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乡令人堪忧的乡村教育

2018-01-22黄丽芬

中国老区建设 2018年9期
关键词:任课老师考核班主任

□ 黄丽芬

我的家乡地处鄂东南,是劳务输出大县。前些年农村学校实行撤点并校政策后,生源大幅度减少,优质生源加速外流,对乡镇中学的教学质量带来了巨大打击。

教学上:水滴状的学生结构

2017年中考,笔者老家乡镇中学考上县一中的学生只有4个,创历史新低。以初二两个班为例:初一入学时两个班都有60个学生,到初二时,二(1)班还有47个学生,流失的十几个学生中,有辍学的也有调到县城读书的;二(2)班还有59个学生,一个成绩比较突出的孩子被父母带到县城读书了。

黄老师兼任这两个班的英语课,她告诉我,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特别多。虽然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但是很多村小将英语视作副课,没有打好基础。虽然初一有预备单元,但课时安排很少,跟不上的孩子就只能自我放弃,一个学期结束,有些孩子连26个字母都不熟悉。最近一次英语考试,120分的卷子,两个班中最高分92分,最低分不到10分,及格率不到20%。

初一入学没多久,学生的学习表现就呈现出极大的分化。每个班里真正处于学习状态的不到10个人,两个班合起来有进取心的学生不到20个,他们小范围内还存在一定竞争。这样小的规模,学生感受到的竞争压力不大,学习氛围也不浓厚。班里剩下20来个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学习起来很是随意,他们虽然上课听讲,跟着做笔记,但是平时并不十分努力。每个班级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上课完全不听讲,其中十几个学生不仅不听讲,还经常性地扰乱课堂秩序。

好、中、差学生结构不再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梭子形,而是“10+20+30”的水滴状。优生不能通过带动中间学生影响到差生,反倒受到差生的影响,学生之间不仅无法自发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少量优生形成的竞争圈还时不时受到干扰。几个老师都表示,课程进行到一半经常被打断,学生在下面闹得太凶,不得不维持一下课堂纪律,少数想要好好读书的孩子不可能不因此受到影响。结果从基础差、底子薄到学风差、氛围弱就只是时间问题了。老师想利用奖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却并不理想。

二(2)班的语文老师告诉我,几个任课老师和班主任闲聊时得出一个哭笑不得的结论:“班里至少有10个学生是白痴”。

“有个学生都上初二了,连字都写不拢,横竖撇捺在那里,但是凑不成一个字,作业写得像天书,老师根本猜不出他写的是什么。”

“我上课告诉他们,试卷上的题不能空着,作文也要写,结果改卷子的时候发现好几个学生胡乱写了几句话在答题处,前言不搭后语,有学生作文竟然是将试卷前面的阅读题抄一部分。”

“教了这么多年书,这几年我算是见了世面,语文考不及格的学生越来越多,最差的只有20多分。因为没有能力独立完成作业,抄作业的现象很严重,胆子大的学生干脆抄都懒得抄”。

学生管理:教师权威下降和混乱的课堂秩序

水滴状的学生结构除了使得学校教育存在竞争不足的问题之外,还影响到学生管理,老师威信大幅度降低,学生越来越难管。

班主任亲自上课的时候还好点,任课老师的课堂十分吵闹,当任课老师是女老师时情况就更加严重,学生在课堂上挑战老师权威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位语文老师说:“一次上课的时候,一个男生吃口香糖,吹着泡泡,不时发出‘啪嗒啪嗒’的响声。我走过去让他不要在上课期间吃零食,没想到该男生十分不屑地将口香糖吐到我脚下。我看不过去,对他说,做人要有最起码的素养,你把口香糖吐到地上,值日学生扫地多难清洁?赶紧把它捡起来。没想到该男生当着全班的面用方言怼我,‘说什么说,关你屁事!’我虽然很难下台,但是为了完成那节课的进度,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只能强忍怒火,事后将这件事告诉班主任。班主任要求他向我当面道歉,并且写认错书,他坚决不肯,班主任在愤怒之下打了他几巴掌。虽然我最后收到了他写的认错书,他在我的课堂上安静了几天,但是很快就故态复萌,真是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师生间在班级内的冲突本身就会大幅度削弱老师的权威,如果老师没法在现场妥善地解决该冲突,就会进一步削弱老师在学生中的权威,时间上的及时性和方法上的适当性,对没有经验的老师来说是两个极高的要求,更何况还要考虑到对其他学生学习进度的影响。可以说,很难有一个万全的解决办法。部分老师选择暂时性的冷处理,事后再私下解决或者找班主任解决,这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试探,所以这种招数用多了就会失效。

