、红旗塘、潮里泾等,有耕田32736亩,其中水田32217亩。[7]
姚庄镇历史文化悠久。该镇南面有洪福庵,中间有洪福桥。因当时寺院主人姓姚,集镇周围土地和水港也属姚姓所有,故名姚庄。洪福桥又名姚庄桥。明清时,境属奉贤乡九北区。1931年(民国20年),设姚庄桥镇、清凉庵镇,1947年(民国36年)合并为清姚乡。1949年5月解放,6月建立清姚乡人民政府,属西塘区。1950年5月,分设为姚庄乡、清凉乡,1956年2月合并。1958年10月,与干窑、里泽两乡及干窑镇合并成立干窑公社。1961年4月,调整规模,分别成立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1994年12月,撤乡建镇,称姚庄镇。
王江泾镇北靠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东依嘉善县天凝镇,南接嘉兴市区,西达新塍镇。境内现有乍嘉苏、申嘉湖两条高速公路,07省道贯穿全境,申嘉湖高速在镇内建有出入口。水运便利,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湖嘉申航道是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是浙北地区通往苏南地区的重要门户。全镇区域面积127.3平方公里,总户数22169户,总人口79789人,外来人口52555 人。
王江泾镇在宋朝以前就已经形成集镇,鼎盛于明代中期,当时与新塍、陡门、濮院合称为秀水县四大镇。明清以来王江泾如同近邻的盛泽、新杭、濮院,都以蚕桑丝织为主干产业,镇乡民围绕着丝织棉织业从事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由于丝织棉织业的发展遂带动了镇乡民都从事蚕桑棉植和缫丝、织绸、纺纱、织布的手工业劳动,虽未完全脱离稻作业,但已进行了资源的整合和产业结构的调整。[8]元代有王、江两大户相继兴起,因此即称王江泾。
可以看出,姚庄镇与王江泾镇均属具有丰富历史传统与繁荣的商品经济基础的的江南市镇。姚庄镇本土民营企业基础差、底子薄,是一个典型的重农轻工、重文轻商的农业小镇。相较而言,王江泾镇则具有明清以来逐渐发展而成的手工业市场。两镇的区位优势也有差异。姚庄镇地处沪杭交通要道,而王江泾镇则是浙北与苏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地方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促进两镇的城市化进程。《姚庄镇小城市试点(2011—2013)3年行动计划》提出,姚庄镇从2011年起的3年内,投入至少122.7 亿元资金用于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功能、形态和品质、产业集群等,努力实现上海都市圈核心层内最具竞争力小城市的目标。[9]姚庄镇力争建成区面积从现在的6.5 平方公里(包括工业园区)扩大至9平方公里,新建道路交通项目20 余个,总投资达13.5亿元;产业将与上海实现关联发展,全力打造光伏能源、精密机械、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投入50 亿元新建创新型工业项目和优质服务业项目;在城乡统筹上,用于教育、卫生、住房等方面的投入将达30 亿元。[9]2011 年,王江泾镇党委、政府按照秀洲区委、区政府《关于构筑“一核两翼”组团式发展平台》和打造现代田园新秀洲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工作主战略,紧紧围绕“提升综合实力、完善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城乡统筹、不断改善民生、增强执政能力”的工作要求,以省级小城市培育为契机,全力打造“中国织造名镇、江南湿地新城、浙北商贸重镇”。[10]
4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姚庄镇地方政府在小城市培育试点中,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推动产业发展。首先,在传统优势农业的基础上,把发展效益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以举办姚庄“黄桃节”为载体,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出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奖励措施与政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发展以黄桃、食用菌为主体的特色产业。目前,全镇锦绣黄桃种植面积列全省第一,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鲜食黄桃生产基地之一,被省林业局命名为“浙江省黄桃之乡”。黄桃成为嘉善县第一个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称号的农产品。[11]以蘑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是姚庄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嘉善“白色”产业带的主导区,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姚庄镇的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1400万平方尺,列全省第二,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评为“中国蘑菇之乡”。1998年,姚庄镇发展大田高棚蘑菇、高温蘑菇,全镇种植蘑菇面积达400万平方尺。截至 2007年底,全镇蘑菇种植面积2200多万平方尺,总产量达到2000 多万公斤,总收入超过1 亿元,成为浙北最大的蘑菇生产基地。2016年以来,姚庄镇政府在蘑菇产业中积极推行“机器换人”的生产方式,在蘑菇的堆料、运料、上料等环节全部采用机械设备,使蘑菇种植模式走向集约化、规范化与标准化。
其次,依托江南水乡生态资源,加快消费性服务业发展。依托“城市绿肺”带动消费性服务业,姚庄镇最大的绿化项目茜泾塘河滨绿化带项目一期工程已竣工,目前正加大招商力度,要在沿茜泾塘河滨绿化带开设咖啡店、牛排馆、鲜花店等消费性服务业项目,同时开工建设依傍绿化带建设的佳源城市综合体项目;利用浙北桃花岛、南部湿地、渔民村等生态农耕资源,带动农业旅游发展。
