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水资源更新利用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实践*
——兼论济南泉水资源更新利用的几个实施要点

2018-01-22石兆宏

中国名城 2018年5期
关键词:泉城水景城市更新

石兆宏

城市更新是与城市的生命周期相关联的城市复兴行动。任何城市的发展都要经历由创建期到鼎盛期、再到衰退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条件,对城市做出相应的改造或重建。城市更新首先表现为城市物质层面的改造与重建,水资源环境是城市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对水资源环境的更新改造是城市更新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方面。对于一些水资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城市,水资源更新利用往往是城市更新的核心脉络。本文将从城市更新的一般背景出发,结合几个城市的更新实践,对城市水资源更新利用的本质要求和实践要点做出分析,并对济南现代泉城建设背景下的泉水文化更新利用问题做出探讨。

1 城市更新与城市水资源更新利用

1.1 城市更新的进程与现实要求

城市更新作为一种城市战略选择,在不同阶段上,其呈现出的形态与价值导向各有特点。近代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主要表现为对工商业城市所作的物质层面的改造与重建。二战结束之后,西方城市更新的重点开始转向对城市社会形态、经济形态以及文化形态的全面审视与再造,城市更新的内涵与价值空间有了新的拓展。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的迅速展开,城市间的激烈竞争迫使西方主要城市不再局限于对自身环境的审视与再造,着眼于从外部竞争环境来考虑城市更新问题成为新的趋势和要求。由此,城市更新开始追求更全面的城市功能与城市活力再造,面向区域及国际竞争环境,推动城市复兴和城市竞争力的重塑和提升,成为实施城市更新战略的更高目标和价值追求。基于这样的背景变化,人们对于城市更新也逐步跳出了原有的视角范围,形成全新的定义和价值要求,强调城市更新是“用一种综合的、整体的理念和行为来解决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应该致力于在经济、社会、物质环境等各个方面对处于变化中的城市地区做出长远的、持续的改善和提高”。①

1.2 文化更新是城市更新的内核与灵魂

尽管城市更新正呈现出更加综合的目标导向和推进要求,但总体来看,西方国家推进城市更新,始终是将维护和塑造城市文化特色作为最根本的目标要求,对文化资源的更新利用是城市更新的内核与灵魂。文化更新被置于城市更新的核心位置,主要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其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任何城市都需要借助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化价值,并获得永续发展的根基,因此,城市更新都十分重视对文化资源的更新利用,强调借助文化更新,实现对城市个性文化的维护与传承。程大林、张京祥曾经对当代城市更新的变动趋势做了分析,他们认为,特色塑造是城市更新的灵魂,没有特色的城市不可能有品牌效应,也就失去了诱人的魅力。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充分挖掘该地区独有的文化与景观特色并将之创新、提高,往往是决定更新成败的关键。

西方国家推进城市更新的实践表明,维护和塑造城市文化特色一直是他们关注的一个首要问题。伦敦在进入2000年之后开始实施新一轮的城市更新战略,其制定的《伦敦规划: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2004年)强调,伦敦市将按照外伦敦、内伦敦和中央活动区三个圈层分别推进城市更新,中央活动区的更新要重视加强地区文化遗产和风貌的保护,要将中央活动区打造成为伦敦旅游文化中心。伯明翰的城市更新也是如此。伯明翰曾经是英国工业化的代表城市,市区内布满了大量的专业码头、运河船只和工厂厂房,这成为伯明翰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20世纪70年代,伯明翰制定了以建设国际会议中心(ICC)推动城市产业更新的方案,其核心要求就是“保持原有基地上历史遗产的吸引力”。我国一些城市推进城市更新,也十分注重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维护,上海的城市更新就探索了田子坊、新天地、步高里等不同的文化更新模式。这些不同的更新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注重对石库门旧式里弄的保护和更新利用。这种对里弄文化的更新利用使上海在迈向现代城市的同时,也极好地彰显了城市的个性化魅力。

