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黄帝内经》模糊语英译❋
2018-01-22谭重一
谭重一,姚 欣
(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46)
中医基础理论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体现了“天人合一”“整体观”“辨证论治”等理念。受中国传统哲学和语言非标准化的影响,模糊语普遍存在于中医语言之中,成为中医语言思维突出的外在表现。
中医古籍是千百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的精华,医理博大精深,文字优美简约。作为中医四大典籍之首的《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语言风格更倾向于文学体裁。其古风古韵的文笔和晦涩深奥的医理,为其翻译增加了难度,但其蕴含的中医精华和文化内涵,又催化着各个译本的先后问世,进而为后世翻译学者研究《内经》英译本提供了诸多版本与参考对象。
迄今已有众多学者对《内经》英译本以及其中的语言现象作出过述评研究。施蕴中、马冀明[1]针对威斯译本分析其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并指出译本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张冉[2]、申艳星[3]分别从翻译美学和文本功能的角度对比分析了《内经》的三个英译本;此外,李蕾[4]、吴纯瑜[5]、冉亚周[6]等则分别从图式论、生态翻译学以及模因论的角度研究了《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情况。
然而现有的《内经》译本研究中,虽有少量探讨翻译适应选择论与中医语言联系的文献报道[7-8],但并无就翻译适应选择论与中医古籍模糊语英译进行深入分析者。因此,笔者试以《内经》中模糊语英译为研究对象,将其四大分类在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导下,分析并总结其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医古籍英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1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自2004年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后,迅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并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哲学、广告等翻译中。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从生态学的新视角,通过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能动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以产生整合适应度最佳的译作。简而言之,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译者对原文翻译环境的“适应”和译者依照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选择”的过程[9],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实现多维转换,必须能动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对译文进行主动选择,处于主体地位。
此外,翻译适应选择论在反映生物进化论中“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基本原理的同时又可体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以人为本”“适中尚和”等哲学理念[10],与中医基础理论有相通之处,该理论因而成为目前中医典籍翻译研究的热点理论之一。
2 模糊语及其研究
2.1 模糊语
模糊语言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控制论专家 Zadeh首先提出,主要针对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指具有不确定外延的语言。基于其模糊集合论与在语言学范畴的应用,模糊语言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物。模糊语是指利用语义的模糊性,确切体现模糊概念的一种语言形式[11]。《内经》本质上是运用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手段来描述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综合性著作。作为医学、文学和哲学著作,其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特色[12],因此其语言呈现出一种简洁却又内涵丰富、多变却又相对严谨的风格。且中医本身又属于自然科学,但其哲学理论基础与临床指导功能则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因此中医古籍语言与模糊语言研究存在明显的契合点。
2.2 中医模糊语的研究
关于中医模糊语,已有学者从其英译、理论内核以及修辞等方面作出过研究。傅灵婴与施蕴中[13]提出运用精确译模糊、模糊译精确以及模糊译模糊三种策略翻译中医模糊语言;左媛媛和王寅[14]从中医模糊语言的研究入手,从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三个方面分析中医语言的模糊性;梁琥、张斌[15]探讨了中医模糊修辞,并对其特点、类型与功能等方面作出了分析与总结。
3 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导下《内经》英译本模糊语研究——以李照国版译本为例
翻译适应选择论在中医古籍翻译中的应用多集中于术语“同字异译”、三字格概念和语法以及转品辞格的英译等方面。赵丽梅[16]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分析中医术语“同字异译”的翻译,归纳出换、改、解、缩、 仿等多种英译策略;韩丽[17]对比研究了三部中医英译词典的三字格概念内涵和语法结构,并从生态学视角解读不同英译策略的成因,分析影响词条英译的各生态因子;袁谧[18]提出“调整修辞策略,实现语言维转换”“保留辞格意象,达成文化维转换”。
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分析中医古籍英译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笔者试从《内经》的中医一词多义的模糊性、中医语言隐喻的模糊性、中医委婉语的模糊性以及中医虚指数词的模糊性4个方面来分析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阈下李本英译过程中的策略,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李照国拥有英语和中医学双学历背景,常年从事中医英语的翻译和科研工作。他的译本被收录于大中华文库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李本的《内经》将字斟句酌的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3.1 中医一词多义的模糊性
古代汉语简洁凝练,信息承载量大,同一词在不同语境下常常表现出不同的意思,这就是所谓的一词多义现象。而在中医典籍中,这种现象更是随处可见。笔者以为,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下承载不同的意义,语义灵活多变,亦属模糊语言的一种体现。据笔者观察,“精”字在《内经》中出现的频率颇高,因此现试以“精”举例如下。
例1: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生气通天论》)。
Excessive taking of pungent [flavor] makes the sinews and Channels flaccid and Jingshen (Essence-Spirit) weary.
例2: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素问·生气通天论》)。
The sages often concentrate their mind [on the adaptation to the changes of the seasons], so they can closely follow Tianqi (changes of Yin and Yang).