很多老师则认为,现在的学生太难管了,管他们就是自己找气受,说他们的时候,学生仰着头,咧着嘴,斜视着你,脚和肩膀还抖动着,仿佛他们很享受这一刻。

学校两个性格比较软的老师数次“斗争”不见效果,就消极应对,只管上自己的课,很少管课堂秩序。有学生说:“上她们的课就像逛菜市场,有老师没老师一个样。”

家校互动:家长对孩子的低期望

当我问到,学生表现这么差,为什么不向家长反映,寻求一点帮助的时候,老师说出了一个更加惊心的现实。

留在乡村学校读书的学生,父母绝大多数在外打工,从小跟着祖辈长大,祖辈只能完成生活照料,基本没有能力进行学习辅导,作业监督也很难实现。很多祖辈觉得孩子可怜,就从小对孩子百依百顺,不仅没有从小培养出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连权威感都没有,学生在家里就是一个“小霸王”。

一些父母为了方便联系,就给孩子买手机,孩子虽然安安静静地呆在家里看小说、玩游戏,不再到处乱跑了,但是成绩却越来越差。一个班里几个孩子有了手机,班里的游戏竞争氛围就起来了。

初一的时候,针对那些难管的学生,老师还会跟家长联系,询问有关情况。对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家长也是头疼不已,老师打电话过去,家长反倒向老师求助。对部分学生家长来说,学校转变成一个“软性的牢笼”。这样,家校合作规范学生的行为就变成一个空谈。

“家长知道自己孩子是个什么样子,对孩子的成绩根本没有什么期望,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希望老师帮忙管着,不要出事,也不要学坏,混到毕业就跟着一起出去打工了。”

乡村教师: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双重丧失

一位90后英语老师说,面对一群不听讲的学生,自己努力的热情被多次浇灭,走出教室时常有辞职的冲动。

“我在生活上是一个多么温柔的人,这些学生硬生生把我逼成泼妇了。”

“只要有机会,我一定选择转到县城教书,在这里连谈恋爱都存在问题,圈子不大,绝对不能再找一个乡村教师结婚。”

除此之外,教师的工资结构中,教学质量考核所占的比重很少,进一步降低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老师的工资分为两个板块:基本工资和考核工资,基本工资占70%,根据职称确定,考核工资占30%。老师能够确定拿到的是基本工资,教育局发放给学校的考核工资是一定的,但是学校并没有直接将考核工资发给每个老师,而是根据每个老师的工作量进行统筹分配。普通任课老师、班主任、学校中层和领导层的考核工资全部从这部分钱支取,结果绝大多数任课老师达不到平均水平。主要的考核工作由教育局下派到镇里的教育组完成,采取全考和抽查的方式,每个老师提前准备好自己的备课本、学生作业本、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听课计划等材料。每次考核过后,办公室黑板上只会出现得分情况靠前的老师名字,不合格的老师直接被扣考核工资,只有自己知道。结果就是老师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教学竞争,持有“60分就可以了”心态的老师比较多。◀

观察眼

不可逆的城乡教育差距?

城市化带来的学生外流,从根本上影响了整个学校的教学生态,学生结构的转变,使得乡村学生陷入劣势积累的漩涡,学习氛围和竞争力的弱化,导致教与学无法形成良性互动,乡村教育进入困境。

城市教育对乡村教育的吸纳是全面的、不可逆的,除了生源和师资,精神层面的吸纳更为隐秘。城市教育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乡村教育整体呈现出“死气沉沉”的状态,学生、老师、家长都以“混”的姿态来对待教育。结果城乡教育分化转变成针对学生的一场漫长筛选,经济差和成绩差之间的互通建构起来,乡村教育促成了“底层积淀”。

(黄丽芬)

猜你喜欢

任课老师考核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策略与实践
内部考核
夸夸我的班主任
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与任课老师的沟通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等教育转型期的素质结构与养成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