其次,文化更新被置于城市更新的核心位置,也与全球化时代西方主要城市寻求产业更新和发展转型的要求有关。全球化时代,文化艺术产业成为西方主要城市寻求产业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利用文化更新政策,推进对文化资源的更新利用,成为这些城市在文化艺术产业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黄鹤的研究表明,在全球化时代,随着制造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美国城市始自20世纪70年代,欧洲城市始于稍后的80年代)都面临着内城衰败以及城市经济的结构性衰退问题。为了解决内城衰退问题,各国开始探索和提出旧城中心区更新计划。在英国和美国,一些早期重工业城市主要是把城市更新的重点放在经济更新上。鉴于文化艺术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其推进经济更新的途径开始与文化艺术结合起来。由此,一系列旨在推进文化旅游发展和解决当地居民就业的城市文化政策应运而生,文化政策主导下以文化资源更新利用为内核的城市更新逐渐成为旧城中心区更新的一种新模式。

显然,文化更新被置于城市更新的核心位置,不仅仅是因为文化资源的更新利用始终具有核心价值。实际上,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也使得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需要对自身的产业配置和产业转型方向重新做出规划。而文化艺术产业作为能够彰显城市魅力并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相匹配的新兴产业,便成为城市产业更新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在伦敦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甚至成为了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点,对文化资源的更新利用更是成为了城市更新的核心内涵与主要模式。

1.3 水资源更新利用应把握文化更新的主导方向

水资源是城市出现并赖以发展的基础。刘易斯·芒福德论及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曾多次提到水资源环境之于城市的意义。他指出:人类远在新石器文化尚未广泛形成村庄和城镇的时候,就已经懂得要选择那些有着终年不断的清泉、坚实的高地这样的地点来建设村庄和城镇了。②水资源不仅是城市兴起的自然基因,也是决定城市发展格局与高度的重要环境基础,许多城市对发展空间、对产业形态的选择都源于对水资源的利用。不仅如此,受特定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些城市往往在水资源占有方面拥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并因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成为水资源优势突出、水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在这些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也是建立城市发展优势的重要基础,是构建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脉络。这些城市对水资源的更新利用通常是城市更新极重要的一个方面。

城市水资源的更新利用需要遵循城市更新的一般规律和要求。考虑到水资源利用与城市变迁的内在关联性,尤其是一些以水资源著称的城市,其水资源利用往往也是构成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篇章,因此,对水资源的更新利用应着重把握文化更新这一主导方向。③具体来说,以文化为主导的水资源更新利用可着重围绕以下路径展开:一是结合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水资源更新利用。即将水资源及其文化要素的更新利用融入到城市文化设施建设中,以此塑造城市特色形象,并进一步吸引文化艺术、休闲旅游以及银行业、保险业等服务型产业的集聚发展,推进城市功能及产业的更新升级。二是结合文化活动举办推进对水资源的更新利用。即将水资源文化的更新利用与城市大型活动举办结合起来,赋予特色水资源以现实活力和动态生机,这样一种结合,将不仅为城市水资源利用打开新的空间,也将基于对城市特色水资源的更新利用,全面改善城市的景观与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直接起到促进旅游、会展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三是结合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进水资源更新利用。结合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城市更新的典型做法,是把城市中心区的衰败工业区作为城市文化产业区的发展用地,集中考虑文化、艺术、旅游、会展等文化服务业的布局与发展,使文化事务成为城市更新发展策略中的中心环节。城市水资源更新利用也可以把握这一方向,实现水资源更新利用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英国伯明翰结合运河改造计划打造国际会议产业园区就是一个成功案例。目前,伯明翰是全欧洲著名的会展与休闲旅游中心,这与其对运河资源的更新利用以及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有极大关系。

2 以水资源更新利用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实践

一些水资源优势明显的城市,其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际上也为城市积累了丰富而特色鲜明的水文化。这些城市对水资源的更新利用,本质上是对城市文化资源的更新利用。英国的巴斯、美国的芝加哥以及我国的广州市,都属于在水资源占有方面拥有天然优势、又在水资源更新利用方面有所探索和成就的城市,认真研究他们的更新实践,将有助于我们对以水资源更新利用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形成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2.1 英国巴斯:守护温泉文化,与世界对话

英国巴斯是一座人口仅有10万人的小城,坐落于伦敦以西160公里处。巴斯在水资源占有方面的最大优势,就是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温泉。但巴斯能够以天然温泉闻名于世,更是与其对温泉文化的守护以及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文化更新举措有极大关系,其中,有两个策略原则十分重要:

一是强调对温泉资源的整体保护和更新利用。巴斯的温泉资源,除了拥有作为天然温泉的自然资源优势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人文资源优势。古罗马时代以来,贵族阶层对天然温泉极尽奢华的开发利用,形成了巴斯特有的浴池文化。这种浴池文化既包括历朝历代形成的建筑和器具文化,也包括流传下来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巴斯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小城,一直以来,对温泉资源和浴池文化始终注意进行整体的保护和更新利用。如今的巴斯城,既有建于公元12世纪的国王浴池,也有建于公元16世纪的“王后的浴池”。在热气腾腾的古老浴池旁,还保存有当年国王洗浴的“宝座”和他的塑像,以及后世不断挖掘出来的石头或金属的人头像、装饰画、钻头工具、水舀、环扣、发针、耳环等器具。所有这些器具不仅是温泉文化得以传承的物化载体,也是可以世代相传的人类文化遗产。巴斯对温泉资源和浴池文化的整体维护和更新利用,使巴斯拥有了傲立于世界的永恒资本,并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温泉度假胜地和英国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

二是重视对早期城市文明的一体化保护与更新利用。巴斯最早是因为温泉和浴池文化而引起关注的一个小镇。但作为因温泉而兴起的小镇,巴斯在2000多年的城市变迁中,也形成了与早期文明息息相关的城市建设特质。整个城市的建筑既有古罗马时代留下来的建筑遗迹,也有中古世纪以来形成的具有英国特色的各类建筑。面对这些人类文明遗产,巴斯始终把握了一个原则,即当代城市发展要保持与早期城市文明的积极对话,要把温泉资源以及早期城市文明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加以保护和利用,实现对城市的有机更新。在巴斯,最典型的对话载体是浴池博物馆。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两千多年来建造的与大浴池有关的建筑和文物,还可以了解到关于古罗马、英格兰、爱尔兰及欧洲的地理、历史、人文、艺术、科技、哲学、军事、国家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游走其中,人们既可以感知到古罗马浴池文化的丰富多彩,也可以延伸对人类文明史的认识空间,浴池博物馆成为巴斯对城市遗产更新利用的杰作。

巴斯是因温泉大浴池的兴建而兴起的城市。由于大浴池汇集了久远而丰富的浴池文化,巴斯也因此具有了自己的城市文化个性。基于对温泉资源的保护和更新利用,巴斯不仅完整保留了温泉和浴池文化的诸多遗产资源,使整个城市成为了人类早期文明的活化石;也完整保留了体现温泉文化的整个社会生态链条,构筑了现代人与古文明对话的一座座平台,整个城市也因此成为了古文明与现代文明呼应与共生的花园。

2.2 芝加哥:重建水域空间,换发城市活力

芝加哥是全美第三大城市,位于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水系的分界线上。芝加哥最初是一个在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农业技术、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占居领先地位的城市,也是美国中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世界金融中心之一。芝加哥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两条河流——芝加哥河与卡拉麦特河,城市水域面积约占到总面积的2.94%。在早期工业快速发展时期,芝加哥的城市水域主要承载的是运输功能。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芝加哥湖滨的铁路运输、港埠等设施迅速衰退,比邻的水体也受到污染,滨水空间逐渐从城市的经济活力中心沦为城市的废弃地带。能否对城市水域空间进行重新规划和利用,成为决定城市能否实现复兴和转型发展的关键。在充分考虑了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及水域空间功能定位的前提下,芝加哥对城市水域空间进行了系统整治和重新利用。他们的整治和重建主要是把握了两个核心要求和一个核心项目。

2.2.1 两个核心要求

一是注重对城市水域的整体规划和绿色开发。首先是着眼于城市水域的永续利用,对芝加哥河的流向进行了根本改造,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芝加哥河实现流向倒转,向南流入伊利诺河,这样城市污水不再注入密歇根湖,城市水域的整体质量获得提升,密歇根湖成为城市与水域空间和谐相处的样板。在此基础上,他们又陆续规划建设了一系列半岛、码头设施、沙滩、游艇俱乐部、游乐场和公园等,将湖滨地区建设成永久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由此,芝加哥河和密歇根湖地区逐渐摆脱了原来因工业和交通功能的衰退所造成的萧条景象,成为人们亲近水、接近自然的美景,以及城市居民休闲、交往、娱乐赏景的公共空间。

