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精准扶贫社会帮扶活动研究
2018-01-22曹丹丹张海龙
曹丹丹 杨 艳 张海龙
三峡大学,湖北 宜昌 443002
一、引言
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提出,到2020年中国政府将实现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精准扶贫针对原来粗放式扶贫更加强调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
精准扶贫是对长期以来“大水漫灌”式扶贫方式的彻底颠覆,改变了传统方式的粗放及混乱无章较为系统地规划从宏观到微观的工作。随着精准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强,精准扶贫工作不仅强调物质扶贫,越来越关注精神扶贫。在这其中大学生助力扶贫攻坚将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中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大学生不仅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于工作具有较高热情。精准扶贫工作中引入大学生力量不仅可以对这项长期工程注入新鲜血液,同时是对大学生本身的一种挑战和成长,在扶贫工作中不断实现个人价值。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中坚力量与储备力量,将我国的精准扶贫战略与大学生工作相结合,推进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是对传统扶贫方式的创新及对精准扶贫的一个创新路径。
二、大学生助力扶贫攻坚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目前共有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695.8万,应届大学毕业生795万,研究生人数198万,如果仅仅考虑毕业生通过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选调生和基层公务员招考等途径进入到实际的扶贫工作阵线的人数,是非常有限的。而在校的3000多万学生,每年通过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招考方式进入到扶贫帮扶一线的学生数量则相对较为庞大。
(一)志愿者和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因其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充足的时间,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势必成为志愿者活动的中坚力量。以法学专业为例,每年有大量学生通过“法制宣传日”、送法下乡、农民工普法等活动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为文化扶贫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时在寒暑假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善行100”、爱心包裹等活动,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定期深入广大农村地区,为广大学生群体参与到扶贫工作提供了越来越多新路径。据统计,2018年1月1日至3月31日,爱心包裹项目累计发放学生型美术包56607个、学生型温暖包6521个。项目惠及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2个县311所学校的63128名学生。2017年善行100·温暖行动有28省、48个城市、81个社团、40815名大学生参与,累计提供729356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在587个公益体验站累计筹集善款894.24万元。这些成果的取得也离不开广大学子的努力和付出。
(二)“三支一扶”计划
“三支一扶”计划,是自2006年起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组织专科及以上毕业生到乡镇从事为期2年的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以湖北省为例,2010湖北省“三支一扶”计划的报名人数为341人,而截至2018年5月24日湖北省报名人数为9498人,在8年期间增长了近27倍。这其中的成倍增长不仅对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渠道,同时也极大程度上改善了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受限、管理服务水平不足等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引入人才对基层脱贫跨越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村官
据《2016—2017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统计创业的大学生村官人数达8000多人,已创办或合办各类创业项目6314个,为农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92604个。大学生村官作为新时代的“知青”,他们奋斗在基层一线,他们有知识、有活力、有想法,他们身上具有一般农民所不具有的特殊品质和能力,大学生村官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大力推进大学生村官事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将自己所学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因而将精准扶贫与大学生就业有机结合的方式,能够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效统一,实现双赢。
总的来说,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有效的引导和开发这部分群体,充分利用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广阔,热衷公益、文化水平高的特点,鼓励他们参与到扶贫和社会帮扶活动中来将对精准扶贫工作起到有效的助推作用。随着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力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管理部门不明确,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机制不畅通
目前,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培训与指导。首先是缺乏规范的管理体系,大学生可参与的帮扶活动众多、形式多样包括自发组织的也包括各级团委发起的,因此在大学生参与扶贫攻坚的工作中可能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各自为政,没有一个成熟的指导和规划部门给予必要的引导信息和后续服务。存在一定的自发性、一过性、低效性现象。
其次是信息不畅通。信息的闭塞使得有志于参与扶贫工作的大学生无法获取相关信息;同时也使得参与的团队、人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很难做到信息共享,导致了资源和效率的流失,使得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二)缺乏专业化的指导和必要的政策保障
大学生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其丰富的知识背景优势。而现实的情况是,参与扶贫工作的大学生专业各异,途径和渠道也不尽相同。这样一个复杂的群体集合到一起参与扶贫工作,往往受制于闭塞的信息传递机制和专业指导人员缺失的现实,从而使扶贫效果大打折扣。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扶贫工作专业指导人员缺失,经验水平有限。随着大学生参与扶贫工作的规模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有较高专业水准和熟悉了解扶贫工作的老师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化的帮扶活动,避免学生帮扶活动停留在低技术含量的慰问层面。
第二,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大学生参与扶贫工作,相关配套资源的缺失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参与扶贫工作的数量。目前的情况是,学生以实践形式参与扶贫工作基本上依靠的是学校资助,而这部分资助是非常有限的。仅凭大学生自我激励无法形成长期有效的专业化扶贫队伍。
(三)大学生精准扶贫缺乏长效机制
目前,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了这个队伍中来。但呈现出来的问题是大学生扶贫队伍缺乏稳定性。主要的原因是:第一,利己动机获得满足导致的撤出效应。部分大学生出于获取学分或增加社会阅历的动机参与扶贫工作,参与一次之后,便会选择退出;第二,资源和现实的限制,导致部分热衷扶贫工作的学生也难以为继,被迫中断扶贫工作;第三,学生社团资源开发的不充分性,全国大学生公益社团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沿海及发达地区较为活跃,中西部地区参与广度和深度较为欠缺,有待开发的学生社团资源仍较为庞大。
四、大学生助力扶贫攻坚的有效途径思考
(一)良性互动:健全校政合作机制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目前我国正处于扶贫攻坚的深水区,人才是解决扶贫问题的关键因素。大学聚集的人脉资源和知识优势,决定了其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政府与教育资源的结合是实行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以“师范专业进基层”为例,在利用高校资源的同时弥补了人才的缺失,也为高校的实践创造了新思路,实现了双赢。科教资源具有很好的补缺作用,在基层人才流失和缺失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的时候,将极大程度上改善后劲不足的问题。
(二)着眼长远:专业化队伍的培养与塑造
社会精细化分工、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要求专业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兼具,而在学生参与文化扶贫活动与工作中,更加强调扶贫队伍的专业化与多元化建设。根据精准扶贫的切实需要,有意识的打造专业化团队,具有重要的意义。可采取走访民众、网络信息搜集、对村支书及镇政府咨询等方式加强对服务对象的了解。其次着力于加强专业化队伍,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特点进行分析、分类培养,加强队伍建设。以法学专业为例,通过选拔一批具有较强专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组成普法队伍,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使其与基层需求对接。
(三)精准管理:建立大学生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针对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工作中出现的管理主体不明、管理工作混乱、管理主体工作落实不到位和权责不明问题,坚持精确化理念,明确管理主体,精确管理部门职责,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参与帮扶工作的管理机制。“精准扶贫”作为一项长期工程,这其中所需要的不仅是物力的投入,更重要的是智力元素的不断注入,对大学生队伍进行精准管理可以避免效率流失、更好地发挥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
五、结束语
身处扶贫攻坚关键时期,作为肩负历史重任的大学生当然不可置身事外,实现真正脱贫教育是关键,不仅要实现物质上脱贫,也要不断推进精神脱贫。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地区助力扶贫攻坚为精准扶贫贡献自身力量,对于扶贫事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良性助推作用。但同时,也亟待更加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有效的为高校学生与社会责任践行活动之间架起畅通的信息互通桥梁,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资源保障,有效的引导社会力量充分参与扶贫事业,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