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医文化视角探讨医案医话中的真善美❋

2018-01-22王河宝方华珍郑绍勇胡素敏丁成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医案医家思维

孙 悦,王河宝,方华珍,郑绍勇,胡素敏,丁成华△

(1.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2. 南昌市第一医院, 南昌 330008)

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1]。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建构了中医理论体系。中医文化是中医学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上的综合体现;在中医教育教学中,引领学生从文化视角悉心品读医案医话,诠释医家“尽善尽美”的医学境界,领略医家仁心仁术、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博大情怀,旨在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与认同。

1 研读与意义

中医医案是名医医疗实践的结晶,是名医将中医基础理论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的真实写照。中医医案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其内涵丰富,内容真实,形式活泼多样,给后人学习和借鉴提供了鲜活的实例。研读医案,不仅有助于医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也有利于后学从较繁杂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中找出中医辨证论治规律,从而培养执简驭繁、灵活变通的辨证思维诊治能力。

古代名医大多是饱学之大儒,受宋·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思想的影响。古之名医多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兼有良好的文、史、哲修养。因此,历代名家医案多言辞优美,文笔流畅,文理医理哲理交融,述证准确,辨证得法,施治有章。研读医案,在学习中医名家医疗实践经验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传统文化素养,努力提高在阅读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升华的境界。

2 品读与感悟

2.1 行文韵律和畅之美

古代医家大都学养丰厚,其医学著作也往往临床诊疗思维缜密且文采斐然,显示出儒医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清·喻嘉言《医门法律·秋燥论》[2]518曰: “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斯草木黄落。故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他凡秋伤于燥,皆谓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昌特正之。”喻嘉言首倡“秋伤于燥”,创立治秋燥名方清燥救肺汤。并强调治燥宜临证变通“治燥病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中燥热之甚,济胃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2]524”开创燥证论治新方法及新思路。喻嘉言尤其重视脾气的作用,重视甘温补中。喻嘉言在《寓意草》[2]762中指出:“脾气者,人身健运之阳气,如天之有日也。如若脾中之阳气旺,是天晴日明,而龙雷潜伏也;胸中窒塞之阴气,如太空不留纤翳也,饮食运化精微,复生不竭之阴血也。”其医文并茂,应用比喻的表达方式阐释健脾之阳、阳旺阴消、清升浊降、化生阴血的重要性,既加强了说理性也增添了可读性。

又如“声带一片晦红,大有‘水天一色’之慨。室带两厢峙肿,亦兴‘冥顽不灵’之叹。常规取药,徒有蒸梨之效;从僻裁方,或邀徙柳之功。欲破困境,惟此一筹。处方:三棱、莪术、鳖甲、穿山甲、柴胡、乳香、没药、昆布、海藻、落得打”(《干祖望医书三种》[3])。干祖望医案颇具文学色彩,医文并茂,笔调畅达;对仗齐整,音韵和谐;论述精辟,见解独特;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别有一番意境在心头。读者不仅可学到中医辨证施治技巧,且可领略医家的文学风韵,提高中医药文化品位。

2.2 医患和谐仁爱之美

中国人历来崇尚“和谐仁爱”。在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体系中,对医者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以用“精”“诚”“仁”“和”4个字来概括。感悟医案诊疗过程中,医患关系“和谐仁爱”的情感文化,从而升华读者心灵。

如《经方实验录》[4]记载曹颖普诊案:“治沈家湾陈姓孩,年十四,独生子也。其母爱逾掌珠,一日忽得病,邀余出诊。脉洪大,大热,口干,自汗,右足不得伸屈。病属阳明,然口虽渴,终日不欲饮水,胸部如塞,按之似痛,不胀不硬,又类悬饮内痛。大便五日未通。上湿下燥,于此可见。且太阳之湿内入胸膈,与阳明内热同病。不攻其湿痰,燥热焉除?于是遂书大陷胸汤与之。制甘遂(一钱五分)大黄(三钱)芒硝(二钱)。返寓后,心殊不安。盖以孩提娇嫩之躯,而予猛烈锐利之剂。倘体不胜任,则咎将谁归?且《伤寒论》中之大陷胸汤证,必心下痞鞕,而自痛,其甚者或有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为定例。今此证并未见痞鞕,不过闷极而塞,况又似小儿积滞之证,并非太阳早下失治所致。事后追思,深悔孟浪。至翌日黎明即亲往询问。据其母曰,服后大便畅通,燥屎与痰涎先后俱下,今已安适矣。其余诸恙,均各霍然。”

曹颖普以大陷胸汤为一名14岁病童治病,识证准确,但心中甚是担心,此峻猛之药会否太过强盛?至翌日黎明即亲往询问。直至知晓药后大便、痰涎先后俱下且感舒适才放心。曹颖普的医疗行为诚如孙思邈所云:“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医患关系在医疗过程中,以病人的诊治利益为准则,对医疗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品读此类医案,启示为医者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素质,而且要有广博崇善的人文情怀。