例3: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素问·经脉别论》)。
When water is taken into the stomach, the Jingqi (Essence-Qi) is distributed around and is transported to the spleen.
例1中的“精神”一词是精力、活力之意。李本采用音译加括号内直译,既传播了中医文化,也解释了其文化内蕴,实现了文化维和交际维方面的完美转换。例2中“精神”为人的精神意志,因此李本翻译为“mind”,属于能够在英语文化中找到对应词的情况,因此发挥译者主体性充分理解原语,直译即可,三维转换程度较好。例3中的“精气”则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养物质,李本同样采用音译加直译的方法,在文化维和交际维方面转换较好。
3.2 中医语言隐喻的模糊性
韩庆玲在其《模糊修辞论》一书中提到,医哲交融、医文同铸的特点使中医典籍语言的模糊性更加凸显。在古典医籍中,隐喻的使用即很好地模糊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界限,从而形成了一种“模糊修辞”的写法[19]。由于《内经》中修辞手法不胜枚举,限于篇幅,此处仅以隐喻作为例证而试举例如下。
例4: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素问·五脏生成》)。
[If] the spleen [is full of] vitality, [the countenance looks] like thin white silk wrapped with the seeds of Chinese trichosanthes;
由于拥有扎实的双语背景,李本采用过去分词“wrapped with”做后置定语的表达方式,地道简洁,在语言维方面着实实现了很好的转换。且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因此李本在翻译的过程中适应译语的生态环境,用中括号补充了原文隐含的逻辑连词“if”以及主语“the countenance”等内容,避免了读者由于文化差异而可能出现的云里雾里情况,符合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因此很好地实现了语言维以及交际维的转换。
3.3 中医委婉语的模糊性
在特定的语境中,为避免对方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对于某些令人敬畏或羞耻、不适的事物,信息表达者会有意地采用间接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即委婉语[20]。东方人向来含蓄委婉,基于其历史文化背景,古人在表达中不可避免要使用委婉语。而委婉语正是利用语义层面上的模糊来达到避免信息接受者尴尬的目的。试以《内经》中例子简要说明。
例5: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素问·上古天真论》)。
At the age of sixteen, as Shenqi (Kidney-Qi) is abundant and Tiangui occurs, he begins to experience spermatic emission. If he has copulated with a woman at this period, he can have a baby.
此例中“阴阳和”实指男女交配而生子,李本则直译为“copulated”,文不加释,使人一目了然,符合科技文的行文特点,在语言维和交际维的层面上均属上乘。且将“肾气”“天癸”等极具中医传统特色的词语采用音译加注的翻译策略,在文化维上也实现了佳译。
3.4 中医虚指数词的模糊性
数词,即用来形容事物的数目和次序的词。汉语尤其是古汉语中的数词,往往不是指具体的数目,而是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而具体的数字呈现一种虚指意义,这就是一种模糊语的表现,下面具体举例说明。
例6: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 皆通乎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 (《素问·生气通天论》)。
[All those] within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as well as] the Liuhe (six directions)……[The Tianqi] evolves into the Wuxing (Five-Elements), [while the wax and wane of] Yin and Ya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respectively.”
可以看出,李本在“六合”“九州”“九窍”等概念的翻译中,采用拼音加文内注解的翻译策略,翻译时所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与时俱退,立足实际”及“译古如古,文不加释”。在文化维方面实现了很好的转换。而在“其生五,其气三”等翻译中,用中括号内注释补充解释了原文所省略的内容,帮助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原文所蕴含的意思,在交际维方面实现了很好的转换。而其几近逐字的翻译简洁精确,在语言维方面亦实现了较好的转换。其扎实的中医基础,使其翻译具备明显的个人风格,很好地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
4 讨论
中医理论属于医哲交融,对于其理论的理解与感悟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其本身的思维方式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而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体现译者主体性?
笔者以为,首先,在中医一词多义方面,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意义不同,这是词汇本身灵活多变的模糊思维,但译者在翻译此类词语时不能笼统地望文生义,而应在充分考虑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应变法”,视情况以直译、意译或音译加直译为妥;其次,对于中医语言中隐喻的修辞手法,由于英汉文化里面均存在此类修辞手法,可以直接对应。采用“返璞归真法”,直译出其本体和喻体即可。如例4中“缟”意为白色的绢布,则直译为“white silk”,简单明了;再次, 在中医委婉语方面,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深入理解原文,采用简明直译的“开门见山法”。如例5中的 “阴阳和”,实际意义为男女交配而生子,考虑到西方文化的直线型思维,因此直译为“copulated”,使人一目了然;最后,对于一些在英语文化中没有直接对应语的中医特色词汇,如中医虚指数词,如例6的“六合”“五行”则采用“锦上添花法”,即音译加文内注释的方法,译为“Liuhe (six directions)”“Wuxing (Five-Elements)”,在文化维和交际维上均能达到较好的转换。
因此,适应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发挥译者主体性,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实现三维的适应性转换,从而在具体翻译中根据情况实现灵活而又准确的翻译,以此来指导和促进中医古籍英译的实践和发展以及中医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