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8-01-22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统计显示,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回升至3.6%,这意味着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终于迎来了范围最广泛的复苏。其中,中国仍然是亚洲乃至全球经济最强劲的引擎之一。党的十九大后,中国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这表明,中国经济在经历近4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主动告别原有增长模式,开启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新转型。
转向高质量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
我国经济历经从改革开放延续至今的快速追赶之后,国内生产总值稳居全球第二,人均收入水平成功迈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所有高速增长的经济体最终均会出现不可避免的降速。著名国际经济学家巴里·艾肯格林等人研究发现,当收入水平达到领先国家的58%时,长期经济增速通常下降两个百分点左右,并指出,中国同样无法避免这一规律。同时,近年来我国投资效率不断下滑,资源环境约束也在不断加大,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以重塑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改变以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迷恋,转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积极有为的政府是经济发展转型的助推器
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非自然过程,在转型“窗口期”,积极有为的政府是成功的助推器。东亚地区被世界银行誉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典范,尽管存在各种争议,但就实现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经验而言,日本和韩国两个与中国遵循着大致相同工业化路径的国家仍能给我们重要启示。1970年,日本真实经济增长率由12.4%锐降至4.3%,标志着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终结。然而,在随后的中低速增长阶段,日本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却快速提升,从1970年仅占美国的45%提升至1995年的85.6%;韩国经济增长率在经历了“汉江奇迹”之后也逐渐放缓,但全要素生产率与领先国家的差异同样在不断缩小。
日韩的成功源于两国政府强力推动下的技术与产业结构升级,它们均依托国家力量打破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实现了由重工业向汽车、半导体、计算机以及电子等新兴产业的转型;同时对于新经济所需的人力资源,政府辅以对教育的持续投入,最终推动了两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阿根廷、智利、墨西哥、秘鲁等国家则由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迟迟未能推动原油进口替代战略的转向,加之90年代对新自由主义的迷恋,最终由高增长阶段跌入中等收入陷阱,至今未能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创新能力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
过去200余年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表明,只有产生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国家才能成为全球的领跑者,也只有维持创新能力的国家才能走上一条永续繁荣之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指出,与20 世纪50年代的黄金时代相比较,自1995年以来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工资率和生产率的增长均剧烈放缓,各国扭曲经济行为的税收体系和严格的监管制度,严重削弱了创造性破坏的力量,造成了欧洲创新能力的衰落和经济的长期低迷。同一时期的美国则与此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税收、预算体系和监管体系改革,卓有成效地提升了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美国经济得以维持在持续增长的路径之上。
回望过去5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各国结构性政策与经济表现显示出高度的同步性。合理的监管政策、税收政策、预算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刺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长和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显著影响投资和创新决策以及对领先者开发的技术的吸收,最终将一国推向创新驱动型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模式。当前,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这要求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际,必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支持创造性破坏的政策组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增长的包容性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
良好的社会财富分配机制和包容性的发展模式,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在高速增长阶段往往伴随着国内不平等程度的增强,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导致社会结构两极分化和失序。企业家的生产性努力被分配性冲突所取代,不平等陷阱的出现使高速增长在昙花一现之后走向终结,这正是曾经在拉美地区发生的一幕。当前,发达国家同样品尝到了不平等的苦果:美国的不平等程度在2008年达到历史峰值之后金融危机接踵而至;面对不断恶化的财富分配,民粹主义迅速在欧洲崛起,对各国政治经济产生强烈冲击。
高质量的发展应具有更广泛的基础,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建立良好的社会财富分配机制以提高社会流动性并实现更加包容的发展势在必行,同时也是当前各国面临的共同困境,探索适合中国经济新阶段的包容性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通过经济可持续增长创造更多的机会,并确保人们获得机会的公平性,同时建立社会安全网络以阻止极端贫困的发生。另一方面,欧债危机的爆发也清晰地展示出社会保障体系应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民粹主义的分配政策和过度的福利制度也将导致一国政府债台高筑,危机频发,高质量的发展也无从谈起。
生态文明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伴随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更是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涵格格不入。雾霾、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均显示了经济高速增长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差异。丹麦被公认为世界上实现绿色增长最成功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挑战,丹麦政府通过改革环境管理体制,明确部门分工,建立包括环境立法、财政补贴、绿色税收制度和技术创新在内的完善的政策体系,成功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并通过大众媒体使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怀有高度环保意识的民众与政府部门共同推动了丹麦的绿色转型。
当前,中国正致力于打造平衡的、可持续的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我国通过创新融资机制和新技术应对环境挑战的努力赢得了世界的掌声。2017年底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标志着绿色发展已经迈出实质性的步伐。然而,“丹麦模式”同时也表明,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建立起权责明晰、强力的政府环保机构和引导公众参与,同样至关重要,也许会成为未来推动我国经济转向绿色发展的着力点。
当前,在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站在历史新方位上的中国再次开启了转型之路,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将从多个维度重塑“中国模式”,推动中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同时,中国的转型经验也将为各国的经济成长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