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摘编
2018-01-22
“三个区分开来”的要义是既要容错又要守底线
中央党校王东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护和支持改革创新。同时,“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又是辩证的,核心要义是既强调要宽容干部在推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又强调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这三条底线是:鼓励先行先试,底线是知错即改,不明知故犯;鼓励探索性试验,底线是令行禁止,不我行我素;鼓励推动发展,底线是干净做事,不谋取私利。
坚守人民立场的科学内涵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李明圣认为,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坚守。在新时代,坚守人民立场的科学内涵应该包涵以下几方面:满足人民需要是坚守人民立场的基础; 维护人民利益是坚守人民立场的关键;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坚守人民立场的目的。
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六个新思维
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认为,在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文件中,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的重要思维。一是从“农村”到“乡村”的系统发展思维;二是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的城乡等值互补思维;三是为小农经济正名的“小而美”“小而优”新思维;四是探索乡村“三位一体”治理的熟人社会思维;五是乡村集体发展之路的互助合作思维;六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亲情思维。
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老区“塑形”“铸魂”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林志鹏认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在革命老区乡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总体上仍然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开发趋同化、发展合力难以形成等问题。引领革命老区走上乡村振兴道路,既要以红色资源为之“塑形”,更要以红色文化为之“铸魂”,形成城乡融合、错位发展的红色乡村发展新格局。
发现和科学认识乡村价值是乡村振兴的前提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朱启臻认为, 乡村在成长过程中衍生出了乡村的生产价值、生活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这些价值维系着乡村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一些地方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对乡村特点和价值体系的认识,其结果自然是难以适应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更谈不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乡村振兴要以乡村价值系统为基础,善于发现乡村价值,探索提升乡村价值的途径。只有在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乡村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乡村振兴的各项目标才能实现。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拓宽渠道创新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军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应该局限于实用的专业技术,还应从农业科技发展、农业发展理念、农业文化、农场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升其素养;应拓宽培育途径、创新培育机制,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职能;可以逐步建立完善职业农民注册、职称认定、信息档案登记等制度,以便于对其进行管理、培训和支持;还应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在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
警惕特色小镇泡沫化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张日波认为,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出现了泡沫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数量膨胀化、建设房地产化、政府债务加剧化、产业空心化、运营低端化等。特色小镇建设泡沫化背后,体现了理念、组织、制度等多方面的不足。特色小镇要想做实做强,必须从整体谋划、清晰定位、组织保障、完善考评、有效激励、专业运营等多方面整体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