再次,立足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基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工业设计、电子商务、外贸投资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姚庄镇不断推进接轨上海的工作,重视发挥自身与上海接壤的区位优势,开放型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围绕招商引资,姚庄镇突出招商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重点,大力推动园区规划建设和诚信服务品牌建设,高标准规划工业功能区,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近年来,该镇成立电子商务、出口贸易、工业设计、投咨询等有限公司5家,其中嘉兴恒邦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11万元,资本之大为历年来少见。同时加上昱辉阳光思博恩研究院、嘉港燃气这些原有服务业项目,使得姚庄镇总部经济集群和“产城融合”已具备原始基础。精密机械和光伏新能源已成为姚庄镇的两大工业主导产业,2011年,两大产业产值双双超过50亿元。通过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姚庄又引进了5家精密机械企业,其中2家为外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3家内资企业,总投资2亿元。2018年一季度,姚庄镇58家精密机械企业共实现产值近10亿元,占全镇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整个精密机械产值达到200个亿。[12]2016年,姚庄镇完成生产总值69.2亿元,姚庄镇完成财政总收入9.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32亿元,增速8.8%,在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排名第566名。
王江泾镇早年以丝绸纺织生产和贸易著称,明代即已形成江南地区著名的丝绸贸易集镇。东至南汇及嘉善天凝,西至新滕桃园,方圆80平方公里内“多丝绸收丝缟之利”。明万历《秀水县志》载:“居者可七千家”。[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王江泾镇一带联户织机发展至2万余台,精养鱼塘扩大一万余亩,农副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王江泾镇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全镇拥有6000多民营企业,行业结构己形成纺织、化纤、印染、植绒、箱包、注塑等,其中纺织业是支柱产业,占经济总量的90%,王江泾镇无梭织机拥有量达2多万台,在国内领先,实现了织造无梭化。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喷水、喷气、剑杆、片梭大提花4大类无梭织机,以其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代表着当今织造业的最新工艺技术水平。
王江泾镇现已形成纺织、家具、电器机械、热电四大工业产业,分别占全镇工业产值71.4%、2.3%、15.8%、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5家。其中,产值超5亿元企业4 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5 家,税收超百万企业达到69 家。全镇现拥有各类织机3.6 万余台,年产各类坯布已达30 亿米,成为绍兴轻纺城、盛泽东方市场、辽宁西柳市场的重要原产地,是我国薄型布料的生产基地。在农业经济建设方面,充分挖掘湿地资源,发展湿地农业经济,积极发展水生种植等湿地农业模式,莲藕、南湖菱等水生作物种植面积达7000亩。
王江泾镇工业园区是全镇产业集群、提档升级的重要平台。王江泾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18平方公里,已开发建设超过8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以现代纺织、精密机械、新兴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为发展导向,共聚集了美国礼恩派、意大利米兰印象、德国李海电气、马来西亚露倍利、香港欣悦天丝、台湾星锐缝纫机等30多家外资企业和礼海产业园、舒福德电动床、天伦纳米、恒盛化纤、凯邦锦纶、新兰宝等200多家民营企业,着力打造国际领先的制造产业集聚地。
王江泾现代纺织产业特色鲜明,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结构体系化,中、下游产业链比较完整,全镇已基本形成了PTA、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以及纺织技术服务等较为完整、配套的产业链条,具有相当的集群规模和特色优势。上游重点发展差别化纤维、尼龙66、聚酯切片及前道项目;中游开发产业用纺织、医用型、环保型、节能型纺织品;下游重点开发生产高档品牌的服装面料、床上用品、窗帘、巾被、旅游用品,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链。
机械、家具产业已成为王江泾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目前王江泾工业园区集聚了美国礼恩派、意大利米兰映像、马来西亚露倍利、德国礼海电气、泰恩弹簧、维斯科海绵、舒福德电动床等十多家机械、家具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23项,其中专利115件,注册商标8件,产品覆盖亚洲、北美洲、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客戶超过300个。园区内主要产品有:品牌家具、系列电动调节装置、智能控制装置、美式可调节电动床、功能沙发机械伸展装置、太空记忆海绵制品、阻燃防火面料等,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大的同业生产基地。。
王江泾镇以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积极引导企业走差别化、特别化的发展之路,由服装为主,向产业用和家纺等多种产品发展,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以集群发展推动产业,引进了一批重点项目,实现了由生产中间产品向原料生产和终端产品两头延伸,完善了纺织产业链;以创新发展支撑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先进装备的投入,组建研发团队,开发新产品,打造企业品牌,使企业新产品率超过了40%;以市场建设引领产业,加强纺织市场建设,完善研发、检测、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的引领作用。目前,王江泾镇已经形成了“越龙家纺”等为龙头的一批品牌企业。[13]
高科技、新技术等新兴产业是王江泾镇未来着力引进和培育的重点产业。2011年,王江泾镇根据省、市、区小城市培育试点的总体部署,以打造“中国织造名镇、江南湿地新城、浙北商贸重镇”为战略目标,以“平台建设年”和“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全面实施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水乡生态现代田园小城市建设。2011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9亿元,同比增长15.02%;财政总收入达到6.36亿元,同比增长2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74亿元,同比增长26.2%,10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0万以上)总产值实现132亿元,同比增长27%;合同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39万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2.5%,比2010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988元,同比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00元,同比增长17.1%。获得了中国青鱼之乡、省统筹城乡现代商贸服务示范镇、省生态镇等荣誉。[14]
