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如何成为我们的共识?
2018-01-22
美美与共
有一次,我所处的宣传教育司“读讲一本书”,莫丽霞同志给大家讲她读书的体会,她讲的是费孝通的一本书,她在投影屏幕上打出了这本书的主题: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莫丽霞的讲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她说,我们能不能把共享作为我们共同的理念?大家一致赞同,那次“读讲一本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了几天,莫丽霞同志又和我讨论了共享的话题,既然大家都认定共享是我们的理念,那就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同志之间倡导和体现这一理念。她和新闻处的同志们在办公室的一角设立了一个书架,把他们认为可以共享的书刊先摆了上来,他们给书架命名为“共享空间”。其他处室相继跟进,也把各自认为值得共享的书刊摆了进来,“共享空间”的书刊不断丰富着,大家的思想也不断丰富着。
“在共享中共建,在共建中共享”,我们这个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共享,在这种包容性的文化氛围中,每个个体都在点燃自己照亮周围,践行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正确理念,这是对我们组织文化的一种支撑和保证。
《共享笔记》
2009年,委机关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的动员大会,会后机关党委给每个支部发了一个笔记本,说是用于记录活动。我想,如果我们开一次会就认真记录一次,应付检查是没有问题了,但效果可能不好,有时候真的详细记录了,看起来却像假的,这种形式有点令人尴尬,因为生动的争创活动到底效果如何,从记录本上很难看出来。
那么怎么记录呢?我的办法就是征求党员们的意见。一位党员说,司里同志们之间交流得还不够,这个笔记本可以成为大家思想交流的载体。交流得还不够?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但是这个建议很好。为此我们专门配置了一个笔记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共享笔记》。我在笔记本的首页上写了一句:“贡献你的思想吧!你不因此而减损,我却由此获益必予回报。2009年7月23日。”写完后,我就把这个笔记本给了施春景,我说你写什么都可以,写了就往下传吧。随后她就写了一篇《那一刻,我的心甜甜的暖暖的》,她又传给了文铠。
我又跟大家温馨提示了两点:一是自愿传写不勉强,只是在一位同志那儿不要停留太长时间,因为别人还要写;二是要写就要手写,我手写我心,不要打印剪贴。《共享笔记》就这样传开了。
我真没有想到,这种流动的载体那么受大家欢迎,很多没有机会说的话像流水般地跃然《共享笔记》上,谁想与大家分享什么就写什么,结果越写越多,包括在司里实习的同志,没有不写的。机关党委的领导偶然听到我们司有《共享笔记》,就说“让我看看”,看了他也写,工会主席看了也往上写,谁都可以写,工作学习生活思想无所不有,什么“下雪啦”“行路难”“国庆节有感”等等。几年下来,不知不觉我们写满了8大本,将近30万字。后来,党建读物出版社还编辑出版了《心灵的园地 党建的平台》一书。说实话,我不认为我们的《共享笔记》内容水平有多高,但是它真实地记录了那些年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的党员公务员在想什么、在干什么,真正成了大家思想交流的一个平台。有人说,这是机关支部党建的历史文件呢!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人。就这么一个流动的笔记本,你爱写就写,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所有的人没有不写的,也没有乱写的,连假话也不说,因为当你用你的手在本子上书写时,假话是可以看出来的,我们的党员不愿意做口是心非的人。这件事让我改变了一个固有的观点,长期以来都有关于性善还是性恶的争论,我一直认为人性是有善恶之分的。后来我知道,人性本没有善和恶,你给他创造一个向善的环境,他就善;你创造了一个恶的环境,他就恶。我们经历过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共享笔记》给我们党员提供的就是展示善的一面的环境,人心皆如此。可见,作为一个组织、一位领导,创造环境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至于我们的《共享笔记》后来发展到更大范围,成为微信网络平台的版本,那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