二是着眼于城市转型要求推进产业更新。芝加哥滨湖地区曾经是整个美国中西部地区的运输中心,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一地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繁荣和健康发展的凹陷区,必须系统考虑滨湖地区和滨水区域的更新利用,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在经过充分论证之后,他们形成了在沿湖地区进行系统的休闲旅游开发的总体构想,借助新兴产业,促使这一地区重新焕发活力。沿着这一开发方向,芝加哥最终建成了令自己骄傲的芝加哥湖滨千禧公园,滨湖地区以及芝加哥城也完成了自己的产业转型。

2.2.2 一个核心项目:芝加哥千禧公园建设

芝加哥千禧公园建设充分体现了城市服务于人的理念,其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成为两个最大亮点:一是对城市及公园步行系统的梳理和重建。城市水域的更新利用以及芝加哥千禧公园的建设必然造成城市交通流的改变,这就需要根据这些变化,辅之以相应的车辆和步行系统建设。从1997年开始,芝加哥开始拆除弃置不用的铁路线,建立地下车行隧道。与此同时,开放大片地面空间为行人服务,使之成为步行者的乐园。设计者勾勒出了一个蜿蜒的人行天桥,联结千禧公园和东部的格兰特公园,这不仅成为千禧公园的功能廊道,也为芝加哥描绘出了一道无与伦比的城市线条。二是打造开放空间和公共艺术中心。建筑师弗兰克·盖里提出了一个最具挑战意义的概念设想,即为接近10,000名观众创造一个完全露天的音乐厅。这个设想的实施,使整个公园充满了活力和艺术感,千禧公园成为了世界级艺术、音乐、建筑和景观设计的交融中心,它展现了人类对于美、对于环境艺术的不懈追求,也为人们对滨水空间和环境的重新认识和积极塑造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

2.3 广州:复建荔枝湾故道风情,营造现代广州立体影像

广州荔枝湾历来有“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誉,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广州特色城市文化的样板区。荔枝湾曾经一度被覆盖,之后又实现了复涌。了解荔枝湾的历史及广州复建荔枝湾故道的过程,将对我们深入思考城市水资源更新利用大有裨益。

2.3.1 荔枝湾的历史与变迁

荔枝湾位于广州老四区之一的荔湾区西部,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广州建城之初的2200多年以前。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荔枝湾逐渐形成了水道蜿蜒、古树嵯峨、浓荫掩映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风情,这种集岭南城市水景、历史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城市景象成为了广州的城市象征。

然而,荔枝湾地区的水道风情在进入20世纪四十年代以后逐渐遭到毁坏。首先是随着广州城区的扩展和工业的兴起,荔枝湾河溪两岸的景观被大量毁坏;同时,工业的兴起也造成了河涌污染,严重破坏了荔枝湾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展开,荔枝湾的各条支流逐渐被填平变成街道。到1992年,随着泮溪酒家至逢源桥最后一段水道的覆盖,荔枝湾涌的名称彻底成为历史。

2.3.2 重新修复荔枝湾涌

如果说城市是历史变迁在空间上留下的立体影像,那么,荔枝湾之于广州,则是这一立体影像中的一道亮丽彩带。要展示广州独特的城市文化,必须恢复“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岭南水景风光。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夕,荔湾区正式启动实施荔枝湾故道复建工程,强调荔枝湾故道复建工程以建设“融自然与城市风光于一体,以传达本土丰富文化内涵为主旨的文化休闲区”为目标。复涌工程的实施把握了三个要点:

一是修复河道,调水补水,恢复河涌。为此,荔湾区将藏在泮塘马路下743米长的一段荔枝湾涌进行修复。同时,将荔湾湖水引入河涌,在恢复河涌的同时,也使荔枝湾与荔湾湖公园连成一片,水景互借,河涌潺潺、湖波荡漾,初步使河涌景色得以恢复。