再如“一妇人产后,有物不上如衣裾,医不能喻。翁曰:‘此子宫也,气血虚,故随子而下。’即与黄芪当归之剂,而加升麻举之,仍用皮工之法,以五倍子作汤洗濯,皱其皮。少选,子宫上,翁慰之曰:‘三年后可再生儿,无忧也。’如之(《丹溪翁传》[5])。”此案中,朱丹溪面对“医不能喻”的疑难病证,不仅明言病位、病因、病机,采用内外兼治,内服中药并巧用五倍子煎汤外用获效;而且不忘针对患者特有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安慰,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体现出大医仁心慈爱。这些医案都折射出医家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在今天学习和继承医家德术并重的医疗行为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2.3 辨证独具匠心之美

中医医案不仅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述,而且反映了医家的临床经验及思维活动。

如《儒门事亲·卷六》[6]记载飧泄案:“赵某飨泄,水谷不消,腹作雷鸣,诸医皆为脾受大寒,虽治少效。而戴人则曰:《经》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飨泄’。其脉浮数,其病在表,风当随汗出。故以火两盆,暗置其床下,复投以麻黄汤,得大汗,一时许,汗止,泄亦止。”张子和擅用汗、吐、下三法,体现以攻邪为主的学术特点。此案其脉浮数,其病在表,病位之表里是辨证关键所在。张子和仿张仲景《伤寒论》“脉浮者,病在表……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之训,凭脉辨证,立法处方,汗出泄止,表解里安,起一箭中的之效,可谓匠心独特,令后学深思。

又如“一膏粱之人患舌痛,敷服皆消毒之药,舌肿势急。与刺舌尖及两傍,出紫血杯许,肿消。二更服犀角地黄汤二剂。翌早复肿胀。仍刺出紫血杯许,亦消一二。仍服前汤,良久舌大肿,又刺去黑血二杯许,肿渐消。忽寒热作呕,头痛作晕,脉洪浮而数,此邪虽去而元气愈伤。与补中益气汤倍参芪归术,四剂而安,又数剂而愈”(《薛氏医案》[7])。该案为明代著名医家薛己凭舌辨证论治,针对病情先放血泄热消肿,后逐步用药凉血散血,辅以培补中气而愈的临床实例,体现薛己因势利导、圆机活法的临床风格。患者平素膏粱之人,湿浊内蕴化热,热盛迫血妄行致舌痛舌肿;面对复杂的病因病机,急剧的病势变化,其辨证独具匠心,施治技高一筹,获得满意疗效。

2.4 处方精致衡变之美

古代医家思维之灵巧,诊断处方之圆通,多可从医案中体现。研读医案能够开拓视野、圆机活法。

如李中梓的《医宗必读·泄泻》[8]:“姚岱芝,吐痰泄泻,见食则恶,面色萎黄,精神困倦,自秋及春,无剂不投,经久不愈。比余诊之,口不能言,亟以补中益气,去当归,加肉果二钱,熟附一钱,炮姜一钱,半夏二钱,人参四钱,日进二剂。四日而泻止,但痰不减耳。余曰:肾虚水泛为痰,非八味丸不可,应与补中汤并进。凡四十日,饮食大进,痰亦不吐。又半月而酬对如常矣。”此医案虽然简要,但却体现了李中梓脏腑辨证重视“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的学术特点。其论治重视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阴之上的思路,采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即“肾虚水泛为痰,非八味丸不可”。待阴翳尽消,则痰液之来源自绝;辨证施治,效如桴鼓,是为妙哉!

李中梓学术思想遥承李东垣而重视脾胃,用药重视补益脾胃是传承之使然。然其临证并非一味进补,重视因人制宜。如《对山医话·补编·李中梓》[9]记载:“李中梓,字士材,邑诸生也……时金坛王肯堂(字泰)亦精岐黄术,年八十,患脾泄,群医咸以年高体衰,辄投滋补,病愈剧。乃延李诊视,诊毕,语王曰:公体肥多痰,愈补则愈滞,当用迅利药荡涤之,能勿疑乎?王曰:当世知医,惟我二人,君定方,我服药,又何疑?遂用巴豆霜下痰涎数升,疾顿愈。”又“鲁藩某病寒,时方盛暑,寝门重闭,床施毡帷悬貂帐,身覆貂被三重,而犹呼冷。李往诊之,曰:此内热也,古有冷水灌顶法,今姑通变用之。乃以石膏三斤,浓煎作三次服,一服去貂被,再服去貂帐,服三次,而尽去外围,体蒸蒸流汗,遂呼进粥,病若失矣。”这两案如实体现了李中梓的临证经验,处方精致和独特衡变心法,其辨证之确切、遣药之精良,可窥见其学术之一斑。

3 结语

综上,医案医话记录了医生临床的诊疗过程,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特征之真(辨证思维)、善(道德情操)、美(和谐仁爱)。医学在本质上是“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事业[10],秦伯未先生曾言:“合病理、治病于一,而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言,为后世法者,厥惟医案。[11]”好的医案,能较为完整地体现诊疗过程,成为医学发展的“奠基石”。研究医案的作用总结为深化理论认识,完善理法方药,圆通辨证措施,总结经验教训,挖掘方药精华,学会圆机活法,掌握证候特点,提高临床疗效,发展中医理论,普及医案学科,加强医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论治思维[12-13]。医案医话是中医名家阐发自身经验心法和创意的精华,也是中医临证思维的宝贵财富。研读医案读者可学习中医名家临床思维与决策,领略医家深邃的医学智慧,感悟医家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取营养、启迪思维、提升理论和临床水平,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医案医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