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立足点
2018-01-22向长胜
向长胜
贵州工程应有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1]。宪法是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新时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贯彻落实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全面实施宪法新要求,大学生必须要掌握基本宪法知识、宪法思维及宪法权威的法治素养。今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以下称2018宪法修正案”,后全国上下都掀起深入学习宣传贯彻2018宪法修正案的活动热潮。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当思考如何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宪法教育来增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宪法法律至上观念和养成尊崇宪法权威行为习惯。
一、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意义
韩大元,王德志在其《中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报告》一文中给宪法意识下了个定义,他们认为“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是公民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于宪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宪法功能的认识,对宪法实施的评价,对于基本人权保护和行使状况的感受等等。”[2]。这里采用这个定义,将大学生宪法意识理解为通过被教育方式,大学生形成的关于宪法知识、观点、心理及思想总和,包括大学生对宪法知识、原理了解程度,对宪法地位及权威认同程度,对宪法规定的权利义务规范实施情况感知等。开展宪法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宪法意识的重要途径。培育大学宪法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宪法意识培育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宪法法律至上观念,使大学生内心信奉宪法和尊崇宪法,理解宪法规定的各项制度及基本权利义务内涵,积极参与法治国家建设事业,助推法治国家早日建成。同时,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宪法法治意识对其能否健康成长和能否依法开展就业创业活动影响重大。
二、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对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开展宪法教育。2014年,国家宪法日设立以来,全国高校每年都按照教育部要求大学生中举办一些宪法知识竞赛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课堂宪法教育和校内举办宪法知识竞赛活动,大学生掌握了部分宪法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宪法意识。但目前大学生中仍普遍存在宪法知识欠缺,宪法思维不稳,宪法法律至上信念不坚定等宪法意识水平低下现象。如笔者在讲授“基础”课时,多次课堂调查询问学生发现,多数大学生不了解宪法解释、宪法监督及宪法权威等知识内容,不知道每年发生的重大宪法事件,甚至有部分学生国家设立国家宪法日。造成大学生宪法意识水平低下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宪法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力,尤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宪法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力。笔者通过走访部分贵州省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自身近几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听课了解到的实际授课情况,发现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只关注教材中显形宪法知识内容讲解,不注重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隐形宪法知识内容讲解,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宪法教育内容讲解极少,学生们很难通过课堂教学了解掌握基本的宪法知识、形成宪法思维和树立宪法法律至上观念。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教学方法陈旧,课外实践教学欠缺问题,这些不足也是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宪法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力的原因之一。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宪法教育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宪法意识,必须针对前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问题提出教学建议。
三、增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效果的教学建议
宪法教育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核心部分,要增强大学生宪法教育效果来提高大学生宪法意识,就必须遵循大学生法治教育性质定性、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原则要求。当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98方案”和“05方案”均明确将高校法治教育性质定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属于德育范畴。“05方案”明确规定《基础》课中大学生法治教学目标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2016年7月,颁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再次明确高校法治教育的德育性质定性和重法治观念引导的教学目标定位,《大纲》规定了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应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德法兼修原则。根据《大纲》规定的高校法治教育精神要求,笔者认为大学生宪法教育的主要目标任务是掌握基本宪法知识,养成宪法思维和形成尊崇宪法权威观念。大学生要了解掌握宪法规定国体、政体等重要制度知识,宪法基本权利和义务知识,宪法实施、宪法解释、宪法监督等知识。基本具备运用宪法原则、宪法原理、宪法精神、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和分析处理宪法事件的思维模式。理解宪法地位和宪法规定党的领导、人民主权、尊重和保障人权、社会主义法治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内涵。理解全面实施宪法基本要求,能准确把握我国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认清我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本质区别。形成宪法法律至上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想信念。当然,近期大学生宪法教育重点任务应是宣传讲解2018宪法修正案内容和精神。引导大学生主动自学2018宪法修正案内容,理解新修订各项内容的原因,新内容精髓及修订新内容的时代价值。只有正确理解国家相关部门对包含宪法教育在内的大学生法治教育性质定性、目标定位、教育任务及德法兼修教学理念后,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宪法教育不足问题提出的教学建议施行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一)设置合理的宪法教育内容
2018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只有《基础》课第六章第二节“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第六节“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二、依法行使法律权利,三、依法履行法律义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第十一章第三节“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内容属于显性纯宪法知识内容。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显性宪法知识极少,要增强大学生宪法教育实效性,必须要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包含有宪法内容精神的知识点。“基础课”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教学时,应全面融入宪法知识内容,第二章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教学时,可融入树立宪法法律至上观念内容,第三章第二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教学时,可融入“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和依法服兵役、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3]内容。《纲要》课教学时,应从历史视角讲清楚近代中国宪法发展历史,着重讲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宪法》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时,应讲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宪法指导思想的原因;应讲清楚国家主席任期修改和新设监察委员会制度意义;讲清国家“五位一体”奋斗目标和五大文明建设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教学时,应讲清楚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规定为宪法指导思想时代价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核心要义、主要内容、历史定位和指导意义。
(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宪法教育内容抽象,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又不具有法学知识背景,自身法治素养不足,教学中多采用传授满堂灌理论知识讲授法,无法开展案例教学。授课教师课前一定自学宪法理论知识,研究社会影响重大的宪法事件,在开展宪法教育时尽可能多的采用案例教学法来提升宪法教育效果。如讲解宪法解释、合宪性审查方式来加强宪法实施,树立宪法权威理论知识时。可举“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香港基本法第104条”事件,讲清2017年7月,香港高等法院依据解释裁定宣告四名香港立法会议员因宣誓无效丧失议员资格的宪法理由。可举2003年3月发生孙某收容遣送致死案来讲清合宪性审查意义,讲解受教育权时,可举“齐玉苓案”和冒名顶替“罗彩霞”案例说明依法行使权利的重要性。讲解言论自由权时,可举恶意诽谤某利股份董事长潘某被带走协助调查案来讲清依法行使法律权利的重要性。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感觉到宪法至上权威真实性,宪法就在我们每个身边。同时,采取法律案例教学时,授课教师一定坚持案件教学正面引导原则和完整案例教学环节。
(三)加强课外实践教学
宪法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授课教师不但要增加课堂实践教学内容,还应切实执行课外宪法实践教育活动。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三下乡活动,深入到乡村、企业、场所开展宪法知识宣解活动。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在国家特定节日,如国家安全日开展国家安全法知识宣讲活动。学生也可以自行选择到人民法院旁听侵犯宪法基本权利义务内容案件。通过这些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学生将宪法理论与宪法实践连接,增强了自身宪法意识。
四、结语
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宪法教育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宪法意识,除设计好合理宪法教育内容、采用有效教学方法和增强课外实践教学路径外,还需有一支具有较高法治素养的教师队伍来贯彻落实前述教学建议。这就需要高校不断的增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投入,鼓励教师多外出参加各种法治教育课程培训,提升教师自身法治素养。教师法治素养提升后,才能通过集体备课,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宪法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案例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学生课外宪法实践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