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新规律研究
2018-01-22张霞
张 霞
中共泰安市泰山区委党校,山东 泰安 271000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从某些方面来说体现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新变化已在理论层面正式确立,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表述也从之前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央对于新社会矛盾的提出以及表态,代表了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思维认识领域的一次飞跃,为实施新时代“两步走”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通过全面、深入地分析和判断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国际国内社会形势,牢牢把握住了时代以及社会发展的脉搏,同时还成为政治、社会、经济、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发展新方向,既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更是重大的政治决策。
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19日参加了党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并且还在其中进一步强调,要对我国社会主要新矛盾变化之后的特点进行深刻的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会强调这一点,主要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变化有着较为显著的重要性,会直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以及社会发展全局造成影响,可以说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的历史性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存在于社会历史全过程,但矛盾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现如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发展过程中不够平衡和充分等问题属于主要新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从某些方面来说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国家发展现状,是目前国家发展阶段以及生产力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层面的具体表现。深刻理解这一判断,有利于我们下一步更好地推进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正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一、新的主要矛盾体现了人民在需求领域的拓展和需求层次上的提升,尤其是对深层需求的迫切要求
在之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期,社会生产和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人民对于物质文化需求在不断的增长,而社会生产又过于缓慢这一方面,而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关键还是在于生产的发展。我在经历40多年的改革发展之后,科技、经济以及综合国力等方面的实力都有了显著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已大幅提高,这一矛盾也已基本得到解决,现在主要已不再是温饱的需求,而是超越温饱等最基本需求以上的更高层次的需要,概括起来讲就是对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向往更加强烈,希望能够有更加稳定的工作、更良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满意的收入、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优美的环境。这“八个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意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广泛,已经走出了纯物质层面。同时,当前各种社会问题、舆论焦点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日益凸显出人们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理念有着较为明确且深刻的认识,像是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理念,而且对于这些理念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虽然这些需求相比较于物质财富来说并没有那么实际,可是却也更加的难以满足。而我党在十九大报告之中也正是明白了这一时代发展需求,并且在报告之中及时的对群众这一诉求进行了回应,这一举措可以说是对过去判断的深化、细化,可谓顺应民心。
二、新时期主要矛盾肯定了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前进和上升,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包含了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愿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显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如今已经正式开始处在和现代化衔接发展的过渡期,正在不断的走出初级发展阶段,开始加速进入到酝酿期,整个阶段质量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可以说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跃升期。我国在发展方面相比较于之前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主要的问题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之前的整体落后,而是部分地区发展不够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全面等矛盾问题。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方面均有所体现。所谓发展的不平衡,着重是从发展的空间结构而言,存在着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差距等;所谓发展的不充分,主要是从发展的总体水平特别是发展的质量而言,在目前阶段上,这种不充分更多表现为公共物品、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充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个判断,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样,不是从一般的、抽象的意义上提出的,而是集中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具体实际的。生产力的不平衡具体来说,体现在某些领域相对较为落后,而部分领域又较为先进,有些甚至还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准。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东西部、南北部等地区之间的,也可以是不同行业、部门以及人员之间的不平衡发展,特别是在民生领域这一方面更是存在较多的短板,很难有效的实现脱贫,城乡区域发展以及收入分配差距还是较为显著。总体而言,在经济发展方面,我国发展效益以及质量还有待于提升,整个发展创新能力也有待于提升,实体经济水平也有待于提升。在社会发展方面,表现为一些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或者仅仅是得到初步解决,当前大家关注的问题,如地区差距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问题,教育、医疗、养老保障问题等等,归根到底,都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加以推进,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和固化。
社会主义不仅要改变贫穷落后,社会不公、发展不够平衡、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可以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改善的问题。在人民经济能力不断提升下,其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而这从实质上来说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具体表现,而人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将是以后需求的突出增长点可以说是短板。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以及特点要求之下,我们也就需要站在更高层次对主要矛盾进行研究和解决,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掌握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向往,然后为其而奋斗。总之,在发展过程中思想方面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发展以及奋斗的目标,而发展的主要目的则是增进民生福祉,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另外,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对我国民生短板进行补齐,进一步来促进社会处在公平正义环境下,这样才能确保全体群众都能够从中获得较多的感受与体会,真正促使我国群众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与进步,最终也就能够真正加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步伐。
三、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国家治理重大战略中的逻辑起点,其要求我们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面临的矛盾,还要在解决过程中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主要矛盾不仅是问题,也是发展的动力以及主攻方向,因为矛盾本身就存在着解决的目标以及渠道,同时也体现出了解决矛盾的重点、方向以及机制等内容。就新的主要矛盾来看,其体现出只有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才能有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从而协调、适应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十九大之所以会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主要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新的主要矛盾,以此来促进主要矛盾新的转化。
说到底,要想真正解决我国现存的问题,发展依然是关键。而在对新的主要矛盾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在发展过程中坚定不移的贯彻绿色、创新、开放、协调、共享等发展理念。我们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维,以发展新理念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社会发展水平。通过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来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发展全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领域和水平。
中国共产党主要的任务就是领导人民搞建设、干革命、抓改革,而这一系列的举措还是为了能够解决我国现实问题,而问题也可以说是矛盾。我党性质以及宗旨均是为人民服务,而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不仅要表态,还需要让群众真正从中产生获得感。直面应对现实矛盾,全面解决社会问题,期待通过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以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