在纺织产业方面,王江泾镇注重产品结构调整、产业集群发展和品牌创新,引进了总投资15亿元的恒盛化纤项目、凯邦锦纶和天之华涡纶纺项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纺织产品中高档率达到70%。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重点发展机械、家具等先进制造产业,意大利米兰映像精品家具项目进展顺利,泰恩弹簧项目土建工程已结顶,礼海电机、舒福德公司产品销售良好。机械家具等先进制造产业产值达到26.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9.8%,同比增长25.8%。此外,龙头企业也处于快速发展状态。28家工业龙头企业完成产值84.7亿元,占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4.2%,同比增长30.8%;销售超亿元企业35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2家。与此同时,王江泾镇加强以中国南方纺织城为核心的纺织市场中心的建设,完善纺织检测、研发、信息等三个中心,目前南方纺织城入驻经营户440家,开门率达88%;2011年,实现市场交易额69.3亿元,同比增长38.6%;网上交易额达到139.7亿元,同比增长28.6%;实现税收1586万元,同比增长94.3%。
2016年以来,在王江泾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该镇民营企业通过淘汰喷水织机等落后“低小散”企业和设备,加快倒逼纺织业提档升级。在此基础上,培育优质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等纺织业技改项目58个,纺织业的产出和效益不断提升。数据显示,王江泾镇2017年1至11月实现产值148.6亿元,同比增长12.4%,尤其是龙头企业增长迅猛,天之华、恒丰纺织、天伦纳米等实现增长超28%,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效果明显。
5 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
推进中心镇向小城市转型,必然要与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行政层级变革、行政区划调整等一系列制度变迁相结合,并对整个地方治理模式进行重构。浙江首批推出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其目的之一是通过点上的制度创新与治理转型的实践,尽快形成推动面上科学发展的体制保障。在过去两年的实践中,嘉善县姚庄镇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行政层级变革等一系列制度变迁,探索建立了机构设置综合、管理扁平高效、人员编制精干、运行机制灵活的基层政府新型管理架构,重构了与现代城市相适应的地方治理模式。在姚庄镇小城市培育“5+2”平台的构架中,包括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执法中心、应急维稳中心、就业保障中心、土地储备中心、招投标交易中心和财政公共支付服务中心的建立。每一个中心的成立都涉及职能再造和部门的放权简政。以行政服务中心为例,目前已下放给姚庄镇行政审批权限129项,涉及22个部门。[15]
人口集聚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姚庄镇在户籍制度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2012年3月,嘉兴市新居民事务局出台了《建立新居民积分制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试行)》,姚庄抓住机遇,率先试点。积分项目涵盖居住年限、年龄、特殊身份、学历水平、技能水平、社会保险、劳动合同等方面,享受的服务包括计划生育、公共卫生、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创业、基本权利保障、公共文化、民主管理、居住保障等。比如,在符合相应条件的情况下,可按规定程序申请迁入居住地户籍;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优先享受居住地公办学校就近入学待遇。[15]
2008年4月,嘉兴被确定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同年6月,嘉兴13个市镇(街道)开始启动“两分两换”试点项目,即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该项目在姚庄镇的试点——桃源新邨社区于2009年4月开工建设,于2010年7月交付使用,占地350亩,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总投资3.2亿,绿化率30%。社区内建有标准公寓房588套、复式公寓房556套,规划可置换农户1000户,目前已安置住户816户、3200余人,其中有党员95人。2010年1月,姚庄镇建立桃源新邨社区党总支和管理委员会,并先后成立了楼道长、党员议事会、居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加强对社区的管理服务。2011年6月,桃源新邨党总支被中共嘉善县委评为“为民先锋”先进基层党组织。镇政府力求通过组织优化、民主参与、服务提升、文华建设等方式促进社区融合。[16]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王江泾镇大力提升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改善。首先是简政放权,缩短行政审批流程。王江泾镇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累计下放审批服务扩权事项106项,现中心能够办理审批事项106项,服务事项39项,进驻了15个部门,设置13个办事窗口, 全年共办理业务64783项。综合执法中心不断完善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实施土地执法21起,拆除整治违法建筑物9.3万平方米,实施环保执法24起、实施农业执法3起;新建数字化管理道路4.1公里。应急维稳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管理,全年接待来信65件,来访89批次、1176人次,受理市长电话518件,受理各类矛盾纠纷491起,调查处理成功率达到99.8%。就业保障中心完善硬件设施和服务功能,全年举办招聘会4次,介绍就业人员408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18人,解决劳动纠纷66起。
