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奋斗,不青春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2018-01-22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最近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体会。正所谓:无奋斗,不青春。那么,什么才是奋斗的青春呢?《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奋斗的青春,就是有坚定信仰引领的青春。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没有人天生就有信仰,或轻易地确立起坚定的信仰。青年习近平也是在一次次的奋斗拼搏、一天天的艰苦磨练、一遍遍的执着追求中不断坚定内心信仰的。总书记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正是这份内心坚如磐石的信仰,照亮了总书记前行的道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只要心中有正确的坚定的信仰,我们就能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判断,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大风大浪面前保持定力,就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顶得住诱惑,确保成长轨迹不偏航,最终绽放青春的光芒。
奋斗的青春,就是有积才广学支撑的青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习近平总书记能够成长为全党核心,同插队时期养成的勤思苦读的良好学习习惯有着必然联系。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在黄土地里参加劳动,晚上在窑洞里煤油灯前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标配”。因为离灯太近,煤油烟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但即便是在如此艰苦的学习条件下,他仍然坚持读书不辍,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佳话。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很注重独立思考和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非学无以广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对理论和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沉下心来认真阅读、反复阅读,细心领会,仔细思考,提炼总结,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努力做到厚积薄发。
奋斗的青春,就是有艰难困苦砥砺的青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青年习近平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青年习近平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劳动生活和严酷的政治考验,不畏艰辛、战天斗地、砥砺前行,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锤炼了他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铸造了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总书记曾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我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认识,困难和逆境确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2006年,为了完成大学毕业论文相关物探数据的采集分析工作,我在60天里下了50次煤矿矿井。既经受了生理上的考验,下井需穿上高筒水靴,背上10多斤重的数据采集装置、矿灯电池和氧气瓶,先坐罐笼,再坐“猴车”,经大巷、风巷,直至湿闷的采掘面,步行10多公里,往返一次需七八个小时,尤其是过风巷门时要两人合力才能推开,极耗体力;还要经受心理上的考验,我下的是一个高瓦斯矿井,瓦斯检测仪时不时发出声光报警,内心非常惧怕,只能咬紧牙关、紧绷着头皮加快采集数据。在高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后,我的导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能吃得了下井这个苦,以后遇到什么都不叫困难了。工作后,我尽情挥洒青春汗水,书写青春年华。一路走来,确实也没有什么能够再难住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辩证地看待,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困难挫折当作锤炼自己意志和能力的机遇,勇于接受锻炼与考验,在逆境中奋起直追,在磨炼中肩负重任,从而使人生不断获得升华和超越。
无奋斗,不青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青年们,让我们一起擦亮青春的奋斗底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新时代尽情挥洒出浓重的奋斗的青春色彩!