二是建筑抽疏、拆违建绿、恢复整治古迹建筑,营造旧时湾涌故道风情。通过建筑抽疏和拆违建绿,河涌两岸重现了旧时的开阔空间,原先藏于街坊内部的陈廉伯公馆、文塔、梁家祠、小画舫斋等历史建筑也再次呈现在河涌两岸,它们错落有致、各有风情,形成了河涌两边独特的建筑景观界面,初步再现了荔枝湾独特的岭南水乡风貌。

三是整合周边景致,打造亲水空间。在恢复河涌并将各种历史资源有机地融入河涌两侧的同时,进一步对周边景致进行了整合,主要是将周边的城市公园、泮塘水景风光、西关特色饮食街等串联起来,这就使线状的荔枝湾涌衍生出了若干空间节点,成为结构有起伏、景致多样化的城市水道,荔枝湾涌的多元文化特质得到了充分表达。

广州对荔枝湾涌的修复,体现了以文化为主导的水资源更新利用思路。通过对上述三个环节的更新改造,复涌之后的荔枝湾涌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周边历史人文景观,重现了岭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风情,荔枝湾涌以独特的岭南水景文化搭建起了广州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3 济南泉水资源更新利用的几个实施要点

3.1 推进泉水资源更新利用是建设现代泉城的内在要求

济南是“泉之城”。济南泉水资源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属性,而且有记载的泉水历史悠久,积淀了深厚的“泉之城”文化内涵,构成了一幅千姿百态的泉城特色文化图谱。自然泉水和人文泉城特色,一方面为泉水资源的更新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面对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也有一个如何顺应现代化浪潮、实现与现代城市功能融合并与城市转型发展要求相呼应的问题,也就是当前泉水资源更新利用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建设现代泉城是当前济南着力实施的一项城市战略。从广义上讲,建设现代泉城涉及到整个城市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发展。但从狭义的角度看,建设现代泉城首先是对特色泉城转型发展的谋划,更强调从泉水与泉城文化特色出发,探讨特色泉城的现代化转型发展问题,这个也正是济南推进泉水资源更新利用所要把握和体现的方向与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济南推进泉水资源更新利用必须立足当前建设现代泉城的背景要求,使泉水资源更新利用体现出与城市战略共生共荣的价值和意义。

3.2 推进泉水资源更新利用的战略实施要点

3.2.1 打造特色泉城形象标志区

特色泉城是数千年泉水资源利用的集中体现,济南对泉水资源的更新利用,首先要把握的一个重点方向是打造特色泉城形象标志区,以此再现特色泉城的个性化风貌,使特色泉城形象标志区成为彰显济南特色文化、塑造济南个性化城市魅力的核心展示区,提升现代泉城的形象号召力和文化软实力。具体来说,打造特色泉城形象标志区可以泉城特色标志区为主体空间,着力推进以下重点项目建设:

(1)修复老泉城“小桥流水人家”整体街巷风貌。建议以芙蓉街-百花洲地区为主体空间,对老城街巷的部分主体资源加以维护和修复,重现老泉城“小桥流水人家”整体街巷风貌。

(2)设计推出“泉边人家”系列休闲体验项目。以泉城文化核心区的典型民居为载体,整合泉池溪渠、石砌驳岸、街巷店铺等资源要素,打造以吃茶饮水、特色美食、泉边休闲为主题的“泉边人家”综合体验项目,再现“生活的泉城”、“世俗的泉城”之文化意蕴。

(3)筹划建设“开放型泉水博物馆”。目前,济南已初步规划建设了室内泉水博物馆。建议从自然、人文、生活三个角度,对泉池溪渠、河道石桥、园林亭台、名人足迹、街巷民居、生活景物等资源要素加以整理和串接,形成集自然景物和人文环境于一体的“开放型泉水博物馆”,全面展示“自然的泉水、人文的泉城”之完整风貌。

(4)打造“名士文化寻访廊道”。对古城区的名士文化遗迹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和修复,打造以名士故居、名士游咏之地等为主线的名士文化寻访廊道,突出城市历史文化特点,系统展示济南名士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化形态。

(5)开发护城河沿岸东流水街工业遗产观光项目。建议结合护城河沿岸泉水文化遗产的整合开发,修复东流水街历史风貌,开发东流水街工业遗产观光项目,重现近代以来基于泉水资源利用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轨迹,展示泉水资源利用的历史多样性及特色泉城的文化多样性。