其次,王江泾镇集中开展了“两违”整治工作。自2010年1月份以来,该镇开展了“两违”整治工作,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共拆除违章建筑63户,拆除整治违法建筑面积101919平方米,复垦复耕142亩,“两违”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再次,全面开展“三镇”联创工作。该镇启动了国家卫生镇、全国文明镇、省级生态镇创建工作,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发出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590份,拆除和取缔影响市容环境的违章搭建和占道经营摊点452户、6000多平方米,取缔废旧物资回收点101户,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城镇环境面貌和市容秩序明显改善。总投资3500余万元的12座污水处理站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5.5万吨,新增绿化面积773亩,建设绿道10.5公里,成功创建省级生态镇。
王江泾镇也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推广与普及。该镇范滩村的农家书屋于2012年6月底建成,内有专门的书架、书柜和桌椅,设置了免费阅览区、租借区,安装了空调,配有各类图书1500册、电子音像制品100张、报刊30种。村里还专门聘请了图书管理员,负责书屋的开放和图书的借阅等。在王江泾镇,与范滩村一样的农家书屋已建成31个,每个农家书屋投资都在1万元以上,配备了与范滩村一样的设施。此外,还有两个村建立了比农家书屋更高等级的市图书馆图书流通站。截至今年6月底,全镇33个行政村都已建成书屋,实现了农家书屋的全覆盖。[17]
6 问题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两镇均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浙江省小城市试点培育政策的支持下,两镇提升经济发展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姚庄镇与王江泾镇在自然资源与人口分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客观上促使两镇分别走上了以农业和纺织业为主,相关产业为辅的复合型发展道路。然而,目前两镇的产业链均不够完善,存在薄弱环节。以王江泾镇为例,该镇纺织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间段的织造环节,资本的80%投入在织造业,附加值低。在产业链上端的化纤原料企业、纺织机械制造基本空白,处于下端印染后整理的档次不高,成衣制造、市场发展缓慢, 主要为原料和二手纺机市场,没有专一的布匹市场和信息平台,形成了“生产在王江泾,销售在外地”的格局。该格局导致王江泾镇的纺织业产品结构单一,档次不高。织造产品,则以化纤面料为主,兼有棉、丝、麻等织物;总体上仍以中低档服装面料为主;印染产品,按纤维分,主要是化纤布,大多数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功能差,低档产品竞争过度。
其次,两镇的产业发展中均出现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创新的问题。以姚庄镇为例,尽管该镇部分农业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理念与管理模式,但与之配套的技术开发、应用、管理等“软件”却十分缺乏,导致“一流理念、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尴尬局面。管理方式落后,人才缺乏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管理模式单一,管理人员、职工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造成管理跟不上,经济效益偏低。很多企业看到了用人的重要性,并且投入了一些资金以吸引人才,但由于制度上缺乏相应的保障,容易导致人才流失。
基于此,在两镇确定差异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基础上,建议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产业链前伸后延。以王江泾镇为例,该镇应当调高调优纺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将中国南方纺织城这一平台打造成为展示王江泾纺织产品的窗口,引进纺织产品信息、相关技术人才、高档设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全面带动纺织产业的深化发展和产业的全面提升。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化平台。与盛泽、绍兴等先发市场互通有无,注重无形市场的培育,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施企业上网工程,建立中国南方丝绸网,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等功能;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健全物流信息服务和反馈体系,开发物业管理和货运管理信息系统,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市场。在引进外资的基础上,盘活本地民营经济活力,将本地企业引进市场,建成企业办公在市场、生产在车间的格局。
生态城市正成为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态, 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目前,国家相关部委正在进行节能减排示范城市的综合性政策试点工作,国家能源局提出了建设100个新能源示范城市的目标。生态城市涉及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生态城市能不能建设好,最终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否发生了真正的转变,是否按照生态城市这个理念来转变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是否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为社会提供比较满意的生态和生活方式。在城市建设方面,建议姚庄镇在现有农业产业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一方面发展新能源及精密机械加工等高新产业,另一方面开发缩减并转移中低端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控制并降低环境污染,向生态城市转化,构建江南宜居城市,以精致、宜居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