3.2.2 建设现代泉城生活示范区

泉水与生活交融并存是济南泉水文化的重要特征,推进泉水资源更新利用不仅要考虑泉水资源的观赏效应,推进特色泉城形象标志区建设,也应该系统考虑泉水资源的功能化利用问题,推进现代泉城生活示范区建设。要通过示范区建设,让泉水造福市民和来访宾客,让生活在现代泉城中的人们得到泉水的滋养,体会到特色泉城的美好和舒适,让外来宾客感受到泉水风情的无限魅力。具体实施要点是:

(1)建设古城区园林生态社区。疏浚古城区原有的河渠水系,修复原有的植物生态系统,改善古城区社区环境和居民休憩环境,让“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意趣首先惠及社区居民和本地市民。

(2)建设环大明湖绿色社区生活带。推动环大明湖健身休闲步道、特色植物带、休闲廊道及湖畔绿色居住区建设,让大明湖自然资源、人文与生态资源直接与现代城市休闲、社区建设等融为一体,建设环大明湖绿色社区生活带,塑造现代泉城“城即园林”的城市风貌和人文意境。

(3)打造泺河城市亲水休闲带。结合即将实施的东、西泺河改造以及中泺河建设工程,规划建设大型露天泉水浴场与河道亲水休闲带,为市民及外地宾客提供富有特色、优美舒适的亲水环境。

(4)打造环护城河特色时尚生活休闲带。以明府城泉渠水景为核心,以护城河两岸特色城市空间为依托,规划建设现代水体造型和时尚休闲服务设施,在现有泉城路和泉城广场商业休闲服务的基础上,建设护城河沿岸市民健身廊道、艺术消费、时尚休闲等现代生活设施,发展现代商务休闲产业,扩展泉水资源更新利用的内涵与空间层次,提高泉城的现代化、时尚化水平。

3.2.3 提升“济南泉水节”节事组织水平

大型节事活动是当代城市营销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国外相关研究指出,举办大型节事是城市在全球舞台上表现自我个性的主要方式,可以借此提高自身的地位,是后工业社会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④济南也应该注重依托节事活动,提高泉水资源更新利用的整体绩效水平。“济南泉水节”是近年来济南重点推动的大型节事活动,它也是泉水资源更新利用的一个重要枢纽。通过几年的节事组织,“济南泉水节”的活动主旨越来越明确,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较好的起到了宣传泉水资源特色、传播济南特色文化的作用。“济南泉水节”是济南的泉水节,鉴于目前“济南泉水节”的办节情况,今后应对“济南泉水节”之于特色泉城转型发展的意义有更充分的认识,提高“济南泉水节”的办节规格和节事组织水平,尤其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实现突破:

(1)提高“济南泉水节”的整体策划和营销力度。要重新定位“济南泉水节”的属性和意义,真正把“济南泉水节”当作城市营销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着力点来抓,倾全市之力策划和营销“济南泉水节”,让办节成为每个机关和市民的责任,让“济南泉水节”成为整个城市的荣耀。

(2)提升“济南泉水节”的国际化组织水平。要从城市国际化的战略高度出发,重新审视“济南泉水节”的办节思路,提高节事组织的国际化水平。具体要把握几个要点:一要立足城市国际化要求对“济南泉水节”的办节主旨做出界定。既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形成“济南泉水节”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要着眼于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要求,呈现出“世界的泉水节”之胸怀和导向。二要参照国外的思路经验落实节事组织。要加强与国际节事活动组织、泉水城市联盟组织的联系,扩展“济南泉水节”与相关国际组织、国家及城市的联系;要引入更符合国际潮流的活动内容和参与方式,吸引更多国际组织、国外城市和国际友人参与泉水节的活动,使“济南泉水节”成为提高济南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通道和平台。三要按照国际化标准落实好节事服务工作。要研究国外节庆活动的服务标准,按照国际化标准建立“济南泉水节”的服务体系,提高“济南泉水节”的国际化服务水平。四要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运作方式推介“济南泉水节”。注重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机制调控等手段,调动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节事组织,健全“济南泉水节”的推介体系。

(3)策划推出“天下泉城”大型水景演出项目。“济南泉水节”的举办必须借助一台大型演出项目,提高节事组织的整体影响力和感召力。为此,建议以“天下泉城”为主题,以大明湖水景空间为依托,策划推出“天下泉城”大型水景演出项目。大型水景演出要与高端演艺市场实现对接,通过引入高品质大型演艺项目,增强泉水节在周边区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而塑造济南的文化风尚与城市品质。

3.2.4 推动“大泉城”特色水景体系建设

济南泉水资源体系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对泉水资源的更新利用应立足泉城水域结构的完整性及水资源生态链的完整性,从水景多样化、水文化多样化、水生态多样化等各个角度全面考虑和把握水资源更新利用问题,推动“大泉城”特色水景体系建设。具体可围绕四大水域系统推进泉水资源的更新利用和“大泉城”特色水景体系建设。

(1)泉池水景资源。首先要落实好城区四大泉群水景资源的重点保护和更新利用工作。同时就外围区域的白泉泉群、百脉泉泉群以及平阴县洪范池泉群等展开更深入的资源梳理工作,对其资源保护和更新利用的方向以及与城区泉群的文化呼应关系做出把握,推动市域范围泉池水景资源的更新利用与水景体系建设。

(2)湖泊(库水)水景资源。要在重点打造大明湖水景体系的同时,加快推动城区北部的鹊山湖、华山湖等湖泊水景资源的整修与更新利用,同时加快南部山区及城区南部的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兴隆水库、浆水泉水库、龙泉湖水库等湖泊库水的修复与建设,构架更完整的湖泊水景文化和泉水文化脉络。

(3)河道水系。可从三个层次推进河道水系的景观建设与水资源更新利用:一是玉绣河、兴济河、腊山河、大辛河等市区水系的治理与景观改造,它们直接构成了与主城区水景体系的近距离互动,是实现水资源更新利用、打造泉城特色水景体系的重要河道水景系统;二是黄河、小清河与玉符河、绣江河四大主干水系的治理及水域景观再造;三是最外围水源涵养地锦阳川、锦绣川、锦云川等河段的治理与景观再造,这些河道水系体现了泉城特色水景的文化多样性,也是泉城水资源更新利用必须予以关照和体现的水景资源系统。

(4)湿地风光。湿地以多样化的自然生态赋予了城市水景体系多样性特征。可主要对沿黄河及小清河的平阴玫瑰湖湿地、济西湿地、鹊山龙湖湿地、北湖湿地、华山湖湿地和小李家湿地等生态系统与文化景观进行修复,从更完整的意义上实现对泉水资源的更新利用以及对泉城特色水景文化的完整展示。

注释:

①匡晓明:《上海城市更新面临的难点与对策》,《科学发展》2017年第3期。

②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简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版,第8页。

③黄鹤的《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西方城市运用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发展的相关经验和启示》(《国际城市规划》, 2006年第1期)、高德武的《论文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实践:成都案例》(《城市发展研究》,2013 年第3期),对以文化为主导的城市更新模式做了总结与提升。

④Harvey D.The Urban Experience(哈维·D.城市的经验)[M],blackwell, Oxford,1989。

参考文献:

[1]关烨.城市更新的战略性研究——以大伦敦规划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

[2]张险峰,张云峰.英国伯明翰布林德利地区——城市更新的范例[J].国外城市规划,2003(3).

[3]张旭升,赵振宇.上海:四种模式改造老城区[N].新晚报,2010-06-29.

[4]黄鹤.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西方城市运用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发展的相关经验和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6(1).

[5]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简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程大林,张京祥.城市更新:超越物质规划的行动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4(2).

[7]高德武.论文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实践:成都案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3).

[8]潘建非.基于城市更新视角的旧城中心区水系整治——以广州荔枝湾涌、东濠涌为例[J].中国园林,2012(3).

[9]全华,杨竹莘,赵磊.美国城市水域景观休闲旅游利用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水利经济,2011(9).

[10]韩小蕙.巴斯温泉与济南名泉[N].光明日报,2015-10-30(15).

猜你喜欢

泉城水景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天音水景
泉城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天音水景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邂逅泉城
夜“